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读《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2023-10-03 17:21周志锋
敦煌学辑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字典俗字大词典

周志锋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300)

敦煌藏经洞文献面世以后, 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一百多年来, 整理研究成果极为丰厚。 就浙江学人而言, 早在1959 年, 蒋礼鸿先生就出版了划时代的名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1994 年, 又领衔主编了《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20 世纪80 年代, 郭在贻先生带领他的两位高足张涌泉、 黄征, 合作撰著“敦煌学三书”, 最终出版了郭在贻、 张涌泉、 黄征合著《敦煌变文集校议》 (1990 年)、 黄征、 张涌泉合著《敦煌变文校注》 (1997 年)、 张涌泉著《敦煌俗字研究》 (1996 年第1 版, 2015 年第2 版)、 黄征著《敦煌俗字典》 (2005 年第1 版, 2019 年第2 版) 等著作。 其他各地学者有关敦煌文献字词考释的著作和论文亦不胜枚举。

但是, 以往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比如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某些类型文献, 没有做到全覆盖; 研究成果散见于专著或论文, 不便寻检; 文献校释见仁见智, 众说不一, 等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水平, 推出一批可资参考的大型工具书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 张涌泉教授倡议编纂一部集大成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并于2000 年正式启动编写工作。 经过23 年持续不断的努力, 2022 年12 月, 这部由张涌泉、 张小艳、 郜同麟担任主编, 国内16 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以下简称“ 《大词典》 ” ) 终于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

笔者作为出版社的特约审读, 有幸在第一时间通读了书稿。 俗话说得好: 慢磨出细粉。 《大词典》 不愧是一部集大成、 重创新、 有特色的精品词典。 下面拟分五个方面予以评介。

一、 展示敦煌语言全貌

《大词典》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集大成”, 全景展示了敦煌文献语言文字面貌。所谓“集大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汇集了前修时彦的文献整理研究成果。 敦煌学是一门世界性的显学, 整理研究成果极其丰硕, 为《大词典》 的编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 《大词典》 就是百年间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考释成果的大汇编。 但是, 汇聚前人成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 面对海量的著作和论文, 搜集起来费时费力。 据书末所附“主要参考论著”, 共列1016 种, 即使限于目力有所遗漏, 但重要的论著应该都在了。 其次, 面对前人的各种说法, 辨析吸收很不容易。 敦煌写本文献的校释难度要比传世刻本文献来得大, 一字一词往往言人人殊, 编纂者在取舍方面颇费心思。 再次, 在汇总成说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编纂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或增补语料, 或增补用法, 或修正旧说。 比如“寄”,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征求意见本) 义项⑧释为“借。 参见‘寄径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第7 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年, 第851 页。’ ‘寄画’ ”①, 而“寄径①” 是借路, “寄画” 谓借重筹划, 没有单用例子。 《大词典》 释为“借, 贷”, 举斯5811 号《乙丑年三月五日索猪苟典钏续借麦契》 “乙丑年三月五日索猪苟为少种子, 遂于龙兴寺张法律寄将麦叁硕, 亦无只(质) 典, 至秋纳麦陆硕” 等8例, 还收有“寄貸” “寄放” “便寄” 等复音词, “寄” 的借、 贷义就坐实了。 “弱”,《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释为“ ‘若’ 的假借字”, 举《李陵变文》 “小弱不诛, 大必有患” 等2 例②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第364 页。,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解释相同③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第273 页。。 《大词典》 除了收列“弱” 通“若”之外, 还收有“若” 通“弱”, 举伯3433 号《论语》 卷八题记“手恶笔若, 多有厥(阙) 错, 明(名) 师见者, 即与盖(改) 却” 等6 例, 说明敦煌文献里“弱” “若”二字读音相同可以相互通借。 “唌”, 《汉语大字典》④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 崇文书局, 2010 年,第667 页。、 《汉语大词典》⑤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第6 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年, 第376 页。都释为“通‘氵欠(涎) ’。 唾沫”, 《大词典》 则根据敦煌写本字书《正名要录》 等材料, 认为“唌” 是“涎” 的换旁俗字, 而不是“氵欠(涎) ” 的通假字。 “寒毛槁竖”,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释作“惊悚貌…… ‘槁’ 通‘藃’ ”⑥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第126 页。, 《大词典》 据斯5439 号《捉季布传文》 等“槁” 校作“槗”, 释为“汗毛直竖, 形容惊悚貌。 ‘槗’ 同‘橋’, 通‘喬’ ” (乔有高义),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字词收录考释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写卷总数约七万号, 其中绝大多数是佛教文献, 此外还有数量繁多的通俗文学作品、 道经、 通俗辞书以及社邑、 籍帐、 契约、 愿文、 书仪、 文牒等社会经济文献。 以往敦煌文献语言的研究大多着力于变文、 歌辞、 王梵志诗等通俗文学作品, 很少关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 佛教文献、道教文献。 《大词典》 则把字词搜采对象扩大到所有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 读者由此可以领略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言多姿多彩的样貌。 比如, 道教文献里, “静” 可指道士修道之所, “家亲” 指容易作祟的已故亲人的灵魂, “男官” 指男道士, “女官” 指女道士。社会经济文献里, 经常可以看到“油梁” 一词(本指榨油用的类似屋梁的大型圆木,泛指榨油设备, 还可指榨油作坊), 与此相关的词语还有“梁” (也作“樑”, “油梁”的省称)、 “梁户” (榨油作坊的承租人)、 “梁课” (也作“樑课” “梁颗” “樑颗”, 出租油坊收取的租费)、 “樑税” (同“梁税”。 租赁榨油坊的费用)、 “梁子” (油梁, 旧式榨油机上用以榨油的长圆木) 等, 由此可见“油梁” 在时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经济文献里还有“地水” (土地与水源的合称, 指有水源的可耕种土地)、 “田水”(犹“地水”, 指可耕种或已经耕种的土地)、 “水次” (行渠用水的次序)、 “行水”(用水〔灌溉〕。 敦煌吐鲁番地区对使用沟渠灌溉有一套专门的管理方法)、 “水官”(管理水利的官吏)、 “水司” (归义军衙内诸司之一, 负责管内河渠水利事务” )、 “水子” (管理水利事宜的人)、 “都水监” (统管江河湖泊及桥梁等相关事务的机构)、 “都水” (都水监长官) 等词语, 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重视水利的情况。 以上词语有的通行辞书不载, 有的意义与传世文献有别, 《大词典》 都收了。

三是全面收录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 凡例说: 本词典编写目的是“解决读者阅读敦煌吐鲁番文献一般词语理解方面和疑难俗字、 通假字辨认方面的障碍, 并为汉语史、 近代汉字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丰富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方面的资料”, 因而收集的字词条目非常齐全, 词典规模也相当大。 此前收词最为丰富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凡条目1526 个, 字数40 万字” (序例), 《大词典》 则“全书收录条目21800 余条” (前言), 总字数550 万字, 《大词典》 的“大” 当之无愧。 试比较:《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不收“衰” 条, 《大词典》 则收之, 释为“灾难, 祸患”, 下列复音词22 个, 大多不见《汉语大词典》 或词义有别, 其中跟“灾难, 祸患” 义有关的就有“衰变” “衰厄” “衰秏” “衰横” “衰患” “衰祸” “衰恼” “衰丧” “衰事” “衰殃” “衰灾” 等11 个。 “衰” 之“灾难, 祸患” 义未见辞书收录, 相关的复音词自然也不见于以往辞书。 古人重视养马、 驴、 牛等以助劳, 故有关的牲口的词语非常丰富,敦煌吐鲁番文献里还出现了“近人” “远人” 两个词, 如OR.8212/553Ast.Ⅲ.3.09-0.10 《唐开元十年(722) 西州长行坊马驴发付领到簿》: “一匹忩敦, 七岁: 次肤, 耆微破, 近人鼻决, 耳全, 远人颊私印, 西长官印。” ( 《中亚》 1-99) 意思费解。 《大词典》 收了这两个词, 解释说: 《礼记·曲礼上》: “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一般牵马人站在马的左侧, 以右手牵马, 故以马的左侧为近人侧。 引申之, “近人” 指马、 驴、 牛等牲口的左侧, “远人” 指马、 驴、 牛等牲口的右侧。 《大词典》 破解阅读障碍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 纠正前人错误校释

《大词典》 第二大特点和优点是“重创新”, 创新精神贯穿于全书各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释义方面, 释义最能反映辞书的质量。 《大词典》 释义精确, 超越前人,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大量疑难俗字和俗语词, 并据此纠正了前人许多误校误训。 下面分俗字、 俗语词分别举些例子。 跟俗字有关的如:

“琱瑑” (diāo zhuàn), 《汉语大词典》: “镂刻花纹。 亦指刻有花纹之物。 《汉书·东方朔传》: ‘二人皆诈伪, 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阴奉琱瑑刻镂之好以纳其心。’ 颜师古注: ‘琱与彫同, 画也。 瑑谓刻为文也, 音篆。’ 《汉书·王吉传》: ‘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 非工商之独贤, 政教使之然也。’ ”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第8 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年, 第690 页。“瑑”, 《汉语大字典》: “zhuàn ②雕刻为文。 《汉书·董仲舒传》: ‘然则常玉不瑑, 不成文章; 君子不学, 不成其德。’……”③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1209 页。《大词典》 “彫” 条: “diāo zhuó 即‘琱琢’。 刻镂装饰。 ‘彫’ 通‘琱’,‘’ 为‘琢’ 的俗字。 斯3926 号《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 ‘人多技巧, 奇物滋起’河上公注: ‘人谓人君、 百里诸侯也。 多{知} 技巧, 刻画官(宫) 观, 彫章服, 奇物滋起, 下则化上, 饰金镂玉, 文绣彩色, 日已(以) 滋起(甚)。’ ” 按语说: “豖”旁俗写常增繁作“” 形, ……故“琢” 字俗写右旁亦或作“”。 附按说: 《汉语大词典》 据《汉书·东方朔传》 及《王吉传》 二例, 以“琱瑑” 立目, 释为“镂刻花纹。 亦指刻有花纹之物”。 查前例“琱瑑”, 荀悦《汉纪·孝武皇帝纪》 作“琱琢”。上引《汉书》 中“琱瑑” 的“瑑” 亦当为“琢” 字俗讹。 颜氏据误字“瑑” 的字面注音, 《汉语大词典》 径据颜注立目、 释义, 皆不可信。 其他一些字书(包括《汉语大字典》 ) 多有释“瑑” 为雕刻的义项, 其引例中的“瑑” 恐亦皆为“琢” 字俗讹, 这一义项其实应该删除。 本条从“豖” 旁俗写作“”、 “豖” “彖” 形近易混入手进行探讨, 纠正了颜注误训及《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因循之失。

“橔”, 《汉语大字典》: “枯。 《集韵·魂韵》: ‘橔, 枯也。’ ”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1388 页。《大词典》: “砧板。 斯3227 号《杂集时用要字·门窗部》 载‘橔砧’ 一词。” 按语说: “橔” 字《集韵·魂韵》 音都昆切, “枯也”, 《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 等大型字典承之。 “枯” 疑为“枮” 的讹字( 《集韵·忝韵》 徒点切: “扂, 户牡。” 其中“扂”字下部的“占” 钱氏述古堂影宋钞本讹作“古”, 是其比)。 《集韵·侵韵》 知林切:“椹, 斫木櫍也。 或作枮、 鍖。” 《龙龛·石部》: “砧, 通; 碪, 正: 陟林切, 捣衣石也。 ……又铁砧等。” 后一意义的“砧” “碪” 亦“椹” 的异体俗字。 底卷“橔” 与“砧” 字连用, “橔” 亦犹“砧”, “橔” 确然为砧板之义。 本条既解释了通俗字书所载“橔砧” 这个俗语词的确切含义, 还订正了《集韵》 “橔, 枯也” 的文字讹误以及后世字典的以讹传讹。

“逗溜”,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挽留, 使之停留。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望陛下追问逗溜, 必是怀冤侠客!’ 胡适旧藏《降魔变文》: ‘因逢九牛小子, 诘问逗溜……’。”②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第82 页。《大词典》 “逗遛” 条释为“同‘逗留’ ②”, 举以上2 例及斯525 号《搜神记》 “其父母惊怖, 人椎(推) 寻逗遛, 方知太守与之” 等3 例。 又有“逗留”条(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不收“逗留” ), 义项②是“原委, 情由”, 举斯15 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至垂拱三年, 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 亲见日照三藏法师, 问其逗留, 一如上说” 等8 例; 按语说: 《隋书·孙景茂传》: “因条其党徒谋议逗留。 其人惊惧, 即自首状。” 失译人名《法界图记丛髓录》 卷下之二: “离相之法,逗留全别。 ……逗留者, 事由也。” 比较可知, 《大词典》 词形更全, 引证更多, 释义更准确: 不仅订正了“逗溜” 之“挽留, 使之停留” 义, 又说明了“逗溜” 之“原委, 情由” 义来自“逗留”。

“严迅”,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如斯严迅交寻捉, 兄身弟命大难存。”又: “皇威敕牒虽严讯, 播尘扬土也无因。” 其中“严迅” “严讯”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①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第299 页。《敦煌文献语言词典》②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第361 页。均释作“严峻”, 认为《广韵·稕韵》 “峻” “迅” 同音私闰切, 故“迅” “讯” 可借作“峻”。 《大词典》 “严迅” 条释为“紧急, 急疾”,“严讯” 条释为“同‘严迅’。 ‘讯’ 通‘迅’ ”。 “严迅” 条按语说: 考《说文·吅部》: “严, 教命急也。” 同书《辵部》: “迅, 疾也。” “严迅” 乃近义连文。 或谓此“迅” 及下条“讯” 皆当读作“峻”, 不确。 笔者以为不破字能讲通的尽量不破字,《大词典》 说可从。

诸如此类的例子, 不胜枚举, 充分体现这部学术型词典的创新性和学术性。

三、 辨析俗字形体流变

《大词典》 “重创新” 也体现在俗字考证方面。 敦煌文献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俗字盈篇, 不易辨识, 因此俗字搜集、 整理和考释俗字是《大词典》 的重要任务。 尽管此前已有大量的考释成果可以借鉴, 但是遗留的问题还是不少。 《大词典》 利用敦煌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等方法, 纵横钩稽, 祛疑辨惑, 既解决了敦煌文献疑难俗字的识读问题,又订正了大型字典辞书存在的疏误。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 正字形

“硇”, 《汉语大字典》: “náo 〔硇砂〕 也作‘鹵砂’、 ‘磠砂’。 矿物名……”③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2600 页。“磠”, 《汉语大字典》: “lǔ 〔磠砂〕 即‘硇砂’。 《集韵·姥韵》: ‘磠, 砂。’ ”④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2625 页。“碙”, 《汉语大字典》: “(一) náo 〔碙砂〕 同‘硇砂’。 矿物名……”⑤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2609 页。《大词典》 “硇砂” 条: “náo shā 源自波斯语nouchader, 一种主要含氯化铵的矿物, 可入药。” 举2例。 按语说: 此物前一字《玉篇·石部》 作“”, 女交切; 《类篇·石部》 作“”,尼交切; 《集韵·爻韵》 亦音尼交切, 首字作“”, 释云“沙, 药石”, 或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五·砂》 (清顺治十二年吴毓昌太和堂本): “时珍曰:砂性毒, 服之使人硇乱, 故曰砂。” 字形极为纷杂。 据其切音及李时珍的释义, 其字当从“惱” 得声, 楷定当以作“硇” 或“囟” 为是。 辞书有作“碙砂” “磠砂” “鹵砂” 等形者, 皆谬。 笔者按, “磠” 字字音也有问题, 《集韵》 据讹字注为笼五切, 系望形生音, 《汉语大字典》 从之读lǔ, 均不可从。

本条纠正了《汉语大字典》 《增订碑别字》 《中华字海》 等的字形错误。

(二) 正字音

“舋”, 《汉语大字典》: “xìn②玉的裂缝。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礼音义上·大司乐》 (笔者按, “大司乐” 当作“大卜” ): ‘之舋, 旧许靳反。 沈依聂氏《音问》云: 依字作璺。 璺, 玉之坼也。’ ……”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第3247 页。《汉语大词典》 “舋(xìn) 鏬” 条: “裂缝,缝隙。 《周礼·春官·大卜》 ‘大卜掌三兆之法’ 汉郑玄注: ‘兆者, 灼龟发于火, 其形可占者, 其象似玉、 瓦原之舋鏬, 是用名之焉。’ ……陆德明释文: ‘舋, 许鄞反。 沈依聂氏, 《音问》 云: 依字作璺。 璺, 玉之坼也。’ ”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第8 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年, 第1305 页。《大词典》: “wèn 同‘璺’。 伯3610 号《开蒙要训》: ‘瑕舋于隟。’ 其中的‘舋’ 字异本斯5431、 斯5464、 上图17号等卷同, 伯2578、 伯3054 号等卷作‘璺’。” 按语说: 《干禄字书》: “舋釁: 上俗下正。” 《说文·爨部》 “釁, 血祭也” 段玉裁注: “凡坼罅谓之釁, 《方言》 作璺, 音问。” …… “舋” 为“釁” 的俗字, 而“璺” 又为音“问” 表示坼罅义的“釁” 的后起分化字(坼罅常指玉器之裂纹)。 又下文“璺(wèn) 罅” 条按语引《周礼·春官·大卜》 陆德明释文“舋, 沈依聂氏音问, 云依字作璺”, 指出: “聂氏音问” 指聂氏读“舋” 音“问”, 《集韵》 “舋” “璺” 有文运切一读, “问” 为小韵代表字; 《汉语大字典》 “舋” 条、 《汉语大词典》 “舋鏬” 条下引陆德明释文, 皆以“音问” 作书名, 大谬; 且均注xìn 音, 亦误。

本条纠正了《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等的字音错误。

(三) 正字义

本条纠正了《字汇补》 《集韵》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等的字义错误。

(四) 考字义

本条是依据敦煌文献考证俗字字义。

(五) 厘清字际关系

本条从字形演变的角度梳理了字际关系, 有正本清源、 拨乱反正之功。

四、 挖掘当时新词新义

《大词典》 “重创新” 还体现在挖掘新词新义方面。 《大词典》 比较全面系统地收录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 在收释过程中, 尤其注意挖掘新词新义, 这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均大有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所谓新词新义, 是以《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词典》①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年。作为参照物, 不见于这两部词典的就看作新词新义。

先看新词。 试以三类词语为例。 军事词语如: “草场” (归义军草场司官员)、 “草场司” (归义军管理畜牧草场与征收税草的机构)、 “柴场” (敦煌归义军时期柴场司长官)、 “柴场司” (敦煌归义军时期征收与管理柴薪的机构)、 “都牢城使” (防守城池的高级军将)、 “土镇兵” (色役名, 指由土著居民充当的镇兵等)、 “镇兵” (边镇戍卒)、“烽兵” (烽火台上的戍卒)、 “烽夫” (烽火台上的役夫)、 “烽帅” (管理烽火台的低级军官)、 “烽所” (烽火台哨所, 配备烽兵四至九人, 由烽帅率领)、 “烽铺” (烽火台与驿站)、 “烽铺子” (烽火台和驿铺的役夫)、 “兵夫” (士兵)、 “兵健” (士兵)、 “兵吏” (吏兵, 官兵)、 “兵马使” (军队中统兵作战的军将)、 “兵募” (同“募兵”。 征募的兵丁)、 “兵斯” (通“兵厮”。 供人役使的兵卒) 等。 生活词语如: 西北方言管磨叫“硙” (wèi), “硙” 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所收与“硙” 有关的词语就有“水硙” (由水流驱动的磨)、 “步硙” (指用人或畜为动力的石磨)、 “除硙” (指清除磨槽内的杂质或修理老化的齿槽)、 “硙槽” (给水硙输水的水槽)、 “硙场” (安装有硙磨的场所)、 “硙车” (一种车载磨)、 “硙方” (同“硙坊”, 磨面的作坊)、 “硙户”(经营或承包碾硙从事粮食加工的人户)、 “硙家” (犹“硙户” )、 “硙课” (院支付给其所雇佣的“硙博士” 的工价; “硙户” 缴纳的租金)、 “硙门” (指磨坊的门)、 “硙舍” (即磨坊, 碾硙所在的作坊)、 “硙石” (即磨石, 指石磨上的两个圆形石盘)、 “硙子” (即“硙”, 水磨) 等。 外来词与中外合璧词如: “叱半” (征收税钱的人。 于阗语译音)、 “突” (吐蕃语dor 的音译, 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一“突” 相当于唐制十亩)、“珂寒寺” (高昌佛寺名。 突厥佗钵可汗所建。 突厥本信萨满, 不信佛教, 高昌作为突厥属国, 其有珂寒寺, 这一汉突合璧词记录了当时文化交流情况)、 “悉” (同“悉诺”。 “” 为藏文字母“” 的汉字化, 用来记录藏文人名常用词“staɡ” 中“taɡ”这一音节。 意为“老虎”, 喻指英勇。 以“” 记录“taɡ”, 目前仅见于九世纪以后的敦煌汉文文献的人名中, 记录了敦煌藏汉双语交流互鉴的真实情景)。 以上词语《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词典》 均不载。

再看新义。 如“沉潜”, 《大词典》 收“同‘沈潜’。 喻指埋没未遇之士” 义, 举伯3723 号《记室备要·贺宰相》 “枯涸必果其滋荣, 沉潜有伫于升拔” 例, 按语说: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 诗: “雾雨十年同隐遁, 风雷何日振沈潜。” 此“沈潜” 义同, 而《汉语大词典》 释“沈潜” 为“地”, 似不确。 “宕”, 收“犹‘上’ ” 义, 举伯2316 号《贤愚经》 卷十一“当其眼宕” “至于溜宕” “即于陌宕” 等例, 按语说:北魏慧觉译《贤愚经》 卷七: “……时此年少, 适到桥宕。” ……引玄应《音义》 卷十二释云: “徒浪反, 宕, 犹上也。 高昌人语之讹耳。” 并据此谓旧题支谦所译《撰集百缘经》 当较《贤愚经》 晚出。 “驮” (duò), 收“军队基层单位, 二人为一‘驮’ ” 和“敦煌吐蕃时期采用的量制单位, 一驮等于十斗” 两义, “驮” 用为名词, 一般指驮着货物的牲口或牲口所驮的货物, 二人为一驮, 盖因两人共享一头牲口驮运行装而得名;而为一驮等于十斗的量制单位, 也与一般牲口所驮货物的重量有关。 “看” (kàn), 收“按照, 依据” 义, 举俄弗96 号《双恩记》 “若有愿心随速说, 一看所要必无违” 等6例。 “偷”, 收“胜过, 类似” 义, 举伯4638-4 号《曹大王夫人宋氏邈真赞》 “眉偷初月, 颊类红莲” 及伯3804 号背《释门文范》 “名花夺于颊红, 初月偷于眉细” 等例,前一例“偷” 与“类” 对举, 后一例“偷” 与“夺” 对举。 “下流” 收“犹言‘屈尊’。 书信中用作状语, 修饰其后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用来敬称对方施及自己的行为, 言其所施行为如水流般自上而下地贯注于作书人” 义, 举斯5636 号《新集书仪·屈客饮酒书》 “谨令小使奔往发邀, 勿弃卑微, 下流光顾” 等4 例。 “县官”, 收“指牢狱之祸、 官司” 义, 举伯3782 号《灵棋卜法》 “凶祸暴至, 凡百不利, 疾病县官, 动则艰难” 等7 例, 按语说, 佛教文献常将“县官” 视作灾祸, 即指被“县官” 拘执。“萧条”, 收“犹‘逍遥’。 徘徊” “犹‘逍遥’。 吟咏, 玩味” “高妙, 高逸” 义, 分别举北敦1017 号《洞真上清经摘抄(拟) 》 “萧条三宝囿, 繁华秀我因”、 伯2399 号《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 “飞行步虚, 萧条灵篇”、 斯1351 号《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见有贤者, 生于贵门, 萧条高才, 勇猛精进” 等例。 “招” 收“借取” 义, 举伯4706号《甘州阎江清共阿王寄物状》 “别居之时, 故男江清共阿王腹生富盈, 招住信都头绢一匹” 等3 例, 按语说“招” 有求取、 寻求义, 引申之即可指借取。 “助” 收“助赠”义, 举斯2041 号《儒风坊西巷村邻等社条》 “所置赠孝家, 助粟壹斗” 等4 例。

五、 创新词典编写体例

《大词典》 第三大特点和优点是“有特色”, 即词典编写体例有创新。 好的编写体例既能彰显词典特色, 又有助于提升词典质量。 《大词典》 体例创新包含多个方面, 这里着重谈三点。

(一) 建三类字词群

在词条编排方面, 《大词典》 采取按群系联的办法, 创建了三类字词群——异体字群、 通假字群、 异形词群, 把异体字、 通假字、 异形词放在一起进行解释。 这样做, 有利于弄清楚字形、 词形的演变轨迹, 有利于准确推求词义, 也有利于读者化繁为简, 直观地理解一个个字词群。 请看下面一组异形词:

【餢飳】 bùtǒu 油饼。 伯2609 号《俗务要名林·饮食部》: “餢飳, 上音浮, 下汤苟反。” 按: 慧琳《音义》 卷三七《陀罗尼集》 第十二卷音义: “, 上音浮, 下偷口反, 俗字也, 诸字书本无此字, 颜之推《证俗音》 从食作餢飳; 《字镜》 与《考声》《祝氏切韵》 等并从麦作, 音与上同; 顾公云今内国餢飳以油酥煮之。 案此油饼,本是胡食, 中国效之, 微有改变, 所以近代方有此名, 诸儒随意制字, 元无正体, 未知孰是……” “餢飳” 或“” 盖本为胡语译音造字, 盖因其原料为面粉, 故其字从麦; 又因其为食品, 故其字从食。 【】 同“餢飳”。 伯3693 号《切韵笺注·厚韵》蒲口反: “,, 饼。” ……按: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厚韵》: “,。 今作餢飳, 通。” 【】 同“餢飳” ……按: 《龙龛·食部》: “飳、, 天口反, 餢—, 饼也, 二同。” “餢飳” 慧琳《音义》 “上音浮, 下偷口反”, “” 即“餢飳” 的改换声旁俗字…… 【俞】 同“餢飳” ……按: “俞” 即“” 的记音字(比较“” 与“偷” 皆从“俞” 声)。 【】 同“餢飳” ……按: “” 之“”应为“(餢飳) ” 之“” 的繁化俗字。 【乳】 同“餢飳” ……按: “乳” 之“乳” 应为“” 之“” 字讹省, 亦即“(餢) ” 字。 慧琳《音义》 卷三五《佛说一字转轮王佛顶咒经》 音义: “乳, 偷口反, 以牛乳和面酥煮油饼也。” “乳”实亦即“餢飳”, 慧琳据字面释“乳” 为牛乳, 实属望文生训。 【餑】 同“餢飳”……按: “餑” 的“餑” 盖“餢” 的方言音变俗字。 【】 同“餢飳” ……按:“” 盖又“餑” 的繁化俗字。

(二) 引文根据原卷

《大词典》 引用敦煌吐鲁番文献资料一律根据原卷引录, 而不是根据后人的整理本转引, 从而避免了因整理本可能存在的讹误而导致讹以传讹的错误, 充分保证了词目和例句文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举一例:

《敦煌佛教经录辑校》 第四部分第637-638 页载伯3459 号背《某寺点大般若经函帙历》: “第六帙, 全, 一个逐子别。 第九帙, 全, 无别。 第十三帙, 全, 三逐子别。第二十二帙, 全, 两逐别。 第二十三帙, 全, 六逐别。 ……四十六帙, 全, 并手巾, 逐杂。 ……四十八帙, 全, 并手巾, 杂逐子。 五十帙, 全, 并手巾一, 无逐。” 同一篇出现了“逐” “逐子” 计13 个。 《大词典》 “逐” 条释为“同‘函’ ”, 解释说: 查原卷, 如下附图所示(附图此略), 这些所谓的“逐” 字实皆为“函” 的俗写讹变形,可径录作“函”。 “函” 字敦煌写本或作“” (斯1624 号背《后晋天福七年(942)某寺常住什物交历》 )、 “” (伯4092 号《新集杂别纸》 ) 等形, 进一步草化则接近“逐”。 又按: 《敦煌佛教经录辑校》 第九部分第1040 页又载北敦288 号(北1438; 宇88) 背杂录: “ 《金光明经》 卷第一, 图武法律, 不是同帙杂遂。 《金光明经》 卷第一,图武法律, 不是同帙杂遂。” (此二条文字原卷分别见于护首和第二纸纸背) 其中的“杂遂” 二字, 《国图》 该号条记目录录文同。 查原卷, 该二字写卷分别如右侧所示(图片此略), 末字实亦为“函” 的讹俗字, 原录作“遂”, 不确。

以原卷为依据, 有图有真相, 结论自然更加可信。 《大词典》 引用的数以万计的写本用例, 全部直接摘取自写本原卷, 并经逐句逐字反复核对, 还大量利用异本比勘, 利用高清图版照片, 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 发挥按语作用

凡例说: “引用敦煌吐鲁番文献例证后酌加按语, 或对该条目的释义作补充说明,或对前人的谬说加以匡正, 或列举其他文献的用例加以比勘, 庶几明其得义之由或穷其渊源流变。” 《大词典》 大多数条目都附有按语, 按语集中体现了词典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例如:

【腊煞】 là shā 腊冬配制药剂。 斯4663 号《杂抄》: “腊煞何谓? 冬末为神农和合之香药, 并因汉武帝至今不绝。” ◎按: 《杂抄》 又名《珠玉抄》 《益智文》 《随身宝》,为唐代通俗教育的抄本, 此条内容又见于伯2721 号、 伯3649 号、 伯3671 号、 斯5755号, 其中的“汉武帝” 后四号作“晋武帝”, 其余文字略同。 该抄本部分内容是讲解一年中节日与民俗。 本条前为: “十二月八日何谓? 其日沐浴, 转障除万病, 名为温室,于今不绝。” 腊冬为配制药剂的季节, “煞” 同“杀”, 谓研治(宋文莹《玉壶诗话》:“猪牙皁角及生姜, 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旱莲槐角子, 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 研杀将来使最良。” 其中的“杀” 与“研” 字近义连文, 亦谓研治, 《汉语大词典》 “研杀” 条释云: “谓研成细末。 杀, 用在动词后, 表示极甚。” “杀” 字理解有误)。 宋陆游《剑南诗稿》 卷七四《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 诗之五: “斗饤春盘儿女喜, 捣簁腊药婢奴忙。” 又卷一《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 诗: “药分腊剂香, 茶泛春芽白。” 《太平御览》 卷六○六文部“简” 条引汉刘向《别录》: “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吴、 越曰杀, 亦治也。” 皆可参。

本条正文文字不多, 就是释义加一条书证, 按语文字却很长: 有异本文字比勘, 有腊冬配制药剂民俗介绍及文献佐证, 有语素“煞” 字意义辨析, 有对《汉语大词典》“研杀” 条的释义订正, 最后还指出“杀青” 的“杀” 也是整治义。 不难看出, 按语大大增强了词典的学术性。

敦煌文献数量浩繁, 语言资料极为丰富, 一部《大词典》 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现有的收词、 释义、 列项、 举例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欠缺甚至错误。 但是, 毋庸置疑, 《大词典》 的出版为敦煌学研究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对促进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字典俗字大词典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