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乡村问题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向
——基于CiteSpace 的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分析

2023-10-12 02:19王建晨孙振南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村

王建晨,孙振南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互联网+”深度融入农业农村领域,推动新时代农村的数字化转型。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为数字乡村建设制定基本原则和实施框架,明确建设数字乡村的重大意义。2019 年5 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又明确阐释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确定了数字乡村战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乡村建设对于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历史性、全局性意义。因此,需要对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热点进行深入探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变化趋势,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为样本,按主题词为“数字乡村”进行检索,时间范围为2003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4 月20 日,来源期刊类别为“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共检索相关核心期刊文献551 篇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直观地掌握我国数字乡村问题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二)研究方法

引文空间(Citation Space,以下简称CiteSpace)是以Java 语言为基础设计研发的,能够动态、多元计量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其关键词分析和文献被引分析等核心功能,能够直观地为我们呈现某一时段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动向和发展脉络。为直观呈现数字乡村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借助CiteSpace6.1.R1(64bit)软件,总结我国数字乡村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为该领域持续研究做铺垫[1]。

二、数字乡村问题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手动优化,结果如图1 所示。节点数N=258,关联性线段E=613,意味着551 篇文献中共有258 个不同的关键词出现,构成关联性连线613 条。而密度D=0.018 5 <0.1,说明数据要素领域的研究集中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紧密的知识簇团”[2]。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1中菱形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菱形面积越大则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越高。从图1 可以看出,以“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研究数量最多,出现频次超过20 次(含20 次)的关键词(即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前8 位)全部同“数字乡村”直接相关,见表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相关问题研究同其他学科并无明显的交叉融合,需要进一步提升数字乡村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表1 高频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表

除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外,中心性指标也是关键词共现分析的重要指标,其代表的是多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中心性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性越强,其中介作用越强。根据表2 可知,中心性指标数值在0.5 以上的仅有“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两项,其他关键词的中心性指标数值都小于0.1,甚至为0。这表明,数字乡村领域的研究主题种类繁多,但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不足,相关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亟待加强。

表2 中心性指标≥0.04 的关键词表① 由于关键词数量较多,中心性数值为0 的有223 项,对本研究帮助较小。因此,为使研究报告更为简洁直观,本研究仅选取中心性≥0.04 的8 个关键词制作本表格。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把握数字乡村相关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对聚类进行了手动调节和优化,并借助对数似然比(英文全称Log likelihood Ratio,即LLR)算法为聚类命名,选取其中关键词数量最多的9 个类别(即#0—#8)制作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其中,模块性Q=0.492 2 >0.3,说明数字乡村问题研究的聚类结构显著、聚类轮廓良好;而加权平均聚类轮廓值S=0.870 3 >0.7,表明此聚类结构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对聚类结果的进一步归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当前数字乡村问题研究的4 个重点方向,即数字乡村基本内涵、数字乡村发展的价值意义、数字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探析,见表3。

表3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

1.数字乡村基本内涵的研究

其一,基于国家文件精神,阐释数字乡村基本内涵。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的核心要义与战略定位,国内学者依据此文件精神纷纷对数字乡村的内涵进行阐述。曾亿武等[3]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能和素养,以增强乡村内生发展活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沈费伟等[4]认为,数字乡村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整体协同、开放共享的治理思路,将治理理念、治理机制与数字基础融为一体,对乡村事务进行系统决策和治理。谢文帅等[5]95-97认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数字信息技术变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物联网平台,以平台化经济组织的形式推动乡村生产关系变革;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代替传统乡村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调整。

其二,基于理论研究,对数字乡村特征予以阐释。王廷勇等[6]45-46指出,数字乡村建设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数字乡村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运用先进数字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数字乡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三是数字乡村使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对农业农村形成全方位的渗透,是推进农业农村多元智慧融合的发展状态。沈费伟[7]认为,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由数字治理模式、数字服务模式和数字产业模式三方面组成,其呈现出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依靠平台整合发展和探索数据赋能驱动的实践特征,是国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创新路径。秦秋霞等[8]24-25指出,数字乡村建设的特征有五方面: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硬件基础、以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重要载体、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

其三,基于自身研究视角,阐述数字乡村的具体内涵。沈费伟等[9]认为,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技术应用于乡村地区,创造了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其融合制度发展、组织价值、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力量,以数字基础创新为发展动力,实现乡村发展的数据化、透明化、智能化。陈桂生等[10]基于SFIC 模型,从协同性角度研究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协同建设制度是通过数字化治理模式,使政府、市场、村民等直接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以多主体协同和数字技术赋能为基础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李蓉[11]认为,在脱贫攻坚胜利后要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和农村赋能,充分利用土地、农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2.数字乡村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

其一,关于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刘天元等[12]117认为,智能化农业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大数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因此,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刘灵辉等[13]从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经济数字化维度阐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说明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有重要意义。赵星宇等[14]认为,数字乡村对乡村振兴的意义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数字乡村使信息技术与农业资源之间建立协同机制,减少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二是数字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村治理效率,方便人民出行和生活,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三是数字乡村建设要求在农村地区重视基础教育工作,系统科学地培训农民数字化技能,提高数字技术普及率。

其二,关于数字乡村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董志勇等[15]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进行阐释:在供给侧方面,数字乡村结合数字技术,构建一体化数据信息网络,准确收取和处理信息,对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需求侧方面,数字乡村利用大数据,准确定位消费者偏好,建立供需机制,也通过数字媒介,大力营销乡村文化产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杨江华等[16]指出,数字乡村打破产业间的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将数字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易君等[17]指出,要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数字技术深入融合到乡村的治理建设中,形成各具特色、互联互通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其三,关于数字乡村助力数字中国发展的研究。谢文帅等[5]98指出,数字中国战略包含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两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由于城乡差距导致乡村数字化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要将数字乡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促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农村的延伸和拓展,推动乡村社会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又可以补齐国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乡村区域的短板,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破解城乡信息化二元对立的局面,为实现智慧社区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持续动力。秦秋霞等[8]26认为,需要通过数字乡村战略建立城乡经济循环的良性互补,强化农村基层工作,提高农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为数字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应对全球复杂局势。

3.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

其一,关于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研究。冯朝睿等[18]97强调,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固有弊病导致城乡之间数字环境和信息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接受信息渠道和能力都十分有限,使得“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吕普生[19]认为,城乡“数字鸿沟”本质上是乡村和城镇的居民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机会上的不平衡现象,阻碍农民向城乡的流动,限制农民获得信息资源的条件。王雯雅等[20]学者认为,中国地理区域因素所导致的“数字鸿沟”现象十分显著,加剧了中国社会空间的分离与碎片化,衍生出农村文化消费代际落差化、农村电商发展区域差异化等各类矛盾。

其二,关于数字乡村及农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研究。王廷勇等[6]53明确指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农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包含三方面:一是涉农生产要素供给受到较大限制;二是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困难;三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赵早[21]从法律法规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乡村数字化转型期间,数字共享与安全冲突会直接导致乡村治理复杂性程度加深,而目前数字乡村的法律法规建设仍在探索和完善阶段,这就会使得在乡村数字化转型期间出现一系列难以界定的模糊问题,阻碍数字乡村的发展进程。

其三,关于群众数字素养问题的研究。刘天元等[12]122指出,数字技术有一定的门槛限制,社会公众对数字技术缺乏了解,尤其是农村老人和外出务工人员被天然地排斥在外,导致数字乡村建设无法深入融合到乡村建设之中。杨嵘均等[22]35将老人、妇女或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群众划分为数字弱势群体,并认为农村社会数字贫困现象普遍存在。丁波[23]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乡村数字化,认为乡村数字化确实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但是也伴随着“数字生产”的形式主义、基层工作人员“隐形工作”的增加以及乡村治理过程缺少人文关怀等各类问题。

4.数字乡村发展的路径探析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数字乡村的路径探析主要集中在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与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三方面。

其一,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缓解“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冯朝睿等[18]100强调,要以技术为依托,凭借“宽带中国”战略推广乡村5G 建设,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联网+N”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完善乡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张鸿等[24]认为,如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集中于乡村的互联网宽带建设和乡村物流建设两方面。农村互联网建设应重点推动宽带接入端口、网络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方面,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打造乡村物联网,将村、镇、县有机连成一个整体,使农产品得以快速流通。

其二,完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促进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王胜等[25]认为,应该建立规范的运行体系,要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建立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保障数字乡村建设的规范化运行。杨嵘均等[22]37要求,建立专家对口支援乡村机制,持续为乡村的数字化发展增添专业技术支持。

其三,培养农民数字素养,提高农民数字技能的研究。苏岚岚等[26]十分重视提高农民数字素养,认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也需要从需求侧发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数字素养水平,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武小龙[27]认为,数字乡村的内核是使农民主体增能,实现农民数字技能与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双向互动,建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机制。

三、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我国2003—2023 年数字乡村研究领域内的551 篇核心期刊文献资料为样本,借助CiteSpace 的关键词分析功能,绘制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国内关于数字乡村的科学研究自2019 年开始迅速发展,研究热点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数字乡村的研究主体以高校研究人员为主,组成结构单一,研究力量分散,还未形成高质量的学术集群。在具体研究内容方面,学者们既从理论方面研究和论证了数字乡村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又从实践方面调查探索数字乡村在实际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根据研究成果适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成果涉及全面,质量上乘。

(二)研究展望

第一,研究主题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数字乡村知识域中核心要素以“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治理”为主,根据前沿热点来看,“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数字技术”“数字鸿沟”成为研究热点,在近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研究主题观察,研究方向仍围绕数字乡村进行,只是具体研究主题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第二,研究趋势将逐渐深入。通过关键词聚类结果分析可得,学术界对数字乡村的概念界定以及表现特征两方面已达成基本共识,接下来将会针对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提出相应解决路径,深入探索数字乡村的前进方向。

(三)对策建议

为科学处理和解决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学者们的研究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发展需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国家发展大局。

首先,应建立更广泛的数字乡村研究网络,以加强作者和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相关研究机构牵头组织数字乡村研究领域的专题会议和学术论坛,以加深数字乡村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要组建跨行业、跨机构、跨学科的数字乡村研究队伍,组成一批数字乡村领域的先行者和带头人,推动数字乡村方面的学术探讨和人才培养。

其次,应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数字鸿沟”、农业农村转型困难和农村群众数字素养问题等多方面实践困境,这就要求学者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和系统思维,得出详细的研究结论,为数字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最后,应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数字化技能。数字乡村建设表现出显著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特征,学者们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强化捕捉数字乡村前沿热点和学术动向的能力,更新和拓展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数字乡村问题开展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新的实践场域进行创新性探索,获得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