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023-10-02 19:08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教育者山区儿童

王 刚

(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小学 甘肃 张掖 734300)

山区留守儿童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封闭性,思想意识的滞后性,固有观念的顽固性,造成了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举步维艰。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秉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引导他们在阳光之下尽情的学习生活,快乐健康地成长。

1.山区留守儿童的形成

时代的脚步始终匆匆向前,社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潮流,毫无例外地席卷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管多么偏僻的山区,一样在改革浪潮的裹挟下,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于是就产生了山区留守儿童。有的山区留守儿童,父母俱在,爷爷奶奶身体硬朗,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自然而然孩子就托付给了家中的老人,这种家庭情况是最好的,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容易步入正轨。有的山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感情破解离婚了,有监管权力的一方,如果是负责任的家长,还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如果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孩子扔给父母,从此“逍遥江湖”,极少过问。没有监管权力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好像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从不过问孩子学习好不好,生活如意不如意,这种情况,如果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好,思想认识积极开朗,孩子的教育还好,基本能保证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果爷爷奶奶的思想意识保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对这类留守儿童的教育,相应的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如果教育策略得当,假以时日,还是能够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有的山区留守儿童,好端端的家庭突然发生了变化,有的经济上出现了问题,背负巨额债务,父母外出躲债,不敢和家人联系,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的拮据,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消极影响,而且是长期性的影响,此类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排除心中的消极情绪,让阳光时刻照耀在他们的心头,坚持辅导教育,能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有的山区留守儿童,家庭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阳光灿烂的一个孩子,猛然间或成为单亲孩子或成为孤儿,如果家中老人又年迈多病,力不从心,可谓是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孩子,心理疏导是首要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倒是次要的,因为一个思想意识消极悲观的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将来走出校门,也很难立足于社会。山区留守儿童的产生,情况非常的复杂,可以说一个学生一种情况。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人为的原因,有意料之外的原因等,日常教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坚持不懈,方能取得大家心中想要的教育效果。

2.要重视对山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

毛泽东有句名言: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说“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伟人的至理名言,说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了人的言行习惯。“培养什么人”,是习近平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纲领性阐述。思想教育,始终是教育之大计,只有牢牢抓住思想教育这根线,就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山区留守儿童,更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一旦思想教育出了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劳而无功。山区留守儿童形成的复杂性,注定了思想教育的艰巨性,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思想表现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安排详实的教育内容,把山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放在手上,落实到实处。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那么就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逐个突破,扩大战果,最后取得胜利。

大多数情况下,山区留守儿童,表现得时好时坏,总是自己管控不住自己,自我约束能力非常的差。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育者制定详实的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方案,然后付诸实践行动,从点点滴滴中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从日常琐事中矫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完善他们的思想观念,改变自我,自我成长。山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育者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引导他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在日常思想教育中,只要时时跟进,发现细微的变化,及时纠正,就能沿着康庄大道,到达理想的彼岸。

3.对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平等

山区的留守儿童,既有山里孩子纯朴憨厚的一面,也有一般孩子好奇心强的一面,遇见问题就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会是那样,但就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显得主动性不强,总不敢第一个回答问题,第一个举手表现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有意让所有学生都举起手来,然后点名让留守儿童回答问题,这样就显得机会“平等”,不是有意为之。有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不能让留守儿童感到心中不悦,要照顾到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理。实践活动当中,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正常的一个问题,到了留守儿童这里就成了伤害性的话题,无意之中打击了留守儿童的积极性。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里的内容,十二篇课文,其中一半的内容里提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家庭幸福”等词语,上课的时候,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留守儿童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失落的眼神,读课文的语气都低落下去了。如果让他们在讨论发言,谈谈自己见解的时候,一下子就没有了底气,满眼都是伤感和无助。这种情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平等的,大家都有发言讨论的机会;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说,也是平等的,不因为他们的敏感而放弃了一般的教学设计。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平等当中,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不平等,就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大家觉得最公平的,正是他们感到最不公平的,这种不平等的情感待遇,就是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活动当中,尽量弥补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空白”,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待遇”,从而树立人生目标,向着未来勇敢前进。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平等教育,既要从精神层面上彰显平等,从心理上疏导,从情感上引导,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的学习生活。还要从物质层面上显示平等,发放物品的时候不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就多发一份,也不应该少发一份。有时候教育者的“好心”,起了反作用,伤害了自尊心很强的留守儿童。山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情感是波动的,周围环境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引起他们的躁动,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培养他们平和的心态,包容的思想,乐观的精神,积极昂扬的斗志,逐步完善自我,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要跟上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

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谈特谈留守儿童的,几乎没有人谈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好像错误的一方永远是留守儿童,教育者永远是不会错的。留守儿童的性格孤僻,情绪浮躁,思想消极,逃学厌学,上网玩游戏,甚至违法乱纪,成了留守儿童的固定“标签”。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容易塑造的,情感是容易培养的,思想是容易引导的,那么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留守儿童的所思所想,了解时代潮流的趋势,要与时俱进,只有了解了“培养什么人”后,才能透彻理解“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留守儿童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世界终将是他们的”,如果教育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共享生活的乐趣,因而也就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不知彼也不知己”,教育工作就不能科学圆满地完成。因此上,教育者要改变自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新时代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知识,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然后学习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从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真正提高自身水平,把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结束语

山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作为家庭成员一份子,成为一个家庭的焦点,让很多家长很是焦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不能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山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推进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时候,需要家庭教育的努力与配合,需要社会各阶层的通力合作,需要教育制度的引领,各自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让山区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有更好的教育内容,让他们能够在思想上成熟起来,情感上丰富起来,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者山区儿童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留守儿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六一儿童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