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实践 提升素养谱新篇

2023-10-02 03:49王海燕
山西教育·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试题新课标考查

王海燕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新课标玉卷、新课标域卷、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这4套试题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磨砺心志、修养品德,引导广大青少年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奋楫扬帆、笃志远行。

1.精心设计,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评价说:“这4套试卷体现出培根铸魂的总体指向,追求在语文情境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确如此,立德树人、激发青年的奋进潜力是高考语文试题的核心功能,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正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将显性考查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接受思想启迪、文化熏陶,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讀I的材料一和全国乙卷的写作材料均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别选自《谈谈调查研究》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些试题材料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

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域考查的小说,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社戏》。节选部分通过记叙社戏筹备与第一天的演出过程,展现了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聚焦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主人公德贵在众人不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无惧失败的良好品格。

2.创新开放,在语文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得提升。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使用了多种新题型,即使是不同卷种的同一模块试题也有差异。这一举措给我们以强烈暗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提高分数必须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套用模版以及机械刷题的“收益”微乎其微。

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类试题,材料是从试卷内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这道题鼓励考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展示自我,为考生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空间。学生备考时靠机械刷题显然不行。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学生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强调在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4套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从八个断句点中选择三个正确的,这样的设题尽量避免考生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学生积累基础文言知识、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

3.关联教材,在教考衔接中以考促教、引领教学。为了促使高考“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这一指导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表现,是试题材料与新旧教材中传统的、经典的课文相呼应,题干设问、答案设计联结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

用考试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实现考试与教学同向而行,可以说是近两年语文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向,而今年的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度大大增强。

例如文言文中关于重要实词和文化常识的理解以及名句名篇默写是对教材的直接考查。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九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是对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学习任务的回应。新课标II卷的现代文阅读题的选项中出现了“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与“鲁迅《社戏》”,这是对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中学习资源与初中教材的关联。

这些或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增强了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旨在纠正一线教师舍本逐末的错误现象,引导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努力在吃透教材、提高课堂质量、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基于以上对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高考备考及日常课堂教学的方向,充分发挥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在回归教材、重视实践中提升素养,厚积薄发,谱写语文学习和高考应战的新篇章。

1.回归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料作用。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之处、关联特点,对我们新高三的备考,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教材的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启示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用好学好教材,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学,除关注社会热点外,更要回归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同时利用课内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系统性、独创性等。新课标域卷现代文阅读域的小说文本至少关联到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及鲁迅先生的《社戏》等,其中第8小题“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对接的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0页的“学习提示”中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以及第54页“学习提示”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如果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师生能有意识地解决好课内的相关问题,完成重要的学习任务,那么在面对同类型问题时,便可以顺利迁移运用,从而获得理想的成绩。

再比如新课标域卷的文言文阅读,其中第11题出现的“刁斗”看似陌生,但有关解说完整出现在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板块《燕歌行》的注释里,如果考生能有效落实课内文言文中的字词知识(包括平时所做试卷上的文言文字词知识),有自我梳理、归纳字词知识的良好习惯,那么便能轻松应考。

2.关注联读、打通知识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除了课内课外文本的关联,高考试题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还更加注意到了相同或不同类型文本的关联比较阅读。相同类型的文本,包括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的诗与文。相同作者的作品,如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不同作者的作品,如欧阳修的《画眉鸟》和文同的《画眉禽》(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又如朱光潜《诗论》(节选)和钱锺书《读〈拉奥孔〉》(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等。以前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不同作者、不同文段的比较阅读较多,近年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也多有出现。同一作者的有废名的《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021年全国新高考域卷),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有王愿坚的《支队政委》(节选)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2022年全国甲卷)。而今年新课标两套试卷在文言文阅读板块中,也采用了多文本形式。这其实恰恰对接了教材中的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

如此之多的相同文体或不同文体文本阅读的关联比较阅读,不仅大大拓展了命题的空间,而且使问题的提出更加角度新颖、设问鲜活,因此备考或教学时,应有意识关注和适当训练。

3.重视实践、灵活运用,实现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语文学习以及高考试题的实用价值之一便指向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指向复杂情境中典型任务的完成,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今年新课标两套试题分别在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

玉卷题目: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就很好。

域卷题目: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壯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这两道题不仅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否能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并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评价中,应关注语言文字的实用性、读写结合的情境化、课堂听说的有效度,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实现语言素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彰显语文的实用价值。

4.引导思考、启智增慧,提升形象、逻辑、批判等思维能力。正如上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到的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今年的试题加大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

阅读模块中,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引导考生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写作模块中,试题又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指出“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考生写作时,需要从话题出发,思考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批判认识技术的利弊。新课标域卷的作文题,意在告诉我们“安静”或“空间”助力于“我”“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放松”“沉淀”,且深度成长。这道试题也要求考生深入思考“放松”“沉淀”与“成长”之间的逻辑关系,辩证思考“放松”的内涵。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视对学生逻辑推理、思辨能力等的培养教育,充分发挥高考服务选才的功能。

(作者单位: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责任编辑栗树林

猜你喜欢
试题新课标考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