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重构:中国女排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价值*

2023-10-06 13:18杨长明
运动精品 2023年1期
关键词:顽强拼搏中国女排女排

林 鹏 杨长明

回溯与重构:中国女排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价值*

林 鹏 杨长明

(吉林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

以女排精神为抓手,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经验借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女排精神的启蒙、确立、传承和衍生这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回溯,重新构建新时代女排精神,深度剖析其内涵,主要由国之大者的崇高信仰、团结协作的集体力量、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永不言败的坚毅品格构成。研究认为,新时代女排精神具有先进的当代价值,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建构,发现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助于体育强国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中国女排精神;历史演变;新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更有着深邃的精神力量做支撑。中国女排自1981年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后,“女排精神”在祖国大地流传开来,成为当时社会各界的精神旗帜[1]。2019年中国女排再次闪耀世界杯赛场,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高度赞扬了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展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认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2021年9月,女排精神被党中央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女排精神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深刻影响着几代中华儿女,40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体育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衍生出了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文章旨在梳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历史演进,解析其内涵与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经验借鉴。

1 女排精神的历史演变

回溯历史,新时代女排精神是由老女排精神不断演进、传承和发展而衍生的。笔者经过梳理分析发现,女排精神的发展变迁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有着相似之处。

1.1 女排精神的启蒙(1965-1981年)

大松博文曾带领“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创下世界女子排坛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2]。1965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博文教练来华指导中国女排训练,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女排的队伍中。中国女排队员在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下,常常精疲力竭倒地不起,磨砺了她们的精神意志,为之后女排精神的迸发带来了启蒙教育。1974年袁伟民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继承了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在国际上还处于落后水平,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的场馆条件十分简陋,是用当地生产的竹子搭建起来的竹棚训练馆。训练馆的地面是由三合土筑成,女排队员每一次滚翻倒地救球都会被石粒硌进皮肤,嵌进肉里,常常一堂训练课下来血肉模糊,还会被袁伟民教练“严、难、狠”的训练风格所累哭,但是女排姑娘们从未想过放弃,矢志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积蓄力量。“竹棚精神”在那个年代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代名词,原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曾在大会上提到:“‘竹棚精神’就是为国争光,艰苦奋斗和团结拼搏的精神,是几代排球人默默传承的生动演绎,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

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经历内忧外患动荡后社会百废待兴的时代,我们急需精神力量来支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竹棚精神”的问世鼓舞了当时还在迷茫探索中的中国人民,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出路指引方向。“竹棚精神”是女排精神的雏形,为日后女排精神的含苞待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2 女排精神的确立(1981-1986年)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全国上下焕然一新,我国体育事业也整装待发,最受国人关注的集体项目当属中国女排。著名作家鲁光先生在《中国姑娘》中首次将“女排”与“精神”联结在一起,女排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群体中传播。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问鼎世界杯冠军,隔日《人民日报》评论:“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学习女排精神”;全国妇联也发来贺电指出让“女排精神”在我国四化建设的道路上永放光辉[4];邓颖超也在《体育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广大群众学习中国女排精神[5]。这是女排精神首次正式地在党报媒体中被提及。1981-1986年,中国女排先后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夺魁,完成了五连冠的壮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党报党媒多次对女排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邮票、插画和相关文学作品也多次呈现与中国女排相关的内容。由此可见,女排精神已成为当时中华儿女的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

女排精神之所以被提出,笔者认为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由战后闭关自守到积极对外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家需要通过体育精神来振奋国内群众敢于投身改革开放的思潮,对外需要通过体育精神面貌来构建国家形象,让世界认识并了解中国。女排精神的诞生激励了国人顽强拼搏、努力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彰显民族精神魂魄,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3 女排精神的传承(1986-2012年)

自1986年起,曾浴血奋战过的老队员相继淡出,中国女排内部青黄不接,开始进入低谷期。1995年郎平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仅用一年的时间再将中国女排送上奥运会的领奖台。从女排辉煌时期的运动员到低谷时期的教练员,郎平身份转变的背后是女排精神的传承。2004年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教练的带领下时隔20年再夺奥运金牌,决赛中面对先输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实现惊天大逆转,2小时30分钟激战夺冠的背后是顽强拼搏和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的传承。陈指导是“五连冠”时期的陪打教练,深谙袁伟民执教的精华和团队建设,女排精神能做到跨越世纪的传承在于不断吸收老女排时期的物质与精神养分。2009年中国女排兵败泰国,落入亚洲二流球队,2010年曾征战于雅典和北京两个奥运周期的31岁老将周苏红回归女排队伍,在亚运会决赛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为中国女排挽救多个赛点逆转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赛后场馆内众人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惊心逆转的背后是女排精神薪火相传的延续。

30年间,中国女排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但是女排精神一直经久不息,是一代代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队伍中坚守老女排作风,发扬老女排精神,形成“传帮带”的作用。女排精神与国家的发展脉络相互呼应,承载着使命与担当,在国家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再一次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协作的决心[6]。

1.4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衍生(2013-至今)

2013年郎平受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委托,二度出山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由于新集结的队伍中以“90后”队员居多,她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与老女排时期截然不同,郎指导借鉴国外经验,践行大国家队理念和复合型团队建设。2015年世界杯前夕,队长惠若琪因伤病临阵缺席,面对塞尔维亚女排强力阻击,郎指导运筹帷幄,全队上下相互弥补,为最终夺取冠军埋下点睛之笔。2016年里约奥运会小组赛中国女排开局不利,在1/4决赛面对18连败苦主巴西女排,姑娘们更是上演了“不怕输、不畏难和不放弃”的精神气概将巴西女排淘汰回家,半决赛和决赛中国女排相继复仇成功,最终夺取阔别12年之久的奥运冠军。中国女排不会在同一个比赛中输给同一个对手两次,彰显着新时代女排精神的独特魅力。2018年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摘得一枚宝贵的铜牌,郎指导赛后说:“即使不能奏国歌,也要努力把五星红旗升起来。”女排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早已将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深深地融为一体。对于女排精神的诠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郎平教练,“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7]。”2019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夺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女排时指出:“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8]。”这短短16个字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核心旨归。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也不同于以往的女排精神。曾经我们需要女排夺冠的精神来引领国内各行各业奋发图强,在国际领域崭露头角,而如今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在“爱国、团结和拼搏”的基础上,可以容忍输球,但不能轻言放弃。可以说,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是原有女排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衍生与新时期国内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是相一致的,变得越来越包容与多元。

2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也被重新定义,其承载着新时代的精神使命,迎合了新时代的精神诉求。

2.1 国之大者的崇高信仰

国之大者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新时代女排精神表达的前提是热爱祖国并忠于祖国,没有国家在背后做支撑,精神也难以立足。郎平指导曾在赛场上对女排队员们说道:“我们的身后有14亿中国人民在为我们加油。”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对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文化信仰及人畜物种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进而会使人们对祖国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秉承“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在建国70周年之际在世界杯上以全胜战绩夺冠为祖国送上一份贺礼;新时代的中国女排每次都抱着“升国旗,奏国歌”的目标出战;新时代的中国女排时刻心怀祖国,热身时听到国歌响起的刹那所有人都自觉行注目礼。“为国争光”深深地镌刻在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土壤里,女排精神所赋予的时代意义与国家荣耀紧密融合。

2.2 团结协作的集体力量

团结协作就是相互扶持,共同承担,是团体性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优良品德。排球运动规则要求一方派出六名队员在场上,分工职责各不相同,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原则,呈现出队员为完成某一战术相互配合的局面。团结协作是孕育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枢纽,疏通了球员的知觉神经,盘活了球队的各机器运转,从而联络了球队的凝聚力。郎平曾在采访中表达:“在我的认知里,‘女排精神’有着多重含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团队精神[9]。”众所周知,拥有共同的目标导向可以使整个队伍紧密地融合在一起,2013年中国女排执行复合型保障团队建设,不同教练细化不同分工,只为打造出一支“全面、快速和多变”的球队,为新时期中国女排的崛起提供内生力量,更体现出新时代女排精神团结协作的经典示范。

2.3 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顽强拼搏就是不惧困难,遇强则强,是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对抗来体现顽强的意志力与拼搏的奋斗力。郎平曾说:“中国女排可能不是实力最强的球队,但我们一定是最不怕困难、最顽强、最坚韧的队伍,顽强拼搏一定是中国女排的名字[10]!”顽强拼搏不仅体现在平日的训练场,还表现在比赛场,无论是曾经的老女排还是新时代的女排队伍都经历过数次绝地反击的场景,顽强拼搏的作风贯穿跨越世纪的传承,是女排精神最核心的符号标识。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三大球”中成绩最好的队伍,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经常被其他队伍学习和发扬,如2020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和广东男子篮球队都全员一起观看了电影《夺冠》。可以说,“顽强拼搏”是女排精神的延续,同时又夯实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根基。

2.4 永不言败的坚毅品格

永不言败就是在遇到困境时内心充满坚毅,从不轻言放弃,越挫越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能拿到多少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11]。”永不言败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也是新时代女排姑娘们不畏强敌、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底气。面对欧美称雄的女子排坛,新一代的女排姑娘们锐意创新,打造出“两边拉开,中间施压”的三维立体进攻战术;2015年世界杯面对塞尔维亚女排,已经站在悬崖边上的中国女排大胆变阵,收获奇效;2016年里约奥运会面对巴西女排先输后赢,就是因为中国女排姑娘们信念坚定,从未想过放弃。永不言败是新时代女排精神屹立不倒的延续力量,为新时代中国女排铸就辉煌提供精神动力。

3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当代价值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指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2021年,女排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份子,是党和国家重视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女排精神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场域中都具有先进的当代价值。

3.1 国家:发扬女排精神,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国[12]。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发扬“祖国至上”的女排精神,加快扭转“夏强冬弱”和“冰强雪弱”的格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要振兴“三大球”发展,需要女排精神的渗入来强化足球、篮球和男排队伍的精神面貌,增强他们自觉刻苦训练的行动力,培育其为国争光的思想意识。新时代女排精神体现的是“舍私己小利,为国家大义”的体育伦理思想,当其他项目的“国字号”队伍若遇到困境时,可学习女排精神中“不计个人荣辱,敢于勇挑重担”的思想格局,考虑返聘曾有功勋的教练员和有特殊贡献的退役运动员,帮助队伍共渡难关,走出困境。因此,在竞技体育中发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利于深化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健全体育伦理道德激励机制,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先,实现体育精神价值回归,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3.2 学校:弘扬女排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激励青年学子在学业的主战场上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中小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在校园内弘扬女排精神,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引领提供破解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这段话既是对冠军班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在高校中注入新时代女排精神,可以激发学生们战胜科研难关的动力,不惧困难重重的就业压力,将“使命在肩”的思想意识传导至“奋斗有我”的具体行动中。《“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完善排球竞赛体系,发展校园排球,丰富校园排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定期开展排球赛事和举办中国女排故事宣讲等活动,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的责任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振兴体育的参与感。

3.3 社会:宣传女排精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约束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维系,团结协作的新时代女排精神为社会注入了崇尚集体主义的思想价值引领,以社会整体大局为重,克服微观个体得失,赋予社会群众凝聚团结一心的思想共识。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精神的符号象征,因此,中国女排队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她们的言行会在社会上引发很大的反响[13]。如原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成立“惠基金”,于2018年加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不仅为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园提供了体育援助,还为深陷困境的排球运动员给予资助,这正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经典案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可以将女排精神中的真善美传递给社会,激发人们包容和谐、互助友爱的情感共鸣,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奠定思想基础。

4 结语

女排精神之所以成为中国体育精神的标杆,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从未离开,一直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新时期的女排精神是老女排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赋予着鲜活的当代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传递出积极奋进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更应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导向,面对困境不畏难,用团结协作化解风险挑战,以顽强拼搏铸就过硬本领,凭永不言败提振民族自信,矢志不渝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1]李慧,李红霞,杜雅,等.女排精神的演进逻辑与价值意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5):1-6.

[2]大松博文.[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松博文/2340720?fr=ala,2022-06-11.

[3]邓星寿.周晓兰重提竹棚精神[J].辽宁体育,1989(5):4-5.

[4]本刊评论员.学习女排,振兴中华[N].人民日报,1981-11-17(1).

[5]邓颖超.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女排精神:树立远大志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掌握精湛技艺,创造优异成绩[N].人民日报,1981-11-18(1).

[6]陈旭光.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民族想象:基于中国女排夺冠报道的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8,35(2):65-72.

[7]陈晨曦.郎平:唯有中国女排不可辜负[N].人民日报,2016-08-22(15).

[8]李美凤,胡剑宏,谭娜,等.女排精神的起源与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1):109-110.

[9]郎平.奋斗精神永不过时[N].人民日报,2014-03-03(5).

[10]朱基钗.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人民日报,2019-10-01(1).

[11]杜尚泽,李中文,马剑.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l,2021-03-13.

[13]朱晓林,葛翠柏.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内涵与价值旨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7):22-26.

Retrospect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New Era Value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LIN Peng, e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5, Jilin,China)

基金项目: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研究课题2022年度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jqy-007)。

林鹏(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杨长明(1984—),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顽强拼搏中国女排女排
聚焦东京奥运会(七)金牌背后的追梦故事
绵阳市:攻坚克难顽强拼搏 人社事业取得新发展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刘作平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