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园户外自然教育探析

2023-10-02 19:08田燕妮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美的游戏家长

田燕妮

(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中心幼儿园 甘肃 张掖 734300)

无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幼儿疏于对自然的发现与亲近,“自然缺失症”时有存在——他们很少与花鸟虫鱼为伴,甚少欣赏云起云落,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与生命多样性、丰富性的理解。如此,亲近电子产品而疏于户外探究的新新一代,其探索欲的减少、感官的迟钝及创新力的泯灭,也就不足为怪。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由此认识到治疗儿童的“自然缺失症”不可或缺。“幼儿好奇、好动、爱探索。”[1]这种天性,不应局限在室内、电子游戏及网络场域中,而应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予以充分的释放。成人应该引领幼儿走向户外、亲近自然、发现生命的万千形态与奥妙。

乡村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必须依托家园共育。好的家庭,并不仅仅是美味可口的一日三餐,也是手拉着手的户外活动;好的家庭教育不局限于理论灌输,也是实践体验。幼师应与家长联手积极开发与盘活自然教育资源,引领幼儿欣赏一草一木与花鸟虫鱼,认识万物运转的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或许,走出户外探索的内容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期间幼儿探索经验的积累、生态视域的扩展、责任感的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萌生、创新力与实践力的提升,才是自然教育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1.拥抱自然,快乐真游戏

幼儿天性喜欢游戏。善游戏者就是善学习者。而大自然是游戏的最佳场域——宽阔、清新,让学生尽心游戏而不觉得狭小。而且大自然中具有丰富的游戏资源,其多样性与鲜活性,能够促进人性与自然性的融合。真实自然情境中,幼儿的注意力更聚焦,探究力更强烈,道德生成与生命体认变得自然而然,[2]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引领幼儿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开展快乐游戏,并在游戏中初步理解自然与世界,应该成为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的一个基本视点。

以下是我们开展以“亲自然游戏”为主题的家园共育活动中的部分环节:

(1)开展“亲自然教育家长座谈会”。一方面,我们在座谈会中阐述幼儿待在“象牙塔”内的局限性,重申走到户外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升华认知……另一方面,我们与家长共同梳理、甄别、盘活适合于幼儿开展游戏的自然资源,做到鲜活、有趣、多样化,力争为有意义的游戏活动奠基。

(2)开展线上“亲自然游戏种类及方法推荐会”。家长会之后,我们汇总最重要的游戏资源,通过文件包聚焦的形式推送到钉钉或微信家长群,其中包括利用各种植物特性开展游戏所需的材料、游戏的规则及方法、游戏竞赛的名额及奖励标准等等。也包括开展游戏应该注意的事项,预防安全教育事项发生。

(3)开展线下“亲自然游戏竞赛活动”。引领开展亲子游戏或同一个社区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游戏活动。在此期间,家长组织幼儿有序游戏,并积极拍照,做好裁判,之后将活动整体情况梳理整理后上传家长群。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相关力量进行评选,展示优作,让“亲自然游戏”的正效应辐射到更大的时空内。

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家长提交的相关视频,我们发现,“亲自然游戏”活动激发了幼儿“好奇、好动、爱探索”的天性:有的用带刺的苍耳作为辅助工具进行追逐游戏,比一比谁的笔管中喷出的苍耳飞得最远;有的女童用忍冬、金银花做装饰材料,比一比谁编制的花环或手链最漂亮;有的以车前草的花茎为原料进行头草游戏,或者将类似的草茎柄相拴结进行韧劲比赛;有的用竹叶、山茶叶、木兰树做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口哨,比一比谁的哨声更响亮、更有力度……

利用气象元素开发游戏资源是本次“亲自然游戏竞赛活动”中的亮点。毕竟见惯了正常的天气,下雨或者下雪后的大自然更容易吸引幼儿的心神。某个视频中,我们发现一个家长与孩子在雨水中放入锅碗瓢盆,让雨敲击在这些器具上产生“音乐”。这些“音乐”无关旋律知识,无关演奏技巧,却与灵性相关,与童趣相关。另一个视频中,我们发现一个幼儿小心翼翼收集荷叶里存留的雨露,似乎觉得这样的水滴一定不同寻常。至于,下雪后堆雪人、打雪仗等等,更是幼儿游戏中的常态。雪人的诞生中包含中童性与自然性,其探索的张力、弹力与自然而然的体验让幼儿乐而忘返。

因为事先家长与老师已经反复阐述了环保的重要性,所以,“亲自然游戏竞赛活动”并未造成对花草树木与小动物的破坏。相反,幼儿小心翼翼地触碰花草树木,尽力保护所在环境,做到整洁、干净。仅有的一些垃圾被处理到规定的地方。因为自然教育理念的有意渗透,幼儿远离了电子娱乐的侵袭、钢筋水泥的包围,其游戏天性得到充足的释放,自主成长变得意蕴十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落到了实处。

2.亲近自然,细致真观察

引领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细致观察不可或缺。身处于大自然中,如果幼儿能够充分地打开自己,保持五官的敏锐感觉,那么,他们的感知力、体验力与创新力将会同步提升。观察之前,我们发起好书共享读书漂流活动,引领家长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先从书中了解观察自然的方式与方法。如:《林间最后的小孩》、《与幼儿一起发现自然》等。通过讨论书中提供的观察自然的技巧、方法与经验,我们与家长一道制定观察方案、细化可操作性,完善观察细节,为因地制宜地开展观察活动奠定基础。

2.1 从观察野菜中释放童心

大自然丰富多彩,其不断生成性,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内在本质能够对幼儿造成开悟、启迪或影响,其生长、开花、结果、枯萎等中隐含的自然之理或科学原理,对于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具有促进作用。高台县南华镇周边环境中野菜较多,正是对幼儿进行自然资源的珍贵资源。基于此,我们基于家园共育,组织幼儿经常性置身于一个可以感知变化的观察环境。一个家长领着幼儿去观察纯天然沙葱,从鳞茎到外皮,从半圆柱状的叶到圆为柱状的花葶,孩子观察得较为仔细。家长还为孩子讲解这种野菜具有耐风蚀、耐干旱、耐瘠薄的特点,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其中的观察过程中包括颜色识别、种类分析、作用讲解,包括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力争让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融于自然当中,从而发生最好的自然教育。

2.2 从观察昆虫中张扬天性

动物的出生、成熟、繁衍等同样蕴含着自然之道。而亲近小动物、观察小动物、与小动物做朋友是相当一部分幼儿的“最爱”。为安全考虑,我们选择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看一看、问一问、猜一猜,通过描述分类与信息整合,让幼儿从昆虫的外形与生活习性中体验生命的神奇与自然的丰富。

2.2.1 课堂上,教师出示昆虫(本地能够见到的昆虫)相关图片,让幼儿观察其特征,从名称、颜色、身体机构、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简单讨论。然后将相关图册的电子版(也可以是打印后的纸质版)发布在钉钉家长群供家长参考。

2.2.2 家长引领幼儿走向大自然,根据图册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研究昆虫。其间,亲子之间有交流(颜色、大小、形状、身体机构),有拍照、有写生……通过说一说、猜一猜、画一画,促使幼儿产生对昆虫的研究热情,促进对自然的敏感性。

整个过程中,我们引领家长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与耐心的解惑者。孩子们的提问五花八门,比如,“蜗牛的触角是用来做什么的?”“蚂蚁为什么是群居的”“蚯蚓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如何辨别青蛙和癞蛤蟆”……知识贮备多的家长随时回答问题,不懂的上网查询或请教别人,或通过家长群询问教师,让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成为一种常态,让家园共育成为自然教育中的常态。

3.融入自然,实践真体验

自然教育并非僵硬地“拿来自然材料”让学生感知,而是真正让幼儿全身心地融入到大自然中达到无痕育人的效果。室内,自然元素与自然现象的模拟固然不可或缺,但室外亲力亲为的实践真体验同样不可或缺。成人应引领幼儿亲自实践,亲自体验,亲自反馈,在自然与实践的大天地中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在此过程中,幼儿劳动品质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成为自然教育中重要的风向标。

3.1 指向劳动的自然教育

幼儿好动。教师应该依据这一特点开发指向自然的劳动实践资源。而这,同样离不开高效的家园共育。学校里没有更多土地让幼儿种植,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联系家长在自家后院或自家的承包地中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其中包括“蔬菜种植活动”“收割收藏活动”“劳动过程感悟活动”等,融爱心播撒、自然体验与劳动教育于一体,构建接地气的劳动实践体系并更具生命力。

3.1.1 教师与家长联手参观蔬菜种植基地,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图册及其它辅助性材料,让幼儿了解一些必要的种植要素,如选择何种工具,如何选择种子,如何选址(自家后院或阳台或承包地中),种植流程怎样的……切实体现劳动的有序性与方向性。

3.1.2 选择最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植物进行种植活动。我们选择辣子、黑番茄、西蓝花、娃娃菜等适合于西北高原种植的植物,从点籽、育苗、移栽等方面着手,引领幼儿“该出手就出手”,参与其间的部分过程,如如何堆肥,如何充分利用厨余残渣或落叶等。

3.1.3 家长与孩子手拉着手进行劳动,共同在浇水、除虫、施肥等过程中产生朴实的劳动情怀,感悟自然之道——阳光、空气、水等等对于植物的生长不可或缺,基于自然之理,才能做到更好,才是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中更加重要的一环。

实践证明,指向劳动的自然教育不仅仅能够治疗“自然缺失症”,而且能提升幼儿巧干、善干的技巧,促使幼儿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产生一定的同理心。这样的同理心让幼儿学会了尊重普通劳动者,体悟到劳动不分贵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而这,正是实现劳动价值的前提,是自然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指向审美的自然教育

“大自然是美的化身与象征。”[3]草地、小坡、水洼、麦田、溪水、河床、山峰等,每一抹红每一抹绿,都有美的印记或美的瞬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美学元素;春雨的缠绵,夏花的多姿,秋天的金黄,冬雪的绵柔,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学形态。引领幼儿开启审美天眼,发现自然之美,并以此陶冶情操,提升品味,提升美学素养,应该成为幼儿园自然教育中的应然与创新。

3.2.1 准备阶段,重组欣赏材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也不例外,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应贯穿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我们引领家长带领孩子共同观看《美丽中国》,从中发现现实中暂时看不到的清水绿岸,让幼儿在惊叹中延伸美的触觉;欣赏 《蓝色星球》等纪录片,了解阔大的海洋世界,从中发现美的元素、美的景物与美的境界;欣赏《植物王国》,从中发现自然之美,意识到自然之中时时有美的体验,处处有美的印记,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与善于鉴赏的眼睛;欣赏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初步产生环保理念,意识到美的世界来之不易,在倍加珍惜的同时提升审美品味。此举为幼儿走向户外发现美的资源及享受美景体验奠定了基础。

3.2.2 建构阶段,夯实户外实践

首先学校构建有一定主题的赏美主题板块。如“约会春天”“拥抱夏天”“收获秋天”“演绎冬天”等。所谓“约会春天”,是指引领幼儿去领略春天的绿色,欣赏丰富多彩的春景。所谓“拥抱夏天”,是指与盛开的夏花亲密接触,从中发现美的色彩。所谓“收获秋天”,是指从沉甸甸的收获中发现美的果实,体会丰收的喜悦。所谓“演绎冬天”,是指利用自己亲自堆砌的雪人中发现美、鉴赏美、创作美。这样的四大板块中,蕴含着自然之理,鲜明地指向自然主义教育。其次,教师组织家长按照板块选择适合于自己家庭的赏美活动,并根据气候和时令择日开展赏美活动。可以独自一个家庭出去活动,也可以联合好几个家庭共同开展。可以是单纯的赏美活动,也可以是富有特色的创美活动。家长注意通过拍摄、起名、评价等方式记录过程,定格美的人物、美的瞬间、美的活动,上传图册或微视频,让更多人欣赏、评价、转发,以此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经历自然教育的洗礼。

大班的一个家长带领孩子亲自“度量”南华镇的戈壁滩,经历风的吹拂,关注身边大自然的动态美。他还试图给孩子讲解戈壁的浑厚壮阔美,但限于孩子的有限认知,只好作罢。中二班的一个家长和孩子一起溯溪、戏水,从中感受诗意与美感。他告诉孩子,水有流动美,河面有倒影美,整个大自然有自然美。这些其实是老师与家长共同商量并实施后的结果,旨在告诉孩子美是随处可见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也需有善于创造美的双手与大脑——相当一部分幼儿拿起画笔,捕捉大自然中的审美元素进行美的创作,一部分幼儿还充分利用树叶、石头、泥巴、沙等自然元素或拼贴成美丽的图案、或拓印为清新的画面、或拼插为实物艺术、或堆叠为活灵活现的立体艺术品,或制作为有科学意义的标本。如此,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融为一体,实现了“育儿生态系统内协调、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设”,[4]幼儿发生了接地气的成长,全面提升了审美素养。

不论什么形式的户外探究活动接受,家长均做到以身作则,主动清理因为活动而产生的垃圾,无形中给幼儿以示范作用,给予幼儿启迪与感悟,幼儿主动模范,减少自然的负担,由此在幼儿心中产生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等意识。不少幼儿既学会了分类垃圾,也学会了分装垃圾。由此,活动有了增值,幼儿得到多重滋养。

自然教育不是形式上的穿靴戴帽,而是实实在在地与自然为伴,与自然对话,与自然交流。这就要求家长“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5],应该带领自己的孩子多在自然环境中“走几个来回”,修复幼儿与自然断裂的纽带,让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成为常态,成为丰富精神世界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自然教育中家长的参与不可或缺,高效的家园共育不可或缺。家长有责任配合幼儿园的自然主义课程教学,通过放权或其他支撑性行为,让幼儿告别“宅家式”生活,预防“自然缺失症”,在大自然中尽心释放本性,生成出面向未来的力量。

猜你喜欢
美的游戏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