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下西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升路径与保障体系研究*

2023-10-06 13:18初立伟白银龙杨晨飞
运动精品 2023年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师范思政

初立伟 白银龙 杨晨飞 但 懿

师范专业认证下西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升路径与保障体系研究*

初立伟 白银龙 杨晨飞 但 懿

(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依托对西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路径及保障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找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难点、痛点,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构建保障体系,为师范专业认证后西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整改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路径首先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与指标体系,着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强调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以“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坚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和“师范属性”特点是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保障。

师范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提升路径;保障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紧扣“以评促建”的精神,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对师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体育教育是师范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路径与保障体系是西部地方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有力保障。

1 师范专业认证下西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问题审视

师范专业认证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对于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发现:一是专业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地区的发展需要和趋势存在脱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认识不准,不同地区的高校目标定位趋于同质化,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不能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对于国家教育改革认识不及时等。二是课程体系不清。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比例不合理、两者相背离,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课程体系与专业目标之间契合度不高,如有的高校提出应用型体育人才,但是从课程结构来看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没有本质区别。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西部地区与国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来比对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的人才较少,从而限制着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四是课程思政融入不实。众所周知,师德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课程思政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西部地区高校虽然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开发,都将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存在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不清、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入较为生硬、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缺乏对学生兴趣的调查,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发课程,导致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不佳。五是硬件设施不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充足的场地器材、实践基地作为支撑,为体育师范生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当前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高校连场馆面积都无法达到国家要求,专门的游泳馆、篮球馆、健身房都没有,实验室、教师技能提升中心等实践场馆也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师范专业认证下西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提升路径

2.1 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以教师为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以“产出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基础以及高校所在区域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明确当前中小学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有哪些,明确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对应,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呼应,形成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中,协调好专业技能目标与理论素养目标的关系,根据达成度来检验完成效果。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有理想信念、教育情怀、教学实践能力、班级管理、学科素养、学会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中小学需要的教师。使我们的学生在就业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3-5年后成为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

2.2 建立课程体系与指标体系,着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且不均衡,主干课程整体质量欠佳导致部分主干课程设置滞后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科研性不强,且实用性弱而致效果差是阻碍。在课程设置上要抓住“产出导向”,结合中小学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重新定位师范生专业课的概念,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比重,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加强中学题型和知识点的训练、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加强微格教学、及时更新师范技能训练的内容、注重板书技能的提升等方面。对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探索与实践,切实提升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得比例。结合西部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中小学新课改对教师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运动项目课程,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与教学能力,会教-会做-会练。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在面对地方学校场地设施差、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等问题时,能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克服困难。

2.3 强调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育人铸魂之功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不清、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入较为生硬,可以通过体育技能学习、体育训练、体育比赛、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永不服输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规则去赢,体面有尊严去输,勇于面对挫折、敢于直面挑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过程育人使之成为“三全育人”的根本保障,真正把“家国情怀体育精神”内化为师德师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提高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吃苦耐劳,进行早操教育,升国旗、唱国歌,把育人的高尚价值引导给学生,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到偏远困难的地区进行教育,对教育事业有份崇高的热情,为振兴乡村教育和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在西部地区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的人才较少,从而限制着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大部分老师对师范专业认证的认识不到位,提升教师对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和“师范属性”认知,不要一味注重专业技术培养,提升学生师范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强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相互配合交流指导。从大一入学后选择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薄弱环节与忽视领域。跟踪跟进学生学业情况,提升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与自我认识,强调学生考研、四六级考试,清晰学生未来毕业就业方向。加强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间的交流,增加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了解,熟悉中小学教学规律,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推行“双师双能”型教师,发挥高校教育技能强和理论专的优势。

3 师范专业认证下构建西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3.1 以“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伴随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长时间发展,很多教师一味依靠“老经验”,缺乏创新精神、教学反思能力,对旧的教学体系过于依赖。应贯彻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以“持续改进的理念”对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准入、教学评价、毕业要求进行设计。课程目标与达成度相对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逆向设计与正向实施,根据课程目标与达成度的达成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持续改进”以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支撑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产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健全评价机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下,需合理性定位学生评教的教师管理价值功能,并树立“目标导向,以学为本”的学生评教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构建“目标导向,以学为本”的评教指标体系、多方面优化学生评教的组织实施过程、建立及时有效的评教结果反馈机制、尝试在学生评教中引入第三方评估等策略,优化完善高师院校学生评教制度。同时同行教师相互评价,通过评价吸取他人意见,开阔思路,发挥教研交流功效。

3.3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更新实习基地建设理念,保证优质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建立与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遴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丰富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运营模式,制定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缺失,以“产出为导向”,根据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实践情况,在教育实践整体框架设计上,全方位考虑覆盖,在优质地区设立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在偏远地区也要建立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地区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意识上有一个好引导性,避免学生就业方向扎堆似地集中在发达地区,忽视偏远地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办学层次定位教育人才。

3.4 坚持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和“师范属性”特征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坚持师范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和“师范属性”特点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在坚持“专业属性”时,坚持运动队伍的发展,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开设学科特长发展课程,为学生提供体育竞赛平台,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自信心、好胜心、拼搏心,发挥出体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在“师范属性”落实时,坚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课程,高质量地完成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邀请市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到校进行教育见习、教育研习,通过观摩各中学、高中的一线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技能与方法,为以后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强化完善“师范属性”,提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能力。

4 结语

师范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师范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位好专业建设方向,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反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根本要求,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卓越教师队伍工作任重而道远。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与保障体系,一是要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准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二是明确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是提升师资水平,引进博士、高学历的人才,提升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加强课程思政融入,提高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发课程思政的融入。五是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很多地方高校连场馆面积都无法达到国家要求,教师技能提升中心等实践场馆也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加强场馆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保障。

[1]荆纯祥,陈道睿,舒婷,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6):40-43.

[2]丁文,梁枢.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3):39-43.

[3]尹志华,万雪,刘皓晖,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EPDS)的建设: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2):79-87.

[4]王涛,赵子建.专业认证与学科评估背景下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及策略[J].体育学刊,2020,27(4):98-104.

[5]董翠香,韩改玲,朱春山,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1):32-37.

[6]徐雪芹,徐宏远,王植镯.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9):21-23.

[7]崔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理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8,5(9):53-56.

[8]周敏,方壮,向会立.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技能有效提升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1):109-112.

[9]李国祥,潘瑞冬,覃绍娇.专业认证视域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26(2):216-220.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U Liwei,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基金项目: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提升路径与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42)。

初立伟(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白银龙(1989—),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师范思政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