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三生”视角下的乡村研学产品设计*
——以金陵水乡钱家渡为例

2023-09-28 03:29陆明华
南方农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三生研学活动

陆明华 ,杨 洁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1]。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多轮研学热潮,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经验缺乏、标准缺失等,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学质量和效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研学旅行现状问题分析

1.1 目标定位不清晰

作为一种课外“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研学旅行不同于研学旅游。它不是学校课堂的校外复制,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体验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在教育领域,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所以,研学旅行的目标应该和学校育人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纵观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研学产品,都存在“重游轻学”的现象,目标及定位的不清晰导致研学活动依然摆脱不了研学旅游的怪圈。

1.2 主题形象不明确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类的活动,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感悟实践,从而实现育人功能。依托地方性、区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应该成为研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3]。这也成为地方性研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由于市面上的研学旅行大多交由旅行社或者独立景区的研学服务部门组织实施,这些机构在开展研学活动时,通常采取工厂化、规模化的运行模式,鲜有考虑研学地自身的资源条件、区位因素等,因此导致多数的研学项目缺乏特定的主题形象,千篇一律,研学实施效果也一般。

1.3 实施过程不规范

研学旅行是一个从设计到实施、再到效果评测的一整套流程,应该形成完整的运行闭环。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项目显得“头重脚轻”,即重视开始环节,过多地渲染研学活动实施意义及重要价值,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研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需求,而在后期评估的环节,也往往只是应用简单的评价指标,很少结合消费者自身的体验感、获得感去进行评价,从而导致难以精准评估活动的有效性,无法科学评价研学旅行实施效果。如何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研学评价体系指标,并且付诸实施,已经成为未来规范开展研学活动并科学评测的关键。

2 钱家渡研学项目地现状分析

金陵水乡钱家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由南京田园水韵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开发、运营、管理,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由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交通建设集团联合湖熟街道共同打造。境域东连句容、南接溧水,水网密布、塘田交错、稻浪起伏,素有鱼米之乡的盛誉,距离南京市区约30 km,距离禄口国际机场12 km,距离南京南站28 km,交通便利。西临溧水河,北靠句容南河,地处“三山六芦荡、十万八千亩”的平原圩区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绝佳的生态环境。区域内阡陌相连、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景区内目前已经拥有“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直播经济、夜间经济、文创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形成了融合乡村休闲旅游、研学体验等多元化业态的江宁“美丽经济”新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江南农耕文化,多元的在地遗产项目,可以说钱家渡乡村主题研学项目的开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施条件。

3 乡村研学产品主题设计

3.1 主题设计原则

3.1.1 体现地域特色

着眼钱家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文化机理,充分挖掘乡村元素和研学项目的契合点,设计并开发可用于投放市场、匹配当地乡村特色的系列研学旅行产品,丰富目的地乡村研学产品类型,增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品牌价值。通过乡村研学产品优化设计、实施,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3.1.2 激发“三农”情怀

项目设计力求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融入乡村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研学者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接受“乡村振兴”教育洗礼,激发爱农为农热情,培育“三农”情怀。将所学的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提升研学者的专业素养、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1.3 助力示范推广

通过项目实施,利用多种方式向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介本项目系列研学产品,探索乡村研学规律,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展,为新时代乡村研学的良性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3.2 主题思想设计

结合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新趋势,融合钱家渡“金陵水乡”特质,结合“金陵”(南京)文脉和“水乡”特色,设计打造以“农情水韵”为主题的研学产品方案。具体实施时,方案以体味农业“三生”为基础,构建“农耕生产”“农村生活”“农境生态”三大主题系列,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每个系列下开发若干特色乡村研学体验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同时,“三生空间”协调是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三类空间相互协作,形成高效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乡村空间最优发展[4]。在研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让学生感受不同乡村空间带来的体验感和独特价值,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服务乡村、奉献“三生”的价值观念,为今后投入乡村振兴工程夯实基础。

4 研学项目设计实施

研学旅行的核心诉求是要完成对学生的培育,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具备“研学性”[5]。作为一种特色化的研学产品,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教育因素,将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起来,既能为学生素质教育及旅游体验项目提供鲜活的新形式,又能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乡村研学旅行产品策划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具有重要意义[6]。结合项目地钱家渡金陵水乡特质和农耕文化底蕴,将“农情”与“水韵”相结合,以体味农业“三生”为基石,包括“农耕生产”“农村生活”“农境生态”三大主题系列,每个系列下开发若干特色乡村研学体验活动。有助于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素融入乡村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接受“乡村振兴”教育的洗礼,从而达成三全育人的效果。

4.1 “农耕生产”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方案以“探究绿色水乡,筑梦生态田园”为主题。其中包括“五谷康泰”和“绿意田园”两个子项目。

4.1.1 “五谷康泰”——健康食材认知

该项目设计的初衷是考虑到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五谷不分的现象,对农耕文化甚至农耕常识性知识都知之甚少。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农耕文化,可以借助乡村研学活动形式,带学生们走进农村、感受农耕,从而培育“大国三农”的政治情怀。

项目实施依托钱家渡水网密布、塘田交错的场地条件,在田间地头开展绿色食材认知学习。遵循传统中医食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因地制宜带领研学者开展实景体验,打造“田间学堂”。同时,项目地有五彩水稻、蟹稻共生试验基地,中小学生可以通过钱家渡真实项目考察,更好地认知科技兴农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自信。

4.1.2 “绿意田园”——绿色技术体验

农药污染严重威胁了粮食的质量安全,被农药污染的粮食会损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7]。该项目设计的初衷是考虑到目前粮食污染、种植地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课堂里的学生,难以直观感知粮食污染的危害。可以结合钱家渡生态农业基地科研人员的现场展示,通过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施用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等农业科技的现场教学,强化研学群体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关注,引导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理念。

4.2 “农村生活”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方案以“体验悠然水境,融通郊野乡趣”为主题。其中包括“村民物语”和“水乡‘技’忆”两个子项目。

4.2.1 “村民物语”——农民的一天

乡村文化是一种非文字的、活态的生存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民族是农业起源的民族,衣食住行甚至精神都离不开乡村。乡村研学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研学对象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让学生勤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在共同的体验中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互动性在研学活动中的展现非常重要。

作为千年“湖熟文化”的代表地,钱家渡在改造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进行了保护性规划,大量原住民的在地化不仅延续了当地千百年来传承的江南文脉,也让这些原住民成为研学活动的天然导师。在原住民的协助下,研学导师带领研学者深入体验农家生活,主要包括住一天农家屋,吃一天农家饭,干一天农家活,体验一天当农民的乐趣,深度融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乡土化的农事活动和趣味性的娱乐活动,为研学者提供简单、有趣的乡村劳动体验。在环境营造上,以原汁原味钱家渡船屋、大通铺、院落等遗迹为依托,开展活化运用,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降至最低。在产品设计上,将学习体验完美地嵌入到农民的生活中,让体验者从中知农事、学农法,体味农业,融于乡村。

4.2.2 “水乡‘技’忆”——乡村非遗活态体验

乡村博物馆、纪念馆、非遗传承基地等文化展示场所是乡村重要遗产展示地,以场馆参观、工艺体验、节庆参与等方式,组织研学人员走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场”,引导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激发参与者对中华文化由衷的认同之情、崇敬之心、践行之志[8-9]。

钱家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家与美丽乡村结合的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单位,历史遗存和非遗技艺门类丰富。具体开展研学活动时,可结合钱家渡非遗大舞台、非遗工坊、非遗小食集市及非遗民宿等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可以让研学者所见所闻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文旅发展、非遗传承互促共赢,让研学者从小树立“大国工匠”家国情怀。

4.3 “农境生态”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方案以“寻路生态林地,感受绿美乡村”为主题。其中包括“活力乡野”和“生物学堂”两个子项目。

4.3.1 “活力乡野”——林间户外拓展

该项目利用钱家渡优越的绿水青山资源条件,开展适合于中小学生的多类型宿营、健走、骑行等活动,让研学者在生态氧吧中感受自然的气息,提升户外生存技能,增强体质,体验户外运动、团队协作的乐趣。在研学过程中,从体育学科的视角,设计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质特征的拓展项目,通过简化和趣味化,保证研学项目的参与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户外运动刺激性的需求,同时还能充分感受当地人的体育文化[10-11]。

4.3.2 “生物学堂”——野外生物探知

钱家渡及周边拥有众多山体地貌景观及多元水域景观,为生物的多样化栖居提供了天然的生存条件。基于乡村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针对研学团体的自然教室、科普教育等生态实践活动。依托乡村林地、河流、天气等生态环境,将传统教室搬到自然中,通过观察动植物、燃篝火、爬树、做游戏等各种活动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同时,结合江南地区的时令特点,适时开展气候学、动物学、植物学的常识教育,提高研学者的洞察力、注意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解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实现自由、自主的自我发展,达到强化人地意识、宣贯环保理念的目的,树立“可持续发展”正确观念。

乡村研学项目打造,除了主题明确、实施有效之外,科学动态的评价也有利于项目总结与优化。在钱家渡乡村研学项目总结时,项目组有机地融入了教师、当地村民、学生三类评价对象,综合情感态度、成果指标、团队协作三方面,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项目评估,保证了该项目的实施效果,具体评价因子如表1所示。

表1 钱家渡乡村主题研学活动综合评价表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的重大国策之一。利用研学实践促进乡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够解决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一些问题[12-13]。通过契合当地自然文化特征的主题项目的开展,在研学体验中,既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促进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有效地提升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效性,能够避免研学旅行演变为研学旅游这一倾向[14]。钱家渡“农情水韵”特色主题研学产品的打造,紧扣当地环境基础条件,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将“生产、生活、生态”要素融入具体的项目实施中,形成主题序列化的产品体系。具体实施评价时,充分发挥学生、指导教师、当地村民等多方力量,形成立体化的参与构架,有效保证了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达成了既定效果。该研学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可以为类似乡村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三生研学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