从况钟奏疏浅析其为政之道和行文风格

2023-09-28 06:02王敏杰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奏疏民情百姓

⊙王敏杰[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明代清官况钟,自幼勤勉好学,习知礼义。他从书吏起家,因精通文理,能干练达,做事坚决果断又有智谋,经举荐脱颖而出,于明宣德五年(1430)担任苏州知府。况钟来苏任职前,已在家乡江西靖安担任书吏九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后经推荐在朝廷为官十五年,熟悉各项典章制度,二十四年的工作历练使他成了经世济民之良才。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长达十三年,政绩卓著,既得朝廷信任,更受百姓爱戴。他既有忧民之忧的思想境界,更有救民于水火的政治作为,面对诸多历史难题,他凭借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干,精心治理,整顿吏治、核减重赋、废除苛捐、兴修水利、崇文重教,使苏州府呈现吏治清明、物阜民丰的良好局面。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况钟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所,百姓痛哭罢市,苏州一府七县均设立况公祠,况钟也因此获得了“况青天”的美誉。

况钟勤勉爱民,宽严相济,办事干练,下笔成文,他不请慕客,一切奏疏、榜谕亲力亲为,他撰写的文稿语言质朴,内容简练,主题明确,措辞得当,情真意切,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解读况钟任职苏州知府期间撰写的奏疏,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一片为民之心。他为民请命,展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和爱护百姓的情怀。从况钟撰写的奏疏,我们能感悟其为政之道,他书房退思斋中有一副对联:“行一善民受一善,收一文不值一文”,他以此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提醒自己,并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诺言。他是一位以关注民生为要务的清官,清正廉洁、务实爱民的为政作风影响着后人。

一、兴革利弊奏疏

况钟宣德五年到任苏州知府,因元末张士诚管辖苏州府时,对抗过朱元璋,导致明初苏州府税赋较重。百姓经济负担沉重,大规模的人口外逃,导致苏州土地荒废,税粮征收困难。况钟到任之年,苏州府拖欠赋税已有四年,金额高达七百六十多万石。面对这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况钟深入调研,想方设法减轻苏州府百姓沉重的负担。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苏州府旱涝灾情,疏解民困。他为民情上报了多篇奏疏,推行了一系列兴革利弊的善政。

(一)《请减秋粮奏》

为减轻苏州府百姓的沉重税粮负担,他多次上奏疏请求朝廷核减苏州府重赋,其中一篇《请减秋粮奏》,言辞恳切。《请减秋粮奏》开篇直入主题:为秋粮事。文章用具体翔实的数据说明苏州府的税赋情况,这些数据经过他详细的调研核实。“查得本府七县该粮二百七十七万九千一百九石零”,指出户部不根据苏州府的实情征收税粮,“今奉行在户部勘合,照依上年事例坐派本府”。

文章叙述苏州府由于税赋过重导致民困的严重情况。“官田粮重”,加之“递年远运”,“该用船只脚钱等项费用浩大”,分析了苏州府目前的状况是税粮负担过重,加上长途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运粮人夫经年不得种田”,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层层递进,分析了苏州府“民贫外窜”的具体原因。

文章接着叙述根据朝廷敕谕的有关官田减粮的文书,经细致核算,苏州府“钦遵扣减本府粮七十二万一千二十六石有零”,“现行造册进缴”户部,但“部驳回”。因户部没有批准,苏州府“所有钱粮未蒙开除,一概坐派,民困委实难堪”,“具请奏闻”。为核减本地的税粮,况钟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多次上奏,如《遵旨会议奏》《再请减秋粮奏及抛荒粮抽取船只奏》等,他每次上奏,都有章可循。明朝时期,知府赴任前,皇帝会为他们颁发敕书,敕书给予知府奏章可直达御前的权利。在《再请减秋粮奏及抛荒粮抽取船只奏》中,况钟依据皇帝敕书“顺民情”为由,以古代明君为例,“臣固知皇上爱民之心,即尧、舜、禹、汤爱民之心也”,表达自己“不敢不勤恤民生以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胆忠心。

直至宣德七年(1432),明宣宗朱瞻基亲自过问核减官田税粮之事,况钟的请求才终于在户部通过。况钟还为了杜绝税粮交纳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了严格而统一的制度,由此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走向安定。况钟为苏州府发展竭尽全力,展现出无私无畏的精神。况钟坚持为民请命,彰显其对百姓的真情实意。

(二)修浚田圩及江湖水利奏

况钟治苏期间兴修水利,使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修浚田圩及江湖水利奏》写于宣德七年。这一年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房屋和堤岸倒塌。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请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开展疏浚工作。

文章开篇点明主题:为农务事,先交代自己上奏的缘由是遵循敕书要求“顺民情”行事。明宣宗曾就苏州府知府的人选观照吏部,苏州府公务繁杂,需物色廉洁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况钟的才干和操守深得皇帝信任,赴任前,皇帝颁发了敕书,对他施政给予了支持,对他到任后的政务进行了指导。

文章接着以 “今将民情利病不便事件,开坐奏闻。计二件” 过渡到上奏的具体事件。

正文分两段,各以观点句“一件田圩事”和“一件水利事”开头。

第一段阐述修浚田圩之事。先介绍田圩的现状和导致的民难。苏州府区域内,“滨临湖海,田地低洼”,滨临湖海的圩田地势低洼,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由于面积太大,“四围高筑圩岸”,连年来圩内百姓从泾河中“罱取淤泥浇壅田亩”,由此车水灌田十分困难,导致中间低田收成欠佳,如遇旱涝,“全没无收,似此民难”。接着况钟介绍自己解决困境的办法,他通过细致调查,提出了具体的抗旱排涝实施措施,即将大圩田地分作小圩田,小圩各五百亩左右,圩旁开一道水渠,通接外河。他深入调查提出的举措,切实解决了田圩抗旱排涝的问题。

第二段阐述江湖水利之事。首先交代苏、淞、嘉、湖四府地方,湖面广阔约“三千余里”,接着分析如果遇到“天雨连绵,湖水泛涨”,将导致 “淹没田地”的后果,并举实例进行分析,“永乐初年间,湖水泛涨,各县无收”,后经疏浚,“民得其利”。但目前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已成民患。因涉及四府之事,故请求朝廷派遣一员大臣,会同四府踏勘,并提出农隙之时,各府县一起“疏通深阔,导泄水利”的解决办法,实为民便。

文章以“谨奏。俱准行”结束全文。这篇奏疏有理有据,言辞恳切,调查深入细致,解决办法行之有效。朝廷同意了况钟的奏疏,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况钟认真负责,经常到工地察看。兴修水利使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况钟体恤民情,发现农民忙于长途运输缴纳税粮,春耕时节,“车水出圩”,田间只有“幼童妇女踏车,晓夜不息”,他上报《丁少粮多请免奏》,提出苏州府粮多人少,改为淮安等处就近粮仓缴纳,由人多粮少处再起运北京等仓,免得农民长年累月往复路途缴纳税粮而来不及耕种。

这类为民情上报的奏疏,充分展现了况钟的治理能力,他注重调研,顺应民情,推行爱民之仁道,破解了苏州治理的关键问题。《明史》评价道:“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二、弹劾官员奏疏

况钟兴革利弊,才干卓越,整顿吏治更是雷厉风行。其时苏州府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盘剥百姓。况钟深知吏治积弊,上任伊始,就严查所属官员,训斥贪虐庸懦官吏,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将一批贪污犯和赃款押解进京,苏州府为之震动。况钟大刀阔斧惩恶扬善,裁撤平庸无能属官,惩治贪赃枉法官吏,使苏州府吏治清明。

(一)《拿解县佐推官奏》

这篇奏疏弹劾长洲县典史薛孟真,奏疏开篇点题:为贪赃违法害民事。文章先交代自己是按照皇帝所赐敕书行事,况钟赴任苏州府时,明宣宗颁发《特赐任苏州玺书》:“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即具实奏闻。所属官员人等,或作奸害民,尔就提下差人解京。”

文章接着叙述长洲县县丞的证词,典史薛孟真“以催粮为由,带第三妾同船遍历乡都粮长大户家住歇,诈取财物”,且“殴打推官,欺压知县”。况钟传七百多名粮长到府审勘,众口一词,查明典史薛孟真“出入乡村害民是实”。

况钟在奏疏中提出典史薛孟真“酷虐害民,俱属违法”,“难容在任”,请求“提解赴京送法司究问。明正典刑,以警未来”。

作为清官廉吏,况钟以身作则,惩恶扬善,善始善终。著名的清官海瑞也由衷地敬赞况钟“胜作十年救时宰相”。

(二)《题参殃民指挥奏》

况钟整顿吏治既坚决果断,又足智多谋。《题参殃民指挥奏》一篇奏疏写于明宣德八年(1433)八月二十二日,涉及的官员和况钟相同品级,是四品武官镇海卫指挥陈璘。况钟无所畏惧,查明事实原委后,捉拿归案。

文章开篇点题:为抢劫事。首先陈述两份状告的内容,一份是“泰州民雇船往苏州府”,“宣德八年八月初三日行至江阴县”遇到抢劫,抢劫者“声言是南京捕盗指挥大人”,“本月初七日,到苏州府阊门外,遇见原劫军人二名,拖扭到府”。另一份是“扬州府卫军给引用船一十三只,皆装干鱼往苏货卖”,“行船至深港焦店”遭遇抢劫,“称言锦衣卫捕盗大人”,沿途询问,已访知是“陈指挥将鱼寄放阊门外”各处分卖。

文章接着说明,经过审查,陈指挥抢劫的时间、地点和经过已完全清楚,既有人证,又有物证。在陈述事实后,文章分析了陈指挥所犯罪行性质恶劣,“官居四品,禄及子孙”,本当 “恤军守法,竭忠补报”,而今却“抢劫民财”,“似此非为,有违国法”,解京“送法司究问,明正典刑,以警其余”。

这篇奏文充分展示了况钟刚正不阿、处事干练的作风,行文逻辑严密,有理有据。通过况钟的整治,苏州府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大多遵纪守法。

三、举荐贤才奏疏

况钟对于违法官吏严惩不贷,对善待百姓的清官廉吏则大力举荐。他查得吴江知县贾忠九年考满,“抚民有方,爱恤百姓”,便上报《为民保留邑令奏》,“今告保留,缘系民情”,使贾忠保留复任。常熟县主簿郭南 “禁奢节用”,当地百姓上书,保升他为知县。况钟查明情况,上报《保升贤能邑令奏》,保主簿郭南升任知县。

(一)《保升贤能邑令奏》

这篇奏疏开篇点题“为民情事”,文章引用常熟县百姓三千多人联名上告的文书内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主簿郭南的政绩,他“招抚逃民四千余户复业”;捕获强盗“八十二名”,威震一方,使“余党敛迹”;借米“五万余石”赈济灾民,他的这些举措,“民皆感德”,征收秋粮不需要催促,一个多月就完成缴纳。因知县缺员,百姓联名“保升正官”。

况钟根据民情,复查主簿郭南在任期内的表现,确实“才堪牧民”,参照民情,保升他为知县。

(二)保荐儒生奏

况钟任职期间非常重视教育,宣德九年(1434),他自筹经费,仅用半年时间,就选址重建吴县儒学。通过兴办学府,培养人才,接济贫穷的读书人,发现贤良方正的人才就向朝廷大力推荐。

《保荐儒生奏》就是向朝廷推荐有才学的儒生。文章开宗明义“为荐举事”,被举荐人是苏州府长洲县儒学生员邹亮。

文章首先叙述缘由,“钦奉敕谕”:“各处有文学才行卓然出众之士”,凡品行才学都出众者,可以保举,“送赴京师选用”。

况钟发现邹亮的才能后,正想向朝廷推荐,但当时有人写匿名书信列数邹亮的过失之处,况钟经过考察,确认邹亮“才性通敏,德行无亏,文词丰赡,书法亦佳”,“为士林所推崇”,“实为出众之才”,便上奏朝廷,邹亮才学可用,“察访得实,理合荐举”。由此可见,况钟对人才的重视,他不徇私,但也不会错失人才。

况钟从书吏成长为一个为民称颂的知府,《明史》称赞其“有明一代,一人而已”。解读他的奏疏,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具有启迪作用。其行文要言不烦,主题明确,理由充分,下笔之前注重调研,获取真实材料,落笔慎重,有理有据,写作奏疏既分析原委,又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建议。他用一支铮铮铁笔为民请命,清除积弊,使苏州府政通人和。

况钟撰写的奏疏充分展示了他清廉刚正、勤政务实的清官本色,解读况钟的奏疏,可从中汲取政德文化,建设丰富的思想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助力政德建设,以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况钟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从政理念,在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奏疏民情百姓
屠仁守御史奏疏上奏日期订正
不让百姓撇嘴骂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百姓记着你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南宋陈天麟《许昌梅公年谱》献疑两则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论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百姓看家“风”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