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培育经济学复合型人才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的视角分析

2023-10-05 22:22李振洋
现代交际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经济学协同

□李振洋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迅猛发展,无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进程,皆迈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社会经济发展业已跨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当下需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2022年1月,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经济相关人力资本的高质量供给。[2]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大多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更加接近商业社会的发展现实[3],培育高质量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当下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包括融合数字经济基础理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淬炼数字新思维、掌握新的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语言分析)等。[4]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学类人才,单单依靠高校力量可能效果欠佳[5],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文主要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视角,为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培育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

一、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从生产、流动、交换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呈现数字化改造转型趋势。[6]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效能的充分发挥必须依靠数据与人力资本的充分结合,只有通过人力资本对数据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才能体现数据的价值。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需要为数字化人力资本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为了使高校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真正匹配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能力,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及时转变。

1.嵌入数字经济理论知识教学

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经济与先进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推动自身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要求新吸纳的企业人才不仅对传统业务有所了解,而且要储备一定的数字经济知识。数字经济对从业人员知识储备水平的要求在提高,因此,经济学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其教学过程要嵌入数字经济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完善经济学知识体系。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重塑一些传统经济学理论知识结构。例如,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说,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纳入生产函数,其与传统生产要素诸如资本、劳动力等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特征,数据要素的价值如何得以体现。或者在消费者理论中,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但是面对丰富多样的备选物,消费者能否选出对自身效用提高最优的物品,往往会被部分研究者质疑。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消费者的决策模式,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超强能力可能完善消费者的理性假设,一些传统经济学理论在数字经济新环境下可能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因而,在经济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加深数字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知识的重塑思考。这不仅能让学生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明晰数字经济理论知识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2.淬炼数字经济新思维

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海量数据的价值化需要在传输和分析应用中得到实现,其最终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对原有数据的有效分析,预测某种结果,促进企业业务提升。培养面向数字经济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需要让学生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充分挖掘数据存在的价值。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数据的分析,数字化人才能够逐渐把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或规律、深层次认识企业产品的用户需求特征以及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的不足等,从而能够利用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有效应对未来数字技术革命的思维[7]63,使其能够在知识高速更新迭代的数字经济社会运用储备的经济学复合型知识,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本质在于如何实现有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拓展、可跨界的潜力,逐步掌握在不确定环境中运用数字思维分析处理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过程中,应提升其智能优化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中透视自身的能力和面临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

3.掌握数据分析新工具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将数据转化为具有财富价值的产品以及转化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数据要素价值的凸显,需要借助新技术工具对海量和常见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以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这就使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经营对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变化,具备一定大数据技术分析能力和经济学知识的人才可能更会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应通过引进相关人才,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并结合对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学分析,针对时下经济环境调整企业的商业布局。

传统经济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量的陡增,为了更好满足数字化转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如引入Python、R语言等的教学,让学生对大数据分析入门,了解大数据分析的规范分析、预测分析以及诊断分析等,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储备。

4.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字经济时代,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8]要想让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培养其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使之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技术,随着时代不断提升自己。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变革中,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完善结合数字经济理论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要引导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而且,数字经济新思维的培养、数据分析新工具的掌握更需要在未来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不断淬炼,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获取一定优势。因此,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确保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社会。

二、当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现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对相关人才的巨大需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储备将是第一要素。但是当前数字化人才的短缺[9],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水平。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实现经济学理论与数字经济知识融合是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利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不仅能够丰富经济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亲身感受数字化转型进程,使高校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更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因而,弥合数字经济创新型人才供需鸿沟,迫切需要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复合型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从目前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1.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自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概念提出后,全球范围内企业、行业以及高校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的确有所增强。如美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建设科技园、实施各种支持计划等方式,促进大学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密切协作;英国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联系,促使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先后实施联系计划、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等多个旨在鼓励科技界与产业部门合作的计划;日本通过创建科技转让机构、信息服务系统等措施,大学通过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建立科技园载体等措施,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国内,中南大学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中国铝工业技术升级;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校政、校行、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

虽然产学研模式在国内外得到极大推广,但不同主体拥有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高校在理论研究层面具有优势,行业、企业等在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层面具有优势。在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性[7]63引致各方协同发力不足,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尚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如何有效协调不同主体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中实现利益均衡,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协同育人资源配置的高效化,避免育人资源的闲置和低效使用,加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深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产学研协同育人制度规范缺失,限制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协同育人低效问题的存在,原因之一在于协同育人制度规范的缺失。目前在产学研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主要通过与地方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专门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定制班、企业设立科研院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培养学生将所学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技能。但是在产学研协同共进的育人模式中,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动力不足、各培养主体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所培养的学生质量。而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也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得到重塑。高校如何依靠数字技术快速捕捉现实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在育人体系中如何避免与高校融而不合的窘境以及制度性规范的缺失很可能会引致这些协同育人途径的阻塞,并进而使得各参与主体育人合力的发挥受到抑制?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有必要建立一套制度体系,约束各参与主体行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并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优势才能不断得以挖掘并体现,高校也能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丰富和完善,从而在不同主体共同努力下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满足现实需求的经济学人才。

3.学生主体观念尚未转变,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数字经济发展要求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拓展数字经济理论知识。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产学研概念认识相对比较模糊,简单认为只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考出一个高分就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10]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倘若缺乏学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其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对于体现大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毕业设计来说,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大学生往往会本着应付的思想匆匆忙忙完成。其实,完成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既有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锻炼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实践水平,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当前数字经济的兴起已然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具备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要求知识面广,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而,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才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4.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时代学生就业能力

数字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模式,培养面向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需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字经济知识。一方面,这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加强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广度上,拓展数字经济理论知识,增加课堂容量和范围;深度上,有必要为学生讲解数字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影响,深化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培养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很可能会推动学科的交叉性发展。传统单一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并不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量的增加,有必要使经济学专业课程日益综合化,而当前经济学类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尚未跟上产业变革步伐。有鉴于此,部分高校已建立数字经济专业,如南开大学、辽宁财贸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等,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建立了数字经济系,以弥补现有不足,提高学生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完善经济学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能够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培育出高质量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依靠产学研用不同主体的优势,学生既能充分掌握扎实的经济专业知识,也能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更好地构建融合数字经济理论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三、产学研用协同培育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建议

运用产学研用协同培育高质量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育人模式,构建多元主体激励相容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以更好地发挥不同主体在培养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上的合力效应。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分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育人资源效能,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产学研的认识,引导学生融入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过程,以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

1.明确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责任分工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主要包括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企业)等参与主体。为了发挥各自优势,数字经济行业协会(企业)需要参与制定所需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标准和内容更新等,并同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认知,使高校、科研机构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数字经济相关理论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拓展学生理论知识广度。高校(学院、系)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需要深度开展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调研,围绕职业胜任力,延请行业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完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核心课程内容体系,推动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用人单位(企业)需要及时反馈数字经济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校所培养出的经济学专业人才质量,以便高校(学院、系)根据反馈动态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等,进一步提升育人质效。明确责任分工,有助于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实现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进而实现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

2.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产学研用各主体在发挥培养高质量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合力效应时,需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各主体利益追求有所不同,企业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科研机构更多在于追求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的制度体系需要调和各主体利益,满足各方需求,确保各参与主体能够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过程中实现共赢。否则,不合理的制度体系可能会导致参与主体的利益损失,并降低其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同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合力,需要有顺畅的产学研平台沟通机制,确保育人资源得到高效配置。一方面,由于产学研用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诸如谈判、沟通等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较高时,很可能各参与主体难以形成稳定的协同育人体系,而产学研平台的构建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高校经济学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各参与主体共享育人信息、构建产学研平台也是非常必要的。

3.激励大学生参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过程

运用产学研用机制协同培养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对数字经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建立一套学生学习效果和运用能力考察方法的规范体系,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将课堂内容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逐步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形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大学生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相关专业技能大赛。结合科研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从思想上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真正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形成自我完善、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

四、结语

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包括嵌入数字经济理论知识教学,淬炼学生数字经济新思维,掌握数据分析新工具,培养学生养成不断学习进取的良好品质等,以培育高质量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而运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是培育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路径之一,只有明确产学研用各参与主体责任分工,建立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协同育人过程,才能让学生对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有充分的认知,并提高其就业技能。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经济学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简明经济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经济学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