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英语和有“英语”的文化*
——谈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

2023-10-12 03:20
江苏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中华

魏 惠

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体现了求知和育人的统一,即不仅聚焦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品格与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均将“文化意识”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5

英语教学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教学即为文化教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于传承,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当前中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言不仅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陷入有“语言”无“文化”的窘境[3],与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相违背。英语文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全面认知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4]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5]1-2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正确认识,认为外语学习只需要学习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忽视对英语教材中本国文化素材的充分利用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及学生运用英语传递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的形成。

2.中华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渗透和发掘不够深入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1]69一方面,现行教材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与法治教育,为教师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提供素材资源,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更多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对现行教材中文化元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教学时所制订的文化意识目标不够精准,往往使用“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等概述类的语言,忽视了具体主题和语境下学生在理解、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所要达成的行为变化和发展。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之类目标的表述过于宽泛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目标的具体落实和实现。

3.英语文化教学活动单一,评价缺位

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1]12部分英语教师仅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获取、梳理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不能以恰当的情境任务为驱动,通过综合技能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探究相关文化知识的历史渊源、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以及著名人物事件和优秀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和哲理,从而内化、运用、表达所学文化知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开展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提炼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和语篇主题意义,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生活、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6]8

二、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和课程内容

2001 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的一系列论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教育指明了方向。2017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把“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6]8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之文化意识目标表述为: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5]6义教课标中对课程总目标的相关表述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从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三个维度提出“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增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自信心;初步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有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三级)。[1]8-9

英语课程内容中的文化知识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知识。美国跨文化交际专家Robinson 将文化知识分为文化产物(包括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艺术、音乐、文物等)、文化行为(包括风俗、习惯、服装、饮食、休闲活动等)和文化理念(包括信念、价值观、制度等)。[4]根据义教课标中的文化知识内容要求(三级),参照学业质量(三级)的描述,可进一步开发初中学段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见下页表1)

表1 文化知识内容要求(三级)和文化传承学习要求

三、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实施要点

1.教学内容:聚焦三大主题知识,增进中华文化认知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9]我国不同学段的英语教材均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内容,其中,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涉及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等多个方面。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5]32英语文化意识教学要坚持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并重,不仅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让他们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情感、提升语言能力,还要重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育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9]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新课标与义教课标中相关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明确教学材料所承载表达某一主题的中华文化知识,以及不同主题内容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奠定内容基础。

2.教学目标:提炼单元文化元素,夯实文化传承基点

指向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素养型目标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导向,以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技能和学习策略为基础,结合文化内容特征,体认、迁移、并建构文化育人目标。[10]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要以主题为引领,在内容上,要体现出不同主题单元中的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的文化精髓;在层次上,既要体现同一主题下不同学段“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性目标,又要体现具体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彼此呼应;在目标陈述上,要采用精准的行为动词及行为条件、行为标准来表述学生在具体文化知识的传承与理解上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行为表现。

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I Think That Moon 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该课时语篇主题Full Moon,Full Feelings,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子主题内容(三级)。基于语篇内容分析,可将语篇主题意义概括为:丰富对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认知,在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将吃月饼、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形成感受、理解、践行传统美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在促进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同时,该课时教学目标是在本课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利用图片等,了解月饼的形状及其承载着对家人的爱和思念,并能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通过阅读活动,获取、梳理关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具体信息,概括、归纳语篇结构,并能向他人介绍故事梗概;通过视频文本拓展阅读,思考并领悟“月满、情满”的寓意,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关于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泼水节等节日的知识,采用制作卡片等方式,介绍某一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文化内涵,表达对家人、朋友、家乡、祖国的祝福和热爱。

3.教学活动:紧扣文化情境体验,激发文化传承情感能量

文化是社会成员有意识或下意识学习和传承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群体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文化传承与理解”意味着通过追溯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挖掘更为丰富的文化细节,同时,应打破时间、地域界限,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框架,更多地以文化的动态发展观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的文化实践赋予其时代新意。[10]19

义教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要在单元整体视域下,在特定主题情境中,以“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1]3。英语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文化育人体验的完整过程,学生除了在日常学校课堂中学习体验,还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实践体验,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体认静态的文化元素。教师要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英语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项目任务。[1]41

例如,在学习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模块一Travel in time and space的同时,我们开展“流动的文化——大运河宝贵遗产的传承与理解”英语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Travelling”主题为主线,以模块一中的语言知识、语篇材料为依托,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地方读本《扬州历史》第七章中的大运河史事等知识为铺垫,以设计“为国外游客推介大运河文化之旅”为情境任务驱动,以“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为方法指导,引导八年级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大运河文化之旅”项目化学习方案。在注重英语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大运河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理解、体验、传承的过程中,形成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结构化认知,践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播和弘扬的使命担当。该项目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能量,体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价值导向。

4.教学评价:确立文化主体身份,筑牢文化传承立场

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评价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多种,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1]53-54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和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切实规避考试文化的功利性导致考试评价的工具性现象,突出以考试评价引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如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写作等实践活动是塑造青少年身份认同的重要环节,应该建立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内在统一、同步发展的交互闭环之中,[10]24围绕“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中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节假日与庆祝活动”等子主题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具体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将真实的文化体验视为英语写作实践的重要资源,在口语或书面表达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以参与者、传播者、创造者的主体身份,筑牢文化立场,形塑价值观念,不断发掘、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