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资源唤醒集体记忆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3-10-02 19:08王晓玲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集体

王晓玲

(张掖市山丹县清泉学校 甘肃 张掖 73410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小学作为价值观念的启蒙时期,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家国情怀隶属于德育范畴,是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塑造,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面对形象思维发达的受教群体,如何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家国情怀的本质内涵首要问题。集体记忆是一种具有聚合性、统一性、传承性的事或物,唤醒集体记忆是凝聚信念,强化主流认同的方式。因此,教师发挥本体资源优势唤醒集体记忆,为抽象的家国情怀赋予具象化的载体,提升教育能效。

1.以本土资源唤醒集体记忆对家国情怀培养的意义

1.1 有助于强化文化认同

家国情怀是价值观发展的根基,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而依托本土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提升接受度与认知层次方面展现出鲜明的优势。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家国情怀是一个宏观的价值认知,对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较为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想要真正理解其精神内蕴,并转化为自身素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认知脚手架。正所谓一方水体养育一方人,以本土资源为载体所搭建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影响力,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极具亲切感,能够更为快速、自然的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情感世界,唤醒文化认同,对家国情怀的培养起到加持作用。第二,集体记忆作为一个地方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凝结起来的共同价值与意义,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例如,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家国同构的德育教学模式,形成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风向标,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内心,对思想与行为形成有力约束。

1.2 有助于提升认知高度

家国情怀是一种浓厚的情感,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塑造需要立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成长特性,融入更多的巧思。而本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认知高度大有裨益。具体而言,其意义有如下体现。第一,本土资源具有生长性,能够为德育工作的设计与实施提供鲜活、丰富、具有乡土气息的素材,让德育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主动的参与及思考,促成客观事物与主体情感的碰撞,由他律转变为自律,让家国情怀自然生长。第二,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坚持由浅及深的递进原则,而依托本土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以小见大的过渡式引导。借助本土资源激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发深度思考,让学生的认知层次由对“小家”的依恋引申至对“大家”的拥护,形成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实现认知的本质提升,从而形成范围更广、意义更为深刻的家国情怀。第三,将本土资源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德育工作而言是守正创新的重大突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回应。对于学生而言,提供了深入浅出、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脚手架,让原本遥远的家国情怀变得触手可及,促使学生明白生活及学习中的微小事情皆是家国情怀的直观体现,让国家情怀的教育引导落地生根。

2.基于集体记忆构建特点与方式的教育启发

2.1 建构特点分析

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集体记忆构建具有时间性、日常性、多元性的特点,赋予国家情怀的培养更多实践可能性。第一,时间性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举行集体庆祝仪式或是纪念活动,帮助人们回忆起过往事件或人物,从而形成一致性的历史记忆。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特殊时间节点,各地采取极具地域特点的盛大活动表达集体情感。第二,日常性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并非是集体记忆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具有亲历性。与此同时,随着媒体技术的下沉为个体表达赋能,针对各种话题的网络探讨层出不穷,唤醒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让集体记忆不断叠加、强化,呈现普适性趋势。第二,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形式更加丰富。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思想日益开放、需求日益多样,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承载体由单一走向多元。综上所述,基于本土资源的集体记忆以证据的形式阐释家国情怀,以行动的方式塑造家国情怀,以无形的载体强化家国情怀,形成浸润小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要资源。

2.2 建构方式分析

基于本土资源的集体记忆建构方式主要包括仪式传扬、文化传承、媒体传播三大维度。第一,仪式传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点的纪念仪式,形成了代表本土风情的集体记忆。例如,嘉峪关烈士纪念日,纪念孔子诞辰的周年祭,春节送财神,元宵节跨火堆,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等。仪式成为广大人民表达和凝聚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自古以来建构集体记忆的首要方式。第二,文化传承。我国的文化博采众长、百家争鸣,展现强大的包容性与生长性,在集体记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孝”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影响下,衍生出诸多典型人物或事迹。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等等。文化传承是集体记忆建构的方式,更是根基。第三,媒体传播。在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媒体传播逐渐成为集体记忆建构最为广泛的方式。网络实现了点与点的联结,将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代入集体环境,引发多维互动与交流,最终形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多元化的建构方式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带来新启发,教师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从中抽象出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

3.以本土资源唤醒集体记忆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3.1 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

本土资源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不乏带有时代光环与导向特征的标志性人物,映射出小家与大国同心同向发展的坚定信仰与人文精神,挖掘关于人的集体记忆是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需要在众多风云人物中选择契合教育理念的典型,彰显为小家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为大家的和谐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为小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着手,挖掘人物教育资源。

第一,巧借历史人物。现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在无数怀有浓厚家国情怀的能人志士带领下创造出来的,其历史攻击无法磨灭,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教师通过激活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回溯过往,传承优秀精神。例如,中华民族著名的爱国将领邓宝珊,长期活跃于北方军事政治舞台,经历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转变过程,一生都在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教师可以依托图文和视频资料再现邓宝珊传奇的一生,通过多媒体影像情境直接为学生带来色彩化感官冲击。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组织带领学生走进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看一看真实的军事事迹陈列室。以史物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将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印刻于脑海,将伟大的家国情怀根植于内心深处,涵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

第二,挖掘身边人物。教师通过挖局生活中的榜样人物,反应家国情怀并非是遥不可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皆是其表现载体,且更加符合小学生当前认知深度。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用生动充满情感的言语为学生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理解家国情怀围绕“你我他”。例如,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全城停水停电,灾区人民和救灾人员断水,而外部的水源难以快速的补给。在如此严峻的现状下,正在上初二的中学生严喜芸发起了背泉水为路人解渴的公益活动,八岁的小女孩王永霞便是其中最小的志愿者,十几公斤的水壶与她瘦小的身躯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为小学生的王永霞用自己的小小肩膀扛起了家国情怀的大旗,体现了灾难无情人有情的伟大精神。在听完具体人物事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讨,是什么样的信念驱使小小的王永霞做出这样的举动?此举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从具体的人物形象中抽象出可贵品质,让学会反思内化,实现榜样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3.2 激活重大事件的感化能效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矗立于历史时空的坐标轴之上,形成集体记忆的深刻烙印。对于小学德育而言,以重大事件给予学生启迪是培养家国情怀不可或缺的有效策略。教师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对现实的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熠熠生辉的本土事件,唤醒集体记忆,对家国情怀形成更深刻的感悟。

第一,回顾历史标志性事件。集体记忆是一个个历史要点凝结而成的,教师挖掘本土资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溯过往,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甘肃是一片红色热土,是红军长征的途径省份,在这里党中央领导做出了诸多的重要决策,对革命胜利起到关键推动作用。教师围绕长征这一红色历史,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见证长征艰苦,感受长征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着重分析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会师的核心事件,还可以将历史珍贵的资源影像呈现于学生面前。之后采取小组探究的形式,从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等方面分析其对革命进程的影响,展现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精神,让学生深切的体会今日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品质的教育效果。

第二,审视现实生活事迹。历史是中华精神的奠基,当下则是开创美好未来的蓄力,集体记忆是在继往开来的永恒发展与奋斗中谱写的共同认知。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迹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树立积极创造美的意识,可促进家国情怀信念在学生内心的自然生长。例如,疫情的奇袭引发了诸多逆行者,其不顾自身安危,坚守抗疫第一线,展现出为护国安全、不畏困难的伟大家国精神,这不失为鲜活有力的德育教育素材。例如,甘肃省首批驰援湖北的抗疫妈妈则是一位勇敢的逆行者,一封从武汉寄给儿子的家书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白衣天使因困乏在路边小憩的画面直击人心,从来都没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教师围绕抗疫中一则则感人至深的鲜活事迹,让学生读出家与国的关系,读出爱与护的责任,让家国情怀以具体形象的载体呈现,唤醒学生未知的记忆,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内化。

3.3 突出特色事物的积极影响

特色事物是有形的集体记忆载体,发挥本土资源中特色事物的优势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对于形象思维发达的小学生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摆脱拿来主义思想,对特色事物进行筛选,选择具有时代意蕴的典型,激活学生的集体记忆,实现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例如,敦煌莫高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是现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规模最为宏达的佛教艺术宝库。它的建设从十六国时期延续到元代,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教师由敦煌的历史地位着眼,借助历史地图向学生展示敦煌为什么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为什么被称为军事重镇,突出事物的重要价值,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兴趣。此外,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析莫高窟内的鬼斧神工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的再现当时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场景,为现如今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以此突出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开放式的主题探讨活动,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组织各组以“爱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的主题设计历史文保宣传册,集思广益制定行动策划案。同时鼓励各组展开竞争,激活小学生潜藏的胜负欲,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宣传册更为精致优美、更能凸显主题,在集体互动与生生思维碰撞的课堂氛围中,为家国情怀渗透教育铺设良好着力点。

将历史客观的事物与学生主体关联起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国家情怀不再是空泛的口号,鼓励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有趣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对当地突出事物这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其积极影响,推动家国情怀教育由点至面的延伸,由理论到实践的延伸,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3.4 释放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为小学德育工作的落实指明了方向,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推进提供了明确导向。在此背景下,教师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文化,促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升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将其精神根植于心。

例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主题项目活动,改变说教式的德育指导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本土文化资源,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首先,教师实施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当前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储备、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各方因素,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探究小组。同时,提出指向性的任务要求,如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整合所收集的本土传统文化,需要有明确收集与探究过程,并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搜集渠道,如网络、书籍、当地文化馆、长辈口中获知等等,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最后将搜集得来的信息加以整合以此作为成果反馈,在合理分组与任务加持下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其次,设置合理的任务周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深度的探索,强化过程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辅助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修正探究方向,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注重结果展示与评价。教师设置专项课程,让各小组轮流分享探究过程与感悟,阐释完成结果。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树立其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成为凝聚家国情怀的媒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作为德育的重要构成,是支持学生道德成长的关键所在,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势在必行。但是不可否认,面对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需要教师融入更多的巧思。在集体记忆支撑下,深度开发、整合、利用本土资源,从典型人物、重大事迹、特色事物以及传统文化四个着力点出发,探寻家国情怀高效培养措施,赋予德育教育无限生命力,强化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家国情怀真正融入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略谈“家国情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