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10-05 19:23姚刚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非裔视域研讨会

关键词: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学术研讨会;现当代英语文学;多元视角;中国学术话语

作者简介:姚刚,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文学和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2022年11月19日,由武汉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70多所高校的170多位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和分组交流。研讨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线观看直播平台热度高达1.05万人次。

此次研讨会安排了11场大会主旨发言、19个分论坛研讨。与会学者们聚焦现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创新发展,从跨学科研究、共同体、伦理、族裔、国际传播等视角探讨了文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

上半场的大会主旨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以“疫情时代的文学教育:意义与价值”为题,探讨了古今中外的疫情文学,并尝试透过疫情文学的时代棱镜来挖掘文学教育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以“哈罗德·布鲁姆批评理论”为题,从影响焦虑成动力、好学勤耕出佳品、学术操守不动摇、科研教学相益彰四个方面剖析了布鲁姆数十年教研相长的实践。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研究的问题域”的发言中,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的研究途径,具体包括:拓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视域、建构不同文学体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开展跨学科研究以及探索与数字时代相融合的文学批评新范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姜红教授以“从绘画的视角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为题,分析了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绘画性细节,指出莉丽的绘画与她对小说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的观察不可分割,两者共同摹写了时间的流逝、生活的起落和存在的瞬间,体现了伍尔夫意识流写作与后印象派绘画之间的高度契合。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做了题为“流散的演变与新世纪英语流散文学的共同体书写”的发言,指出“流散”具有动态发展特征,新世纪以来的流散文学呈现出超越“民族性”“本土性”的创作维度,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以“文学史视域下的美国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为题,指出美国非裔诗歌的主流表现为个性化、日常化、实验性和反思性书写,认为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巩固了美国非裔诗歌传统,同时也奠定了非裔诗歌个人方言书写的未来基调。

下半场的大会主旨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作了题为“论马恩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学的理论联系与创新”的主题发言。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学的理论具有前瞻性与独创性,他们关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学的概念密切相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深刻的理论体系。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题为“谈谈新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主题发言中,指出美国文学蕴含着纷繁复杂的主题思想,彰显了奇异多变的叙事艺术特征,认为美国文学研究势必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当前“大变局”语境下,中国学者需要立足中国,开展美国文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的发言以“基于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传播——以莫言和贾平凹为例”为题,指出中西理解赤字显著增加的背景下,加强中国文化传播是消除隔膜和偏见的有效手段。他以莫言和贾平凹为例,阐述了文学作为促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所应有的内涵。南京邮电大学王玉括教授以“对话非裔美国家庭模式,改写非裔美国家庭生活——评埃弗雷特的小说《如此忧伤》”为题,指出美国当代非裔作家埃弗雷特的小说《如此忧伤》聚焦当代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突破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中的创作主题与表现形式,丰富了非裔美国人物类型。武汉科技大学李金云教授作了题为“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一种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视角”的发言。她聚焦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分析了它的表现形式及其与政治的同构关系,阐述了这一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功能。

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呈现出中国立场、全球視角、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特色,反映了国内学者在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创新尝试。总体而言,本次研讨会具有以下特点:

1. 基于中国立场的学术实践。本次研讨会的发言都立足新时代、新文科以及“大变局”下的中国社会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构与国际传播需要,展现了中国学者关于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中国思考和中国立场。首先,新文科视域下,文学研究与文学教学应该如何研教相长?张龙海教授的发言展示了布鲁姆为当代学人提供的研教相长的范例。面对人类当下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文学教育如何彰显人文价值是一个值得学界深思的问题,郭英剑教授的发言对疫情之下文学教育如何体现人文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刻挖掘,对这一时代之问提出了他的答案。在当前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精准解读外国文学、精准传播中国文学,是中国学者必须牢固把握的立场。杨金才教授的报告对此作出了回答。他认为,在美国文学研姚刚:“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究与教学实践中,中国学者应基于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正确理解和解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精准消解部分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糟粕和帝国心态。彭青龙教授则认为,中国文学的外译和海外传播是消除隔膜与偏见、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手段。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如何有效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苏晖教授的发言给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她对文学伦理学未来发展的理论资源与中西理论对话的探究,对助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未来发展和激发中国学者的理论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2. 统筹全球视角的学术探究。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运用中西理论资源和多维研究视角,对现当代英语文学进行解读、对热点理论问题进行阐释。这些全球视角的研究包括对意识流文学、流散文学、美国非裔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及哈罗德· 布鲁姆批评理论等文学流派以及文学理论进行的创新探究。曾艳钰教授聚焦的流散文学发展的动态性和“ 共同体” 书写的全球性和高旭东教授聚焦的马恩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学以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因果互动研究展现了当前文学创作与研究中重要的共同性和世界性特征。罗良功教授从文学史视角出发对美国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特征的总结、王玉括教授通过透视美国非裔家庭生活与家庭模式对新世纪非裔城市书写的反思,展现了美国族裔文学发展与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关系的互动性和特异性。学者们对文学研究的共同性和世界性的反思、对具体文学社区特异性和动态性的考察,体现了文学研究实践中宏观与微观的相互映射,展现了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宽阔视域和繁荣图景。

3. 跨越学科藩篱的学术创新。研讨会上,学者们的发言展示了当前我国学界运用跨学科方法开展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这些成果涉及伦理学视域、族裔视域、文学的国际传播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及其他视域等。这些跨学科视角不仅持续为英语文学研究提供理论工具和分析路径,为文学批评以及文学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也为我国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案例。

本次学术研讨会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者在现当代英语文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实践和成果,揭示了现当代英语文学所记录和反思的处于深刻变革中的英语世界和人类世界,回应了当前国家提出的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本次研讨会呈现了多个具有较大前景的新议题、新视角和新方法,较好地助推了中国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 现当代英语文学系列论坛” 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起,已经在武汉、济南等地举办六届。本届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国语文研究》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协办,在进一步推动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基于学术问题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非裔视域研讨会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