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汉字抵达传统文化的语言现场

2023-10-10 18:44魏荣葆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真实情境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载体的特征入手,整体构建文化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角度,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的文化体验。汉字专题研习的方式,正是基于学生主体回归,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汉字研习;真实情境;审美体验;当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3-0021-04

【作者简介】魏荣葆,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渗透哪些文化内容,又如何去渗透,这成为一线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从汉字文化特征出发形成研习专题,不失为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构建文化视野中的汉字图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有十余次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从课程基本理念到课内外读物各个方面,并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在选修教材中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同时,新课标又将“语言建构和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求“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笔者尝试将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构建文化视野中的文字图谱,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弘扬。下页表1是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整体架构,表2是具体的汉字文化研习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根据语文学科特征整体架构,兼顾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要求,以及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与提升任务。文化类型的选择和研习专题的细化,力求使布局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目标更为明确精准。教学中采用自然融入、有机渗透的方式,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盲目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值得重视的是,文化研习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创设研习汉字的真实情境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对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所谓真实,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学科知识与自己的认知体验融合,与外界环境交互,以促进学习内容的迁移运用,起到为个人成长奠基的作用。笔者在组织“礼”字专题研习时,创设了如下情境。

【情境任务】古代的成人礼十分隆重,男子20岁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行加笄礼时取字。高三学生即将在毕业前举行成人礼,学生为自己取字,并且陈述自己名字的含义。教师将所有“名字”汇编成《青春的答案》,作为赠送给学生的成人礼物。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整理资料,丰富自己的“成人礼”知识。如,关于“礼”,《论语》中出现了74次之多,孔子認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作为敬神致福的仪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对自然的敬畏感恩,对社会道德和公共伦理的认同遵从。又如,《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再如,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濬,他年轻时推崇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改名“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有了新的理解,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他思想观念的转化。

此外,应鼓励学生取“字”时善于从文化经典中寻找注解,丰富姓名的内涵。学生在对自己的名字进行解说后,能够领悟家族的殷切期望,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还学会了多种名字解说方法,如文化解说法、拆字解说法、谐音解说法、字典解说法、字形解说法等。

三、增进学生对汉字的审美体验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意美”即汉字承载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的意义之美,“音美”指字正腔圆的汉字读音给人带来的音韵节奏之美,“形美”指汉字书写的形体结构之美。宗白华在《艺境》中说:中国字 “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

汉字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从远古走来,汉字之美隐藏在每一个汉字对事物的描摹和刻画中。鲁迅、宗白华对汉字的审美体验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如何增进学生对汉字的审美体验呢?笔者以“创”字教学为例,对教学实施的路径和方法略作说明。

1.汉字溯源,准确理解音、形、义

创读chuàng时,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刱,造法刱业也。从井,刅声。读若创。”也就是说,以第一次掘井表示事业上的初次去做,后作剏、剙、创。创读chuāng时,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刅,伤也。”“刅”始见于西周金文,以刀口有血表示伤口,用作动词指杀伤,后世并用“创”字。用一个“刀”既表示“创伤”又表示“创造”,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刀的确既是一种造成创伤的器物,又是一种创造的工具,所以“创”字也就能流传至今。

2.搜集“创”的古诗文,拓展文化视野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美的古诗文可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对“创”字的深度理解。如,郑板桥《赠君谋父子》中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提出“创”在于“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赵翼的《论诗(其一)》写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诗人眼中的“创”是“转化钧、日争新”,自然与社会总是新旧相承,“旧”孕育了“新”。

3.关联社会生活,彰显“创”字力量

师生共同列举了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敢“创”的人物,引用新华社新闻报道《“创”!2017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出炉》,观摩名家书法作品中“创”字的写法,研讨科技发明中“创”的案例,从不同领域发现“创”的力量。

4.分享“创”的联想,表达审美体验

基于一定资料的积累,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形成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例如,《麒麟中的“创”》《〈三体〉中的“创”》《〈史记〉中的“创”》《书法中的“创”》《古诗苑中的“创”》《文学翻译中的“创”》《美术中的“创”》《中国古今考试中的“创”》《生命中的“创”》《模仿中的“创”》《老门东里的“创”》等。一位学生还将词牌连缀成韵,写成《聆听宋词的呢喃》,以创作的作品来表达对“创”的文学体验。

四、融入生活体验的当代表达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呢?

笔者在高三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选修课中,开设了汉字“渡”的研习成果汇报课。课堂以汉乐府诗《公无渡河》创设了汉字“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溯源、阅读积累、生活联想、写作运用、共享评价,形成“文字—文学—文化—文心”这条课堂脉络。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过程。

1.抓住契机,尝试社会生活的语文探究

在“生活联想”环节,有一名学生发现了“渡”与城市中宽渡酒店的关联。其中,酒店中“水月通禅寂,宽渡有缘人”这副对联引发他探究的兴趣。设计师在酒店的前、中、后三个院子里,加入了水、月意象。水能在室内呈现渡口的空间感,使人仿佛置身船上,“渡”向彼岸;设计师希望人在船上能感受到时间变化,于是就有了月亮。由此,该生引用《道德经》,说道:“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在他看来,宽渡酒店是留给有缘人的机遇。

将社会生活場景以文字的方式进入学习领域,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语文学习资源,也是语言实践契机。

2.融入体验,凸显语言文字的生活联想

在“写作运用”环节,有学生联想到西南联大的“渡”,于是写成《文化摆渡》一文。文中引用了西南联大的校歌,以及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中所写的“第四次南渡”,体会到“渡”意味着勇气和胆量,“渡”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塑造与提升。还有一名学生联想到曾祖父的“渡”,写成《从此岸到彼岸》一文。此文由曾祖父的遗物——一张泛黄的“渡江船工光荣证”引发联想,想象在南京渡江战役中,曾祖父与其他船工一起,驾着小舟,顶着炮火,渡过被称为天堑的长江。

两名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触发了“渡”的生活联想。这两种生活与学生生活存在着遥远的距离,然而,文字可以激活思维,消除距离的屏障。

3.主动实践,寻求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在“共享评价”环节,一名学生分享了《不渡为归》的歌词创作感受,并邀请同学演唱这首歌。《不渡为归》的歌词以项羽为主角,以垓下悲歌、东城突围、乌江自刎为叙事线索,把历史事件变为哲理思辨的话题。演唱者采用流行歌曲《南山南》的音乐,用歌声来体现“渡不过”的人生悲情和“不渡”的末路绝情。

该学生在分享感受时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听见自己写的词被歌唱,我内心便涌起满满的成就感。笔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思考,体会到文化素材的厚重,丰富了自己的以旧材料写新体裁的体验。”该生“以旧写新”的方式其实就是具有个性化的当代表达。

4.自我评价,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协同机制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试,目标具体,针对性强,高效实用。学会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反思,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针对汉字学习,纷纷给出如下评价:“对汉字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字都像一颗星星,点缀着文明的夜空。这种学习像一次文化散步,让我沐浴在璀璨的星光中,氤氲在文化的气息里。”“生命如一条长河,我们逆水行舟,在人生路上不断完善自我,我们用善意来温暖他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掌握好自己,做自己的摆渡人。”

通过搜集多方面的资源,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汉字的人生意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3-07-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真实情境高中语文教学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