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说为线索的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2023-10-06 16:25王一帆
知识文库 2023年18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小说

王一帆

小说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已十分广泛,但初中历史课堂中以小说为线索的尝试仍然较少。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以小说为线索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选择小说的注意事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以小说为线索的实施策略。以小说为线索的尝试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吸引学生学习文学和历史的兴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值得进一步地尝试探究。

小说具有丰富曲折的情节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小说不仅是学生和教师喜闻乐见的娱乐对象,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课程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学校每年都会发布初中生必读书目推荐,如《骆驼祥子》《红楼梦》等等,展现出国家和学校培育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正是在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所写出的反映一定社会情形,社会生活的形象化、艺术化的作品。故小说不仅与语文科目息息相关,小说还常作为材料出现在历史课堂中,成为史料教學的一部分,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线索教授新课、梳理知识、复习总结,如运用历史大事年表、课本目录等梳理线索,将知识串联起来,完成“点—线”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学者都十分重视课堂线索的存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线索可以将看似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节课堂的‘灵魂”。在历史新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人物、时间、主题等为线索贯通课堂,作为本课的主线,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或是因为小说字数较多,需要历史教师提前进行翻阅了解,更要与所讲的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等众多困难,以小说为线索的课堂仍然较少。

为了进一步开发小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践行历史教学的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吸引学生学习历史、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笔者将以九年级下册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以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作为线索串联本课,探讨将小说作为历史课堂线索的可行性、注意事项和实施策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形象立体,充分利用小说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探索跨学科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1 以小说为线索的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可行性

以小说为史料和线索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两者的结合更能迸发出新的活力。以小说为线索的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了跨学科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多学科学习;还符合了初中生的学习要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适应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修订原则中着重强调:“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单纯讲解历史知识会使初中生心生倦怠,而以小说为线索能够为课堂创造一个形象的历史情境。通过阅读,抽象的思维就有了具体的框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以小说作为历史课堂的线索,教师再配合课前阅读任务和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如本课以《雾都孤儿》这一名著为线索,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通过以《雾都孤儿》为线索,学生对19世纪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现代社会也有教育、环境污染等相似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认识到今日教育之不易,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家国情怀。通过运用《雾都孤儿》中对19世纪环境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学生能够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具体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并将教育、城市化、环境等问题与现代社会相联系,为今天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1.2 适应了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之间关系紧密。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重点突出了跨学科主题教学,“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以小说为线索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涉及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美术等学科,符合新课标跨学科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选取小说时,可结合语文教科书选取文学作品,达到引起学生阅读名著、学习知识的目的。如教师在讲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这一课时,通过使用《雾都孤儿》这篇小说之外,还配合英国地图、讽刺英国环境污染的漫画等资料,丰富课堂,践行跨学科教学。

1.3 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以小说为线索串联历史课堂,构建了一个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历史,吸引学生听课的欲望,能够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能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课堂内容。在课前布置阅读小说、查阅小说中的相关资料的学习任务也会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感。如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雾都孤儿》这篇小说,布置小组作业,查阅东西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成果、西方教育的发展、妇女在工业革命期间的贡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乐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小说选择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以小说作为线索,选择的小说十分重要。教师最好选择现实主义小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情形;且小说需要具有可读性,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选择的小说可能过长,故教师需要对小说的内容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选择。

2.1 选择的小说最好是现实主义小说

大部分小说,是作者基于社会真实情况进行艺术化、夸张化、戏剧化处理后的产物,但文学与史学是不同的,历史是基于考古、文献等资料的客观事实存在,故教师“一定要运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缜密思维,从多个角度全面考察这种特殊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了解小说诞生的背景,辨别可用的小说,了解学生平常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利于历史教学的现实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期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情况。学生通过阅读现实主义小说,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正如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英国资产阶级》中所说的,“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所揭示的加在一起还要多”。为了契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课,展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口、教育、劳动力结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方面的社会变化,笔者采用了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一《雾都孤儿》作为线索,串联课堂。《雾都孤儿》是以工业革命后的雾都伦敦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孤儿奥利弗充满戏剧化的经历及悲惨的身世,充分描绘了当时英国底层百姓的生活与遭遇,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课的主题相呼应,小说的内容能够囊括课本上的大部分内容。若教师选择的小说只有小部分符合课本的内容,那以小说为线索串联课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必须十分熟悉所选小说内容和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2.2 选择的小说需要具有可读性

虽然小说充满文字魅力、引人入胜,但在实际中,部分学生对小说挑三拣四,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者阅读时囫囵吞枣,或者因为学业压力导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等等。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文学作品有足够的认识,对学生有深厚的了解,与语文教师经常交流,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尽量减少阅读小说对学生课后时间的占据,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如笔者选择《雾都孤儿》作为《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课的线索,一方面因为《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的年龄与初中生相近,学生对主人公的遭遇会有强烈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一方面笔者对小说进行了细致阅读,将其中与本课相关的精彩段落摘选出来,将小说内容进行精炼,发放给学生阅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该小说。

2.3 选择的小说内容要有系统性、针对性

教师在选取小说内容时需要和教材相联系,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不能选择与教材或者与本课内容无关的选段。选取的小说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关联性,历史教师选取的小说片段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辨别情节、人物等的描写是否可用,从复杂错综的情节描写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如笔者在讲解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之处时,先讲解主人公奥利弗想要从小乡村到大伦敦:“伦敦!——那个大而又大的城市……一个有出息的青年在伦敦决不会发愁吃穿;还说在那个大城市里,随时都有各种各样一个生长在农村的人想都想不到的谋生的办法。”选择这段话展示出人们对于大城市的向往并讲解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主人公到达伦敦看到的景象:“这时街上……出现了成群上班去的工人……农民、屠夫、牲口贩子、叫卖的小商贩、小男孩儿、扒手、闲逛者,和各种下层社会的流浪汉,全在这里大聚会。”选择这段材料展示主人公奥利弗看到的伦敦的人们都从事哪些行业,如农业、商业、工业等,进而讲解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化。两段材料之间是有时间联系的,且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这样的小说选段更能创造更为真实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3 以小说为线索的初中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选择相应的小说段落交给学生阅读相对来说较为轻松,真正在课堂中实行以小说为线索的教学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需要注意以下实施策略:通过导入部分、目录页、总结页建立知识框架,将小说的主线和教材的主线进行衔接;充分利用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形成“知识点—知识面—知识线”的教学过程;在讲解知识点、拓展知识面时,小说需要与视频、图片、图表其他呈现方式相结合;课堂中要善于挖掘小说中所蕴含的现实元素,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化作用。

3.1 小说的主线和教材的主线需要进行衔接

《雾都孤儿》中讲述了主人公从贫困乡村走向大城市伦敦,并在伦敦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就可以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相衔接。从乡村到城市,这期间主人公见识到了城市的繁华,这就可以和工业化给社会带来进步相联系;而到达伦敦后,主人公见识到伦敦繁华之下的肮脏与贫穷,这就可以和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弊端相对应。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导入部分就介绍《雾都孤儿》这部小说的背景,指出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包含了利和弊两个方面,建立了课堂的基本架构。导入后进入总领全课的目录,目录页既要与导入相互辉映,又要展示出《雾都孤儿》和本课的联系,那么本课目录就可以设计为“奥利弗从小乡村到大伦敦后,他感受到了哪些便利”“奥利弗从小乡村到大伦敦后,他受到了哪些伤害”。在这两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可以将该部分的知识总结在一页PPT中(总结页)。如讲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总结页可以设计为“奥利弗在伦敦受到了哪些伤害——肮脏的环境—贫穷的生活”,两者是并列的关系,通过教师巧妙的过渡话语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形成知识的连接。

3.2 形成“知识点—知识面—知识线”的教学过程

以小说为线索贯通课堂,充分展现19世纪的英国社会,需要由知识点及知识面再到知识线。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分析小说内容得出相应的知识点,再利用PPT中的超链接补充相关内容,这就是知识面的部分,拓展知识面后便可返回教学主线,即上文所设计的总结页,如此串联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线,使本课内容清晰完整,也使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如在本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通过分析内容得出当时社会状况。“诺亚虽是一个慈善学校的孩子……这是一个免费学校的苦孩子……一个月的试用期已满,奥利弗正式成为学徒工了。”从小说中挑选的这两句话点明当时儿童在社会上的教育方式,即学徒制和慈善学校,这就是相关知识点了。教师便可以顺势拓展知识面,讲解学徒制和慈善学校的相关知识、贵族男女的教育,以及大众教育等知识。讲解完后通过超链接退回总结页,继续回归小说人物主线上面,再通过分析小说内容得出相应知识点,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完整的知识线。这样既能保证小说与课本相联系,又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又补充了课本以外的知識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保持教学主线一直贯穿课堂。

3.3 小说需要与其他呈现方式相结合

小说作为线索来串联课堂,就如珍珠项链里的丝线,没有线索,一节课就没有主线,这样的课堂是散乱的。只有珍珠没有丝线,那么课堂知识、历史资料等内容就是分散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但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是历史课最重要的,只有丝线没有珍珠,历史课程的意义就无处寻找了。所以,历史课堂里课本知识、史学资料、图片视频等应有尽有才是完整有趣的历史课。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世界史教学提示中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读物、历史影像、美术音乐作品、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故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将小说与视频、图片等资料充分结合在一起,丰富课堂。

以本课为例,在讲解19世纪人口增长时,首先用《雾都孤儿》中的选段引入人口增长这个知识点,再配合“西方四国人口增长柱状图表”详细介绍人口增长的幅度,引用《全球通史》中的相关史料详细讲解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此外,视频资料在现代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小说影视化也是始终存在的,《雾都孤儿》作为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也多次被搬上荧幕。本课选取2005年版《雾都孤儿》电影中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对比穷人和富人两种阶层的人在住房、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将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与富人的食物山珍海味、房屋富丽堂皇、衣服光鲜亮丽形成鲜明对比,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当时的贫富差距。除了小说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歷史课堂还需要配合相关史料、图表等进行展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事实,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3.4 挖掘小说中所蕴含的现实元素

以小说为线索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是利用文学作品作为引子,引出历史知识,而学习历史知识需要与现实相联系。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历史课堂便是把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等看似凝固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从生活中,从我们的性格中,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

笔者在讲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污染时与现实联系,布置了以下设计。通过《雾都孤儿》中对泰晤士河的描写点明当时工业革命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对比工业革命时期脏乱臭的泰晤士河和今天社会美丽动人的泰晤士河,布置课前小组合作的任务,请同学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英国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的,英国环境治理给今天中国环境治理带来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目前中国在环境治理上取得了哪些成效。这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国家环保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通过现实主义小说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联想到当今社会的问题中来,脚踏实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4 结语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历史课标进行设计。目前教师在课堂中已经大胆使用小说作为材料,如有老师将《西游记》用在讲解《唐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这一课中,将《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做对比,与学生探讨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什么样的,引起了学生热情的探究和讨论。同样,线索教学也是教师日益熟练的教学方式。如有教师提出“找准重点,抓住历史主线”:通过某个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寻找同时期的历史知识点,构建横向线索;以时间为主线,建立时间轴抓住核心知识后再进行知识拓展,建立纵向线索;通过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使学生了解到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不同事件,建立空间线索。这样的线索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结构,加强历史记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既然小说和线索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如此受欢迎,那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线索就如骨骼,支撑起整个历史课堂;小说作为血肉,充实历史课堂。如利用《儒林外史》讲中国科举制的发展、选取《人间喜剧》来揭示法国近代社会等等都是历史教师可以尝试的。虽然以小说为课堂线索具有很多困难,如教师工作繁重、阅读小说的时间较少,选取情节较为麻烦等等,但创新是历史教师们的共同追求。教师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文学作品的兴趣,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剧场 21 雾都战记(连载二)
雾都战记(连载四)
雾都战记(连载九)
“雾都”伦敦如何走出霾阴影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