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探析

2023-10-06 16:25雷宇郑剑
知识文库 2023年18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雷宇 郑剑

《孝经》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不仅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提孝文化,并探究其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符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下,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全道德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途径。

提起“孝”,我们通常会想到这么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古人也曾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可见“孝”在中国人道德伦理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古籍《说文解字》中曾这样解释“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为何会有如此之分析?其实从字形中便可看出。“孝”是由上“老”下“子”构成,非常形象地体现出了“幼子承上老”的意思,二者的结合也就是在表达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父母在上,为子女遮风挡雨,将其抚养成人,而子女则羽翼丰满后承起老人,赡事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而中华传统孝文化也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行为规范的一种总称,即我们所说的“孝道”。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存“孝”心、力践“孝”行,我们的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文化才能传承。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日益深入,我们一方面抓住了发展机遇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外界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想法、价值理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比如“孝”文化,而这种冲击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探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想法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孝文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价值

“孝”作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接续传承的优良美德,虽然在时代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病,例如为封建君王实行绝对权力统治而存在的“三纲五常”中的尊卑等级思想、对父母之命绝对服从的“无违”之“孝礼”等等。但是,其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一面永远不能够被否定,《孝经》开篇曾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巾帼英雄木兰替代老父从军让我们懂得了侍奉父母之“孝”;虞舜不计继母与继母子害其命之前嫌,仍旧爱戴他们,让我们懂得了敬长爱幼之“孝”;“精忠报国”岳母為儿刺字成就一代抗金名将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承继长者之志,爱国报国之“孝”。因此,应当发掘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其与大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

1.1 完善个人道德体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德之首,这是自古以来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皆所尊崇的一项准则。如果我们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能够留名青史、为人所称道的人,无一例外都具有孝心,奉行孝道。但是,在今天的高校校园中,一些青年学生对于孝文化的认知和认可程度正在逐渐降低,这表现在一些日常的具体行为之中。

其一是师生关系淡化的现象。当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地位不加以尊重,在课上和课下与老师称兄道弟,甚至采取一些言语行为来诋毁老师的形象,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其二是亲子关系疏离的现象。一些学生对待父母甚至不如自己的好友搭档,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甚至会视其为一种有能力的表现,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其三是同学关系淡漠的现象。自我意识的突出、个人中心的占位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重视班级整体利益,不能与身边同学友好相处。现象之多,不能一一枚举。

而如果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懂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以“孝”礼对待自己的授业老师,尊师重教,便能有效缓解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如果懂得“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道理,以尊亲、敬亲、养亲对待自己的父母,提升其感恩回报的意识,便能有效缓解亲子疏离的现象;如果能够懂得“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道理,以尊重、友善的言行对待自己的同学、室友,也能够有效缓解同学关系淡漠的现象。而这种“孝”之践行便也就是在完善自身的道德体系了。

1.2 激活“孝”的“延亲”之用,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

我国大概在21世纪初便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且老龄化的速度总体是呈现加快的趋势。2019年我国净增人口467万,2020年我国净增人口204万,到了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只有48万。而这个现象主要还是低生育率造成的,而低生育率的背后则是当今社会人们意识的变化,特别是年青一代。当代年轻人具有的特立独行想法、承受的较大社会压力等等都让其对结婚生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想法观念并不是一日而成,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形成时期便是大学。

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多种,而传统的解释就是指没有延续后代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多已成年,对感情和性的渴望也已加深,如果能够以孝文化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生育观,那么,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除此之外,如果是因为和父母观念抵触而产生的拒绝生育想法,在孝文化的引导下施以恰当的行为,还有可能化解家庭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1.3 提升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提起“孝”,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孝敬父母、长辈才能称之为“孝”。但是《孝经》中曾这样记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大学》里也曾这样说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这其实就是“孝”的另一种表现,“小孝事于亲,大孝事于国”。即爱国也是一种“孝”。

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都对爱国有着深刻的阐述和高度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孝文化的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认识理解水平,并以此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让学生懂得“忠孝合一,移孝作忠”的想法,明“忠孝”之义,行“忠孝”之举。

2 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要做好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结合并非易事,在当前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之下,这一任务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对孝文化的理解尚有偏差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孝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孝”是作为传统文化被继承来的,部分大学生会觉得这种历史传统存在自身的弊端,而这种看法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中国的“孝”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是具有一定的宗法等级色彩的,它长期被统治者拿来当作维护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让人们以“孝”为准则绝对服从其领导。到了近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运动浪潮中,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更是异常猛烈,“孝”甚至一度成了人们缄口不谈的词语。部分学生通过家长、网络,甚至是老师的口中片面地了解了孝文化,认为孝就是愚孝、愚忠,行“无违”“无改”之礼,做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忠孝机器”。因此,片面的认知反倒让部分大学生对孝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另一方面,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由所生也。”这句话不仅强调了教化由孝而生,而且同时也指明了“孝”必然要通过教化传播出去。而我们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看待传统“孝”文化时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通过对一些道听途说、野史、轶事自我分析,不求甚解地将自己的片面理解讲授给了学生,造成了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理解偏差,这不仅影响教育结果,更危害学生想法的构建。

2.2 对孝文化的重视存在不足

对孝文化的重视不足主要还是表现在学生的家庭方面。而且,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努力形成一种家校育人的合力。更重要的是,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一直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黑格尔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越来越多的家长每日忙于奔波在自己的事业上,忽视了对家庭成员需求的满足,忽略了对老人尽孝道的职责。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无处可依的老人到最后只有自己一人孤独终老。“言传身教”,当做父母的如此对待上一代,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这些青年学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淡漠孝道、淡漠亲情。

除了家庭方面对孝文化的重视不足外,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比如正值青春叛逆的大学生接触到了披着友善外衣的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它倡导成年子女要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实现自我。于是,养育多年的父母成了人生发展的绊脚石、传承了千年的孝文化变成了束缚想法的绳索。再比如,当前发达的互联网络的存在让诸多信息像火山喷发一样涌入到人们的眼里、脑中,其中就有借社会热点事件和传统文化进行炒作甚至现编乱造的新闻、短视频等等,像子女为了财产谋害父母生命、没有行动能力的父母被子女来回踢皮球而不尽赡养义务。当这些信息进入了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眼里、脑中时,便会将其逐渐带偏,甚至走向反叛的极端。

2.3 对孝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

由于各主体对传统孝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再加上社会对于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大學生在践行“孝”方面力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其一,自我缺乏践行意识。很多学生对“孝”是有一定认识和忠实的,但还都停留在认识层面,例如每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这样的代表性节日,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孝”的还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了朋友圈、微博、空间编写一段话来展示他的“孝”,甚至是不屑于编写,直接转发图片、文章。其二,较为缺乏践行机会。一方面,当前的学校教育虽然对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有一定重视,但是仍然十分侧重专业课程的传授,例如非常多的专业课程都开设了实践课,而这种道德传授仍缺乏甚至没有校园践行机会。另一方面,全社会抑或是国家政府对孝文化的宣传力度还有一定不足,方式也还较为单一,这其实也是一种孝文化的践行。

2.4 缺少进行孝文化实践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孝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因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因此只能学习到书面上的孝文化,却无法对孝文化进行实践,导致对于孝的了解便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上,虽然知道孝顺是什么,也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是却缺少实际行动,同时主动性也不足,这样就会阻碍孝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同时因为父母的溺爱也会导致子女对于孝文化的实践机会更少,当今很多大学生就和温室中的花朵一样,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失去了抵抗风雨的能力。

3 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结合路径

3.1 持续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重视程度仍有不足,而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又尚未成熟,因此,仍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方式利用孝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和深化认识。这种观念的转变有三点体现:其一是应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2014年的时候教育部就提出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推进”。但是,可以发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编纂,目前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使用的课本中,只有《思想道德与法治》里有相关的内容,这就让一些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存在不足。因此,要重新重视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教育的作用;其二,要转变“孝文化是陈旧糟粕的旧文化”的观念。特别是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尤为体现明显,他们追随新潮流,认为传统的“孝”就是对父母的“言听计从”“延续香火”“束缚自由”等等,从而选择了例如丁克、将父母送养老院一劳永逸等等这样的做法。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也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转变这种观念,即传统的孝文化是有利于个体发展、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优秀道德文化;其三便是深化认识。这其实就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想法前提,教师一定要对传统的孝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而不是只通过浅显阅读、道听途说便匆匆对孝文化打上自己的主观烙印。从孝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演变形态等方面入手,辩证看待孝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这样才能做好孝文化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其次,优化课堂教育形式。其一,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程,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弥补例如思政课中间接利用孝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不足。选修课的系统讲解、有专业基础的教师,能够让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孝文化,帮助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这种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已经在部分高校开设。其二,教师和学生一同通过多渠道搜集当今时代能够展现孝文化的鲜活事例,通过课堂的探讨、分析,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达到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

3.2 不断探索课外创新实践的多元道路

中华经典《传习录》中曾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课堂的知识传授还只是侧重于了解,而只有通过课上的讲解和课下的实践,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这种实践不单单是某一方的实践,而是包括多主体在内的共同实践。

首先,教师应当主动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身为人师,应当自己首先践行孝文化,在家庭中做到尊亲、敬亲、养亲,担负起应有的家庭责任,为学生树立起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为学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并且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当代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媒体工具,例如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等,申请创建自己的账号,通过搜集整理一些行孝道、尽孝心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时事,更新发布一些视频、公众号消息和自己创作的文章等等,让学生参与到实时评论中,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强化课上教育的成果。

其次,父母应当主动实践。如果说老师发挥的学校教育功能的话,父母发挥的就是家庭教育功能,这样才能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父母通过自身的日常表现,爱戴老人、奉养老人,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孩子,不仅是一种孝文化的渗透,也是一种想法上的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展览活动,在游山玩水、观览景色间将孝文化浸入人心。

再次,大学生自己应当主动实践。通过课堂把学习到的“孝”知识和家庭感受到的“孝”氛围,转化为自己主动践行的动力。其一,在校期间尊重老师和师兄、师姐,关心爱护师弟、师妹,课余时间可以积极参与校园志愿者活动,进行一些义务的帮助和劳动,这其实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因为我们常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也十分重要。其二,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要做到有敬有爱,例如在假期时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与长辈和小辈之间多走动来往;在校期间多与他们进行语音视频通话,增进交流,关心生活;通过社会兼职取得一些报酬后可以进行经济行孝,给家庭成员购买一些礼物等等。其三,对待社会大众也要有“孝”心、行“孝”举。例如可以在闲暇之余主动参加一些敬老院、福利院的探望照顾活动;在经济能力范围内通过一些慈善渠道帮助社会上的部分困难人群;从小的来说,公共交通工具的禮让位置、公共场所的一次搀扶引导也都是行孝之举。

最后,学校要主动实践。其一,加强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力度。以孝文化为依托,通过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例如撰写一封家书、手绘家庭图画、拍摄孝行瞬间、讲述自己行孝道的故事等等。

其二,加大对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舆论传播。利用校园媒体人对本校能够践行孝道的相关人员进行跟踪报道,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官方公众号中开设相应版块,定期发布主题文章、图片等,并回应外界的评论。

4 结语

“凡百善行,发原于孝。何也?孝根于天性。推广此爱亲之天性,及于兄弟,即谓之悌;及于同族,即谓之敦睦;及于朋友,即谓之信义;及于邻里乡党,即谓之慈善;及于一名一物,不忍毁伤,一丝一粟,不忍抛弃,一草一木,不忍残害,即谓之公德。皆自爱亲之心推之,故曰孝为百行之源也。”由此可见,“孝”本质上就是一种博爱,也是中华道德的重要根源。由孝育德,由德树人,由人兴家,由家强国。在当今时代,将传统孝文化与大学生的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冀的现实践行。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