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带您走进中国特产博物馆

2023-10-12 08:31杨果平
优质农产品 2023年7期
关键词:板栗银杏核桃

文︱杨果平

5 月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博物馆的兴起也是相关产业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茶叶博物馆、板栗博物馆、核桃博物馆、红枣博物馆……近年来,一个个以产业类别命名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其主产地兴起,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相融共赢,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外延,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更好发展。适逢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将目光聚焦这些特色产业类博物馆,去聆听一个个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的现代产业故事。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杭州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市,包括双峰馆区和龙井馆区两部分,建筑面积共约1.3 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875 平方米,现有5000 余件藏品,涵盖茶具、茶书、茶器、茶样、茶画、茶碑帖等,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连绵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这便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但双峰馆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区分,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展示馆。该馆由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六大展示空间组成,处处彰显了人文主题和茶文化韵味,以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

茶史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图文资料和复原场景,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了历代茶文化的精华。漫步茶萃厅,你可以看到100 多种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茶样实物;在茶样库现收藏着10 余种古代茶样、1500 多种现代茶样,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的茶叶。

而茶事厅介绍了茶的种植、采制、保存、品鉴、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及由茶衍生出来的各类文艺活动。茶俗厅以场景还原的方式,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茶有关的风俗习惯。茶具厅里陈列着从古到今几百件与茶有关的器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茶之制”单元,集中展示了制茶工艺所需要的一系列比例缩小的机器模型,组成了红茶、绿茶的“迷你版”加工生产线,让人大开眼界。

龙井馆区则是具有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茶主题互动体验博物馆,坐落在翁家山茶山东麓,茶山中有大量喀斯特地貌组织形成的自然石林和岩洞,游人可以一边爬山赏景,一边参观展览。登高过程中有茶有真香亭、问茶亭、真逸亭、迟桂亭等休憩处,还会经过鸿渐阁、茶文化体验大师工作室等体验空间。登上龙井馆区最高处,可以看到一座观景平台,名曰“茶坛”。置身此处,远眺四周茶山,俯瞰西湖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中国茶叶博物馆打造了“中国茶人之家大赛”“宋代茶生活体验”“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走进中茶博”等品牌特色活动,研创了“一笺杭梦龙井香”“西湖龙井大碗泡法”等茶艺表演项目,还开设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包括四季茶香、宋韵杭州、茶叶科普、伟人与茶、非遗传承等主题研学课程,涉及茶的知识科普、采摘制作、冲泡品饮、互动体验等,让茶文化真正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毋庸置疑,作为国内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除了做好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外,还注重茶知识、茶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展览品牌。

中华枣文化博物馆——河南郑州

作为我国首个红枣博物馆,该馆于2006 年建成,占地近3000 平方米,囊括了枣科技文化、枣产品王国、枣人物集锦、红枣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枣文化精华,陈列了全国各地上百种红枣的珍贵标本,更有与生活相关的枣木制作的餐具、家具、农具,以及纺车和织布机等老工具。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红枣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及精神价值,让红枣文化可视可感。

“红枣有这么多品种,形状还有这么多差别,真是长知识了!”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的中华枣文化博物馆,游客对展出的上百种红枣珍贵标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中华枣文化博物馆建于河南郑州市新郑好想你枣业公司的厂区里。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枣”,它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即由12.8 万颗仿真枣做成的大灰枣模型,总高度为6.99 米,也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红枣仿制品造型。“天下第一枣”的创意源于新郑好想你枣业公司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开创中国红枣第一品牌的理念。

中国竹子博物馆——浙江安吉

中国竹子博物馆坐落于著名的“中国竹乡”——浙江省安吉县竹种园内,占地面积1.2 万平方米,分为室内与室外两部分,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竹子专业博物馆,馆名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而到中国竹子博物馆,则可以一览各国的奇篁异筠,洞悉千载的竹子加工利用史。在这里,你可以了解竹子习性、分布以及人类加工、利用竹子的历史,还能欣赏到精彩绝伦的竹文化珍品。在竹子专家和学者提供的近2000 余件竹文物、竹工艺及日用品中,许多极具史料、科研和收藏价值,其中有距今3.3 万年前的竹化石,6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仿竹陶器,从湖北荆州楚墓和湖南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车马器片、竹简、竹牍及竹乐器,出自唐寅、郑板桥等大师之手的古代咏竹名画,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先生捐赠的一支长达3.2 米的巨型竹笛,还有在全国屡获金奖的竹编精品《兰亭序》《清明上河图》和竹根雕《达摩》等一大批稀世之宝。

近年来,安吉县以竹子博物馆为依托,不断丰富竹文化内涵和外延,大手笔建立了大熊猫馆、竹叶龙博物馆、山民文化馆等各类竹文化展示场馆。安吉的竹叶龙、竹乐和百笋宴等民间艺术多次走出国门,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并先后承办了中国竹文化节、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等活动。以竹会友,安吉通过广泛开展国内外各类竹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竹产业的繁荣发展。目前,竹产业不仅是安吉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全国竹产业的典范,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竹产业年总产值达200 多亿元。

中国板栗博物馆——河北迁西

“迁西板栗口感甜糯细腻,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其既可以炒食、做粥,还能加工板栗饮料、板栗酒等多种食品,栗花还可提炼香精、做蚊香,栗木可做车船家具,栗叶能给鹿、柞蚕作饲料。”在中国板栗博物馆,很多游客第一次知道一棵板栗树有这么多的用途。

中国板栗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世界首家以板栗为展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展馆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博物馆共分为中国板栗篇、迁西板栗篇、中国板栗文化篇、迁西板栗地域文化篇四个展厅,从板栗的植物学特征、经济价值、栽培管理、产业构建、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全面展示。同时,该馆也展现了迁西县板栗产业5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开拓和以科技文化引领产业升级等四个重要阶段进行了实景回顾。

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滦河之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组成,风化而成的砂质淋溶褐土有机质含量高,通气透水性好,为板栗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目前,迁西县常年板栗栽培面积75 万亩、5000 万株,常年产量8 万吨,是我国板栗核心产区和最大的出口基地。迁西县现有100 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5.2 万多棵,其中500 年以上树龄141 棵。近年来,迁西县广泛开展板栗树认养活动,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板栗树认养可达10 万棵以上,仅此项有望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 元以上。

中国板栗在世界板栗中属于优质的板栗品种,栽培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占有重要地位。迁西板栗的品种、配套设施、品牌建设等则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该县以板栗产业为核心,大力扶持培育板栗品牌,开发成功多种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板栗食品;同时,按照“板栗+旅游”模式发展文旅产业,开发了河北迁西国家板栗公园、花香果巷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全县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20 多亿元,一颗颗“金果”托起了栗农们的致富梦。

如今,中国板栗博物馆已成为迁西县的地标性建筑和重要文化活动场所,为展示中国板栗、迁西板栗产业发展成果,开展学术研究、科普示范等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促进板栗产业发展,扩大我国板栗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十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板栗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国首家核桃博物馆——云南大姚

大姚核桃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是我国首家以核桃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收集了大姚核桃在历史起源、自然发展、行政推动、列为产业、持续发展各阶段中的核桃实物、历史珍贵图片、核桃加工产品、核桃文化等,是一个集历史性、资料性、研究性、科普宣传、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大姚县已有30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有“中国核桃之乡”之称,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驯化和选育,大姚核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质。近年来,该县把核桃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三产融合为核心,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五化联动”,持续推动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 年,大姚县核桃产业被认定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2 年,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核桃)特色县,并荣获“国家核桃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称号;目前,全县绿色有机核桃基地认证面积28 万亩,9 家单位(企业)完成核桃“三品”认证18 个,核桃加工企业“三品”认证100%全覆盖;大姚核桃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第一个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姚核桃博物馆,丰富了“中国核桃之乡——大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收藏、研究、展示、宣传大姚核桃、发展核桃特色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截至2022年末,全县核桃种植面积165.9 万亩,核桃产量4.62 万吨,核桃干果销售收入8.04 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586 元。同时,大力发展核桃深加工产业,连续开展古树核桃果权认养、认购活动,持续实施核桃森林康养示范,不断拓展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空间,全县核桃产业年综合产值达24.7亿元,核桃产业已经成为该县覆盖面最大、产业带动性最强、群众受益面最广的绿色支柱产业。

中国首座银杏博物馆——山东郯城

我国首座银杏博物馆坐落在山东省郯城县,总建筑面积3000 多平方米,有4 个展厅,馆内收藏了从古生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银杏起源、演化、发展、产品研发、产业成果等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是目前我国收集种类最全、展厅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专业银杏博物馆。

银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也是原产我国的特有珍贵树种,有“植物大熊猫”“金色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观赏、科研和文化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利用银杏的国家,在长期利用银杏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成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动白果雨,雁鸣沂河边。郯城县属沂沭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气候条件适宜,银杏栽培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著名的银杏集中产区,素有“中国银杏之乡”“银杏科研基地”“全国银杏良种基地”等美誉。目前,全县300 年以上古银杏树有2 万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银杏种植面积30 多万亩,定植银杏1400 万株,年产优质银杏果400万公斤,银杏叶1000 万公斤,银杏种植规模、银杏叶产量、定植株数位居全国四大银杏产区之首,年综合产值达到20 亿元,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银杏产业一直是郯城的第一金字招牌,也是郯城的重要名片,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银杏文化,不断壮大“中国银杏之乡”品牌,2013 年11 月,我国首家银杏博物馆在郯城县新村乡银杏园落成并对外开放。近年来,郯城的银杏生态旅游热正是随着银杏博物馆的开发而逐步升温。

据悉,为突出银杏特色,郯城在银杏博物馆建成之后,相继打造银杏风情小镇,开发银杏产品一条街,丰富银杏生态旅游等内容;同时在中华银杏田园项目区内精心打造国家银杏森林公园、银杏古梅园、老万亩银杏林、新万亩银杏园、银杏养生温泉等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综合文化旅游、娱乐设施,构建起“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众多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山东乐陵

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位于山东省乐陵市,建于2012 年,占地面积约1.6 万平方米,由序厅、历史厅、近代厅、现代厅、企业厅、未来厅等六大部分组成,按照时空概念,以历史、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融入自然、科技、人文三大空间板块,与文明同步,与健康同行。

金丝小枣是乐陵的城市名片,它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已经有3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悠久的枣文化早已融入枣乡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枣乡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整个博物馆以枣文化为核心,沿着枣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演变历程,从原始的充饥之粮,到古代的医疗药用,再到现代的健康养生,最后到未来的有机枣粮,培养全新饮食习惯,着力打造乐陵“中国枣城”的城市品牌。

走进一段历史,了解一木文化,铭记一段故事,促进一业兴旺。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产业博物馆的蓬勃兴起和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作为产业文化的重要注脚,产业类博物馆通过讲述一个个产业故事实现了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相融共赢,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特色产业的蓬勃生机。

守护文化根脉、记录文明发展、开启美好未来,这就是博物馆带给我们的信心和力量。不言而喻,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一张“金名片”,走进一座博物馆,如同打开一本产业书。近年来,以博物馆为主体,很多特色产业主产区倾力打造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点,延伸开发其他文化载体,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放大优质农产品的吸引力,不少土特产被培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孕育了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特色农业品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毋庸置疑,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号角吹响的时刻,重新认识“土特产”,进一步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产业文化外延,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板栗银杏核桃
又闻板栗香
活化石——银杏
打板栗
小核桃变身“致富果”
银杏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
可赏可食可入药的核桃
论银杏的栽植
黄龙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