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10-02 07:42陈竹君赵慧敏
旅游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梵净山可持续发展旅游

陈竹君 赵慧敏

摘 要:梵净山,作为著名旅游胜地,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梵净山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通过分析梵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及经济意义、生态意义、人文意义等,总结梵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梵净山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武陵山脉横跨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四省市,梵净山作为其主峰,海拔2 752 m。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和松桃三县交界处。

2018年下半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名录,同时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旅游业飞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2019年,梵净山接待游客143.56万人次,营业收入2.87亿元,分别增长 19.56%和12.59%。2020年,梵净山接待游客共113.15万人次,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6.44%。梵净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条件

1.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较高,垂直方向上水热变化大,动植物资源丰富。梵净山位于亚热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良好,降雨量大,因此,用常年温和湿润来概括梵净山的气候也比较准确[1]。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宝”级的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珙桐。梵净山是有“世界独生子”之称的黔金丝猴在地球上的唯一生活地。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目前区内黔金丝猴数量在700只至800只。

受人类活动影响,梵净山的边缘地带形成部分次生性森林群落和人工栽培的森林类型,但总体山体上覆盖大面积原始森林。从垂直分布上看,可以将梵净山分成三个森林植被带,但由于地处中亚热带且地形地貌复杂,区域气候多变导致生态环境多样,梵净山在同一垂直带出现了不同生态群落,主要森林树种达800多种。梵净山深谷、山脊、山峰均生长着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深谷一年四季总是一片青葱翠绿,与之不同的是山脊与山峰分布大量混交林,所以一年四季色彩变换不停。

梵净山历史悠久,其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14亿年前。梵净山是一块地质年龄超过10亿年的巨大穹窿状变质岩山体,伴随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其周围的喀斯特岩层侵蚀作用加剧,变质岩露出,形成穹窿状变自然孤岛和放射性河流。喜马拉雅运动使其形成独特的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同时保留了许多古老、珍稀的生物。

梵净山独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造就了重重叠叠、层峦叠嶂的“万卷经书”、蘑菇石;延绵不绝、气势磅礴的“万米卧佛”;云雾弥漫、景色奇绝的“佛光幻影”“红云金顶”等数不胜数的梵净山旅游资源。

2.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最后胜利,就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环梵净山三县,均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铜仁市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2]。培育了“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现已生成猪、生态茶两大产业集群,既能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又能实现当地旅游产业化目标。

实施扶持政策,打通市域交通。铜仁市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对梵净山区域进行一定程度政策倾斜,实施环梵净山旅游公路项目,打造交通枢纽、改善梵净山道路交通环境。利用东西部扶贫,选择环梵净山区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给予政策支持。

建设了自梵净山到铜仁市区全长43.742 km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建立了乡村文化、疗养度假、智慧健身、体育旅游走廊;践行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结合“十二大特色优势农产业”打造了“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等特色品牌,其中包括茶叶、茶油、珍珠花生、抹茶等特色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立了环梵净山“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梵净山通过支书带头、党员助力,鼓励群众参与,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梵净山特色旅游和特色食品,助力乡村振兴。

3.政策支持,助力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也阐明了梵净山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一管理、共抓保护、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政策,明确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同时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当地编制了《梵净山区域乡村振兴规划2020-2035》《铜仁市梵净山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环梵净山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梵净山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当地乡村振兴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审定了《梵净山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方案》《梵净山景区门票及资源补偿费收入管理方案》等方案,确定了梵净山门票、缆车等费用,使梵净山景区管理更加规范。

(二)意义

1.經济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旨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这也是新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4]。梵净山旅游业兴起,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给梵净山周边地区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就业难”问题。

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不少青壮年选择返乡创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解决了农村居民流失、景区开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梵净山景区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景区辐射面积越来越广,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

2.环境意义

梵净山植被覆盖面积广,林间树木郁郁葱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吸引了很多游客。申遗成功前梵净山就已经是有名的自然风景区,梵净山管理局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对景区周围河道、林区进行整治保护,严禁游客烧烤垂钓、滥砍滥伐。梵净山成功申遗后,景区游客日承载量从10 000人次下调到了8 000人次,对景区承载量进行严格控制,坚决维护梵净山内环境。同时采取措施分散梵净山旺季游客量,加大对梵净山核心区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策群力,实现了在2022年持续100多天高温干旱天气中梵净山森林零火灾、安全零事故、生态环境零污染[5]。

2018年,铜仁市发布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保护条例严格规定:一级保护区内,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二级保护区内,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科研教学、观光旅游和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居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外,禁止开发建设商业房地产以及其他破坏资源或景观、污染环境的项目[3]。

3.人文意义

梵净山,意为“梵天净土”,香火鼎盛,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逐步发展成为“贵州第一佛教名山”[6]。如今,梵净山被称为“中国五大佛山之一”,是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梵净山文化历史悠久,明万历所立的《敇赐碑》将梵净山誉为“天下众名岳之宗”,称其“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梵净山拥有诸多如“红云金顶”“万卷书”“万米睡佛”等佛教色彩浓厚的景观。

发展可持续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游客对梵净山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还可以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感,有助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挑战

1.旅游业发展过快,景区物价上涨

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大量涌入,相关服务及产业物价上涨,但部分当地居民收入无明显变化,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乡村商品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较高。景区物流不便导致原材料运输时间长、生产周期长;部分景区地形崎岖,无法修建仓库,季节性暴雨或干旱不便于商品囤货,造成运营成本高、销售季节短等,导致商品物价上涨。

景区商品供求关系也会影响景区商品价格,在商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旅游旺季景区游客量大增,景区商品需求量上涨,景区商品供不应求,导致景区商品价格上涨。同时,会导致其他商品物价相应提高,特别是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为生,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随着景区爆火,外来游客及商户入驻,当地主导产业受到冲击,年轻人多倾向选择旅游相关行业。景区商业化程度加深,物价飞速上涨,坚持传统行业的家庭收入无明显变化,但其购买力下降,生活受到冲击。

2.景区设施不完善,游客游玩意愿低

乡村交通落后且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景区多远离机场、高铁站等游客集散地,游客所能选择的交通方式较少。崎岖的山路、险峻的地势,往往令游客望而却步。

随着游客旅游偏好的转向,景区不健全的基础设施、应急设施与游客井喷式增长需求的矛盾激增。梵净山并没有针对传统文化规划出系统性的旅游市场营销方案,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也没有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不能将重点突出来,产品结构整体比较单一,游客的体验性也相对较差[7]。梵净山娱乐方式较少,旅游产品较单一,以景点观光为主。乡村景区开发乏力,旅游资源匮乏,配套设施不健全,景区间联系不强,交通时间较长,无法形成景区联动,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游客消费、景区收入减少、景区开发建设后续无力,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难以助力旅游可持续发展。

3.管理主体过多,景区规划不明确

环梵净山有多个县城乡村,距离梵净山较近的是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梵净山受三县共同管辖。为加强对梵净山的保护与开发,省、市级层面分别组建了梵净山管理局、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而江口县又有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景區管理主体较多。

景区规划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实施这一制度将社会、经济、环境相连接,但景区管理主体过多,各管理层往往优先考虑己方辖区资源,导致旅游资源规划与保护、开发脱节。而且,地方政府只注重景区内商业经营行为的规划,忽视了其他基础设施和景区周边区域环境的规划,未能发挥景区规划制度的导向作用[8]。2023年7月24日,梵净山金顶上的两座庙宇的外墙被发现改成了粉红色,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武陵景区管理公司等多方推责,这就是景区规划管理不明确导致的,不仅没有完善批准改色的相关手续,还隐瞒相关事实,给景区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

4.劳动人口流失,资源利用率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镇就业倾向明显,乡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等问题,导致往返城镇乡村的交通成本高,青壮年返乡时间少,乡村土地资源因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逐渐荒废,导致乡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差距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较低、专业能力欠缺,当地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人口少,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不强。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流失,导致土地旅游化利用率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审定与开发,以及旅游区域规划。

(二)建议

1.进行政策规划,加强政府监管

随着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的重要性提高。要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就要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景区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的同时要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旅游地应当畅通投诉渠道,完善投诉处理机制,鼓励游客和监管部门一同监督。景区所在地政府应当依据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对景区和周边地区物价进行规范,加强物价调控监管,以景区淡旺季、辐射范围、距景区中心距离作为参考,設立物价浮动范围。分时段走访监管,警告、取缔违规商家。

由于保护区处于偏远地区,交通、社会服务设施较差[9]。政府可以支持当地居民季节性作业,淡季鼓励居民以传统农业为主要工作方式,旺季鼓励居民开展餐饮、农家乐等旅游相关副业,帮助景区承接外来游客,控制景区物价波动。

2.依据景区承载,延长景区生命

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将严重影响景区服务质量,增加景区环境负荷,给游客带来安全隐患[10]。要积极开展景区旅游规划工作,充分预估景区接待能力及接待能力饱和会对景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要建立监管委员会,如有违反者应当予以制止,拒不执行者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批评,严重者进行罚款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应当加强景区承载量管制,景区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景区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并实施游客客流量高峰期管控措施,且游客最大接待量不应超过景区核定最大承载量。

3.完善景区设施,吸引游客参观

旅游景区质量越高,越能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且越能提高游客满意度。因此,景区应完善景区设施,发展可持续旅游,要具备游客中心、导游服务、标识系统,还要有专人管理、人车分流的大小停车场等,其中标识系统需要包括中、英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山地旅游信息系统,严格控制游客的流量,做好山地旅游景区的急救设施与应急预案[11]。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及独立管理区域。景区内外部交通越便利,景区内部游览线路规划越合理,观景设施越完善,宣传资料越翔实,安保措施越可靠,环境卫生越优美,商品购物越丰富,游客满意程度就越高,游玩意愿也就越强。

4.加强人才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

首先要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提升乡村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现代化文明,鼓励居民利用土地、技术等入股旅游企业,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从而留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其次要吸引人才,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完善乡村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挖掘并扶持优秀创业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吸引优秀人才进乡村。最后要进行人才培养,乡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当地旅游特色对当地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注入现代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使普通劳动力转变为旅游及相关产业专业人才,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 杨晓双.跨县域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有效性评价与分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11.

[2]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观点新阐述[J].政策瞭望,2022(9):23-26.

[3]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N].铜仁日报,2018-10-13(3).

[4] 赵新峰.实现共同富裕可复制性的区域整体性贫困治理经验:以贵州省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例[J].行政论坛,2023(3):115-123.

[5] 蒋成.梵净山:不断筑牢生态防线[N].新华每日电讯,2023-07-10(4).

[6] 蔡华.梵净山佛教文化与自然保护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16.

[7] 邵启富.乡村振兴背景下世界遗产地梵净山发展机遇与挑战研究[J].智库时代,2020(6):136-137.

[8] 高可心.旅游景区政府环境监管责任研究:基于“乔家大院摘牌事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1:13.

[9] 杨天友,杨业勤.梵净山如何与原住民和谐共处 [J].中国生态文明,2019(2):47-50.

[10]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就5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旅游报,2015-07-20(2).

[11] 贾彩霞,杨可.贵州山地旅游创新路径研究:以梵净山为例[J].理论与当代,2022(4):22-25.

[12] 张莹,李贵.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3(4): 78-86.

猜你喜欢
梵净山可持续发展旅游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看雪——铜仁梵净山
旅游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