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2023-10-06 16:25党萃白亚波苏金凤白亚宁
知识文库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双减儿童评价

党萃 白亚波 苏金凤 白亚宁

深化小学课程改革是系统落实双减政策、根除基础教育生态顽瘴痼疾、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榆林市12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了解部分小学课程改革存在如下问题:教育理念比较滞后,学生为本思想不够突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课后延时课程不够合理,课程资源整合利用不足;课程管理存在行政化,制度尚待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全面认识儿童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提升教师素养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强化资源整合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高效途径;健全组织领导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强化课程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之举。

长期以来,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双重加压,使学生失去了正常的成长时空,造成了严重的学业焦虑、分数焦虑、排名焦虑和考试焦虑,这种焦虑经部分学生家长的盲目从众,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而形成社会性焦虑。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推进基础教育生态建设。本研究遵循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榆林市12所小学进行了问卷和访谈,以期能够客观地把握榆林市部分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深化小学课程改革建议,为强化小学课程管理,提升小学课程建设水平,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现状研究

1.1 研究设计

本文对榆林市12所小学的400名教师和家长(其中教师280名,家长120名)发放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访谈,参与本次访谈的人员共60名(校长11名、教师25名、家长24名)。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小学课程整合现状。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了3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访谈共发放60份,回收了54份,有效回收率為90%。

1.2 研究发现的问题

(1)教育理念比较滞后,儿童为本思想不够突出

教育理念表现在校长、教师在制订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课程方案等方面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双减”政策提出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以此全面推进理念转型,深入治理教育内卷问题。在“双减”背景下深化小学课程改革,首先要直面教育理念与价值导向的问题,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显然沿用的是重知识教育的习惯思维。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小学阶段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而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小学过早地实施分科课程模式,学生作为个体,处于被动的学习工具地位。如一位校长反映,学校基本上是按照知识教学模式制订课程方案。与此同时,大多数小学由于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师理念滞后等原因,很少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关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重要性的调研中,只有28%的教师认为“很重要”,表明教师缺乏科学教学理念。总之,小学课程内容单薄扁平,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整合,没有充分体现人本化。

(2)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近年来,榆林市各县在二孩政策刺激下,县城小学规模空前扩大,教师数量出现一定的攀升,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从整体上看教师学历较低,专业结构不够健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高。在我们调查的12所小学中,第一学历为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为55%,第一学历为中专的教师占比24%,只有21%的教师第一学历为本科。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城乡教师分布不均匀、短期内小学数量扩充以及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等因素,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作为桎梏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双减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放大。在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满意度”调查中,33%的家长持非常满意态度,51%的家长持不满意态度,表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通过访谈,我们了解了一些原因,被访谈人员普遍认为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因素是沿袭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即课程内容围绕考试展开,不太注重生活性、实效性,致使教师产生懈怠情绪,久而久之工作内生动力开始减退,专业追求意识变得淡漠。另外,个别教师讲到待遇问题,认为教师专业追求意愿不高与待遇有一定关系。

(3)课后延时课程不够合理,课程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课后服务之所以作为“双减”政策“减负”的重要途径,是因为课后服务具有常规课程难以替代的育人价值。课后延时课程设置与课程资源整合是当前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实施效果从根本上决定于课程结构与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水平,因此学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资源整合体系,积极挖掘周边的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与家长、社区人员一起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对“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延时课程设置情况”的问卷回答中,只有15%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75%的教师和家长认为课程设置不够人性化,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中引进校外课程资源情况”的调研中,8%的教师认为学校积极引进校外课程资源,并将校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65%的教师认为学校引进了一些校外课程资源,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由此表明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和校外课程资源整合利用不甚理想。

(4)课程管理存在行政化,制度尚待健全

由于学校课程管理受到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文化的影响,领导者对课程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重视完善制度,轻忽人性关照,管理文化很难体现出人文性倾向,导致组织氛围情感色彩不浓,教师自主性差,被动性强。在我们调研的学校中,不少教师反映学校课程领导权力主要集中在管理者当中,如校长等校委会人员,普通教师基本没有自主制订学校课程方案的权力,导致很多教师放不开手脚,不敢干、不愿干、不想干,于是忠实地遵守学校制定的课程制度就成了一种常态。在访谈中,多位教师反映,校长等领导在制订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过程中很少征求教师意见,久而久之,教师就不愿在领导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了。

(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强

教学评价反映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目前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评价指标单一。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尤其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侧重应试技巧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其次是教学评价缺乏多样性。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考试成绩或作业的得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潜力。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作品、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考查,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再次是缺乏个性化评价。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评价应该注重个性化,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需求进行评估。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导致一些学生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最后教学评价缺乏及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在评价结果的反馈上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提供反馈给学生和家长,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6)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不佳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和听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而学生则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和记忆来掌握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学生缺乏主动性。在传统的讲授和听讲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这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降低,学习效果也相应受到影响;其次是学生创造力受限。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往往缺乏机会进行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发挥创造力。这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最后是学生互动和合作机会有限。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机会较少。学生往往以个体形式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限制了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2 双减背景下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全面认识儿童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

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要求对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心理能力加以科学利用,将儿童的需求与学校发展诉求有机整合,从而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追求,最终培养儿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探索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6~12岁是儿童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由于遗传因素及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小学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差异性,如不同性别、家庭出身的儿童在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为人处事方面有一定区别。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启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因材施教,善于针对不同儿童特征实施教育影响。儿童的发展还具有整体性,即儿童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整体的,培养完整的儿童是学校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核心体现。杜威曾在他的著作《儿童与课程》中批判了学校课程与儿童生活相分离的教育弊病,并主张课程要注重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内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维护他所秉持的“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哲学思想。基于相关政策和理论,小学课程要按照综合课程模式实施,尽可能通过整合课程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多在活动中引导儿童认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整体的,其中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学校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全新视角,对确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提供了参考。

2.2 提升专业素养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作为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期待。双减政策的落实无疑对小学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作为微观实践主体,面对严要求与高标准,需要精准的角色定位。这种“新挑战”集中表现在课程教学和作业设计等方面。在课程设计及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优越性,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知识、教育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按照儿童需要,及时对儿童给予回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有效开展工作。

2.3 强化资源整合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高效途徑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能够转化为课程内容或服务于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也就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课程设计需要依赖自身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资源配置。目前,榆林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盲目追风,缺乏本校和地方特色;二是注重形式,缺乏系统性整合。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学校课程主体的积极作用,为此,学校要结合儿童发展需要与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周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挖掘榆林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动员社区与家庭力量,形成资源整合网络,构建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整合体系。同时要增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帮助教师建立大课程资源观。在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无论哪种特色资源,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整合利用,要注意适宜性和差异性原则。

2.4 健全组织领导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结合体,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良好公民的教育机构,公益性、普惠性、文化性是其基本特征。学校的管理过程应体现以育人为核心导向的组织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构建现代组织文化。近年来的学校管理理论无一不是立足于儿童中心视角来看待组织文化的,在此基础上追求开放民主、平等自愿、合作共赢的组织文化早已成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广泛的合作与协同机制,高效的组织运转需要一个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合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与突发事件,保障儿童权益最大化。为此,教师要在共同愿景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课程专业领导力,深入开展基于课程知识与事务的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凝聚各个利益主体,使之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有机体。在组织机制创设过程中要尊重每个成员的需求,凝练不同成员的价值观,通过沟通与协作,使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发展目标形成一致,以增强课程意识与执行力,共同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2.5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强化课程改革成果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促進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有助于深化小学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是优化评价指标设计,在评价指标选择上不要过度依赖于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可以引入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作品、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发展进程,教学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终极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而不仅仅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最后是进行个性化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量身定制评价标准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样的个性化评价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最后是及时反馈与指导。教学评价应及时提供反馈给学生和家长,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个别学生或全班的针对性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2.6 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小学课程改革质量

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从而提升小学课程改革的质量。在具体措施上,首先是构建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供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引入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实际问题或情境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合作实施和成果展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教师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电子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资源和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师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是强调跨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叉,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和综合思维。如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双减”背景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符合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学校需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全面认识儿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资源整合、健全组织领导、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措施来构建高效教学课堂,深度贯彻“双减”政策要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本文系榆林市社科联项目“‘双减背景下榆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LSKGH2022-16。

(作者单位:1.榆林学院;2.绥德县明德小学)

猜你喜欢
双减儿童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