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分析

2023-10-05 09:44赵宇凡石守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剪纸雕塑

赵宇凡,石守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古往今来,民间美术延绵不断,并且给人以启迪,人民在接受历史、人文、伦理教化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了不同的美术风格。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凝聚了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是当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绘画、雕塑、剪纸为例,分析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及当代价值。

一、西北地区民间美术概述

民间美术指非专业艺术工作者结合生活创造的美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术与原始美术一脉相承,原始美术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美好祈求。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和图案不仅带有原始美术的痕迹,还表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喜好。

西北地区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尤其是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作,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民间艺术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我国艺术文化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西北地区民间美术和原始美术一样具有生活和艺术共存的性质,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例如陕西堪称一绝的箱柜画以及布堆画,在实用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觉愉悦感。不少民间美术作品都留有原始美术的痕迹,如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和刺绣的图腾符号,在原始陶器上也依稀可见。

二、西北地区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的种类及艺术特征

民间美术种类极多,且内容、用途各不相同,关于民间美术的种类历来有多种阐述,有供人观赏玩乐的造型艺术,当然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西北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和民族群落,民间艺术之丰富不容分说。从艺术特征来看,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主要包含绘画、民间玩具、剪纸、雕塑、刺绣、建筑彩绘以及皮影等。按功能用途划分,有建筑陈设及装饰类、节俗礼仪类、祭祀供奉类、日常器物类以及观赏把玩类[1]。

(一)单纯质朴,紧贴生活——以绘画为例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民间艺术普遍具有地域性特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种类多样,且品质纯厚质朴。西北地区的绘画以它天趣盎然、率真质朴、活泼欢乐的气质打动人心。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类型主要有箱柜画、石窟壁画、木板年画、炕围画、玻璃画等,种类多样,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题材多表现的是劳作、祭祀供奉的场景或日常花鸟虫鱼等[2]。西北民间美术作品不仅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富有趣味性,因作画者多为农民,在绘画造型表现上更加直接率真。

以延川布堆画为例,布堆画工艺流程繁杂,不仅涉及织、染,后续工艺还包括剪、绣等,虽然创作手法多样,但是多以图像形式呈现,故此将其归入绘画类型加以阐述。布堆画造型奇特,色彩对比强烈,如图1所示。高凤莲《万岁爷》画面部分采用对称结构,背景和裤子以及人物面部均为红色,衣服橙黄,头饰和胡子绘以黑色。画面既有整体暖色调,又在头部和身体各部分加以细节,以粉色、蓝色等表现,人物新颖的造型和鲜亮的色彩氛围赋予了画面欢乐喜庆的氛围。

图1 高凤莲《万岁爷》 布堆画

(二)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雕塑为例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所谓雕塑又分为雕刻和塑造。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浓厚,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传入我国西北部地区,便形成了极具地域性特色的石窟艺术,当然,也有不少蕴含我国本土气息的雕塑作品,如汉代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和泥塑作品。

中国民间雕塑和西方雕塑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雕塑注重写实,而民间雕塑在注重写实的同时,更注重作品的意蕴。雕塑的造型简洁概括,人物则动作夸张,一般会有大起大落的处理,但几乎很少见棱角,柔和圆润。从汉代石雕作品《马踏匈奴》和泥塑作品《击鼓说唱俑》,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式雕塑因材施教、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法。中国民间雕塑着眼于作品整体形态的刻画,而不拘细节,呈现一种质朴、大气之感。从上述两件作品中可以领略石刻作品浑然天成之大气,说唱艺人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形象被塑造得惟妙惟肖[3]。

中国造型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的“气韵生动”。“气”是万物的本源,实则指阳刚之美,“韵”则是风雅柔美的体现,“气韵”是雕塑造型观念的精神本质[4]。西北地区的民间雕塑作品多与当地的风俗节日以及生产生活有关,往往造型夸张,饱含人间风情。如图2所示,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祥和虎》,泥塑虎呈静坐状,满身绘有色彩鲜艳的纹饰,夸张的大耳及粗短的四肢,不注重比例,但并不妨碍虎的勇猛和生机勃勃的生动展现。

图2 胡新明《祥和虎》 泥塑

(三)造型概括,构图完整——以剪纸为例

在民间美术中,剪纸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同时也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极为悠久浑厚的历史。剪纸由于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所以最为普及。剪纸虽历史悠久,但由于材料轻薄等原因,作品保存极为困难,流传下来的实物较少,现存最早的剪纸实物出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古墓中。

剪纸用途多与风俗及生活相关,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镂空艺术。在具体创作时,各种造型元素必须连接在一起才能组成画面。在剪纸中,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是线条,剪纸的结构、造型都得由线去表现,图像中的点、面、几何形也都由“线”区分和连接[5]。民间美术的主体形象往往倾向于夸张,显得更加单纯质朴。剪纸的特点是将形象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构图平面化处理,将复杂的形象简单化,这一点和皮影以及刺绣极为相似。

剪纸作品多有美化、吉祥的寓意,不同地区的剪纸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且地形偏僻,交通闭塞,剪纸文化与当地习俗紧密连接;由于创作者大多为农民,所以题材多为蔬菜花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造型简练概括,与汉代画像石风格相似。在西北地区,生育、繁衍、保平安是剪纸的重要表现题材,例如抓髻娃娃。抓髻娃娃具有夸张的生殖器官,其手上的鸟、鸡或兔子喻示着多子多孙。也有相对精简的图样,如连续对称的手拉手的小人,这种剪纸形象简练,质朴生动。古人在过节时将这些剪纸贴在门窗上,用于辟邪、保平安,祈求子孙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间美术造型在人物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种类丰富,有岩画、壁画、皮影、刺绣、泥塑等。民间美术“迁想妙得”的理念、“以形写神”的特点和“返璞归真”的美感,吸引了不少人物画家在借鉴西北地区民间美术造型方面作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6]。下面选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刘二刚对古代岩画的借鉴

刘二刚的绘画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物简练概括,形态生动,他不仅在透视关系和技法上与前人有所不同,还从哲学等角度来思考艺术。如图3所示,刘二刚的作品《担夫争道》,描绘了在桥上相向而行的两个担夫,一人挑扁担,一人担柴火。人物五官简单用线表示,颇有抽象意味,躯体则不注重比例,寥寥几笔表现的四肢以及大笔渲染的衣着,显得有几分潦草。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他的人物画与西北地区古代岩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在贺兰山岩画中,人物和动物也只有外部轮廓,并未进行深入的细节刻画。以此来看,刘二刚的画作反而显得古朴、质拙,多了几分趣味和深意。同样类型的作品还有《乘凉图》,《乘凉图》主要表现了三位老人月夜乘凉的场景,他们或敞衣饮茶,或低头小憩,或摇扇赏月。微微拂动的杨柳烘托出月夜的凉爽,画中人物全部简练概括,没有过多描绘五官等细节。接地气的内容拉近了作品和欣赏者的距离,使人感到质朴和真挚。

图3 刘二刚《担夫争道》纸本设色水墨 34 cm×45 cm 私人藏品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刘二刚的绘画作品和西北地区的岩画作品有些相似的地方,人物造型简单概括,只是大致地描绘出动作形态,画面古朴,充满稚趣。刘二刚所画人物的五官和姿态虽比西北地区岩画略微丰富,但生动质朴的趣味不减[7]。刘二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直笔书写,不仅融入文化内涵,还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轻松感和审美愉悦。

(二)柯明对年画艺术造型的借鉴

柯明长期从事报纸美术编辑和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学习,尤其热衷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例如木板年画、剪刻纸、皮影和泥塑等,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柯明先生的娃娃画尤有特色,从造型不难看出,是借鉴了民间年画和彩塑娃娃的表现方式,圆脸、眯成缝儿的眼、挥舞的四肢烘托了欢快的氛围,这正表现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借娃娃来寓意合家欢乐、多子多福等。柯明先生通过借鉴民间传统美术,推陈出新,从中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朴和博大精深。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社会环境等都息息相关,中国的民间美术种类丰富,西北地区民间美术造型所展现的“拙”气,别具趣味,对现当代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绘画中,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视觉产品设计者借鉴民间美术造型,在无形中使文化得以传承,并以新的形式促进文化的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如何结合当地特色,协调政府和群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创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展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韵味。例如甘肃庆阳以刺绣工艺闻名。每逢端午节,政府便以香包为龙头开发民间刺绣艺术品,举办香包节[8]。甘肃庆阳香包的成功开发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带动了其他民间艺术品的发展,如布老虎等[9]。民间美术发展的形式多样,除了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开办艺术节等活动,推广本地民间美术外,机构和美术工作者个人还可以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科技和表现手法让民间美术作品呈现新的艺术面貌。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剪纸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剪纸
写实雕塑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剪纸
剪纸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