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023-10-12 02:21吴晓云李志强迟全元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园艺病虫害防控

金 娜,吴晓云,李志强,迟全元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2013 年9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中国正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为园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秉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法治植保”新理念,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面向园艺植物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植物保护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182。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通过给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培养其在相关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树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为适应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及相关工作岗位需要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以期更好地完成培养计划,适应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能力,本文对“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2]182。

二、重构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是园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依据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能要求及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标准》,选取国家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参考地方标准和校企合作开发的活页式《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手册》,结合岗位需求和比赛要求,将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

以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为主线,重构4 个教学项目,分别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病虫害、果树病虫害和花卉病虫害,以点带面,使学生握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方法(图1)。

图1 课程内容结构

项目的实施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利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会诊断识别病虫害,会调查病虫害严重程度,会实施防治措施,会调查防治效果,真正做到精确诊断、严格调查、科学防治。

三、精准分析学情

为了最大限度体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运用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准分析学情,兼顾好教学设计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教学对象为园艺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园艺技术专业2011 班学生通过先修课程“病害诊断”和“昆虫识别”等,学会了常见病害的诊断、常见农业害虫的识别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病害诊断方法、显微镜及体视镜使用等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自学和动手能力较强,但对病虫害调查和防治方法和技术了解较少,参与劳动生产的意识还需强化(图2)。

四、重塑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全程渗透“学农爱农”“绿色环保”“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教育,在劳动中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养与情怀。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蔬菜、果树和花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的最新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熟练掌握有害生物调查和统计、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技术。学会针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应用综合防治技术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病虫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学生的素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如图3 所示[4]。

图3 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立德树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植物病虫害防控为主线,构建了“爱国敬业+绿色+生态+环保+经济+安全+创新+哲学”为导向的思政目标,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绿色防控,建设秀美中国。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己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科学前沿、名人事迹、职业规范融入专业课程,着力将课程思政做深做实,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五、开发“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三维一体”教学模式。课前自学、课中研学、课后延学的三维教学流程,强调自研自探学习,通过小组协作、原理探索、生产实践,实现知识内化、能力建构和素养养成,实施“任务—新知—技能—素质—成效—提升”六环相扣的探究式学习和生产性实践教学。创设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虚实结合练技能,定岗定责强管理,自评互评看成效。教师依托泛雅平台、学习通平台和中国大学慕课完成课前任务发布、考核、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沟通交流,做到学习活动及时掌握,学习过程可追可溯。虚拟仿真系统用于病害病原侵染过程演示,完成虚拟演练,科技园实训基地用于实践操作。

(一)整体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结合真实任务,将任务设置为从病虫害的识别和诊断、病虫害调查、防治方案制定、防治方案的实施到防效评价完整的工作流程。每个任务分为7 个环节进行教学。课前,预习新知,教师推送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料,发布任务清单,学生完成测试;课中,教师通过真实任务导入课程,通过播放企业视频聚焦任务,组织学生小组探讨要点,分解任务,教师结合典型生产案例、实操演示等方法,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生产情景,学生到科技园应用新知,实操训练,教师在此过程中示范纠错,结合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提炼口诀。根据任务特点进行视频学习、闯关测试等拓展延伸(图4)。

图4 教学实施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自学

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以任务卡为指导、线上信息化资源作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行为;完成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等小组任务和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课上探究做准备。通过自学《寂静的春天》,讨论化学农药的危害,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

2.课中研学

(1)任务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病虫害防治优秀案例,展示防治效果,让学生思考或抢答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防治的方法、主要的技术要点、实施的步骤等问题,了解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流程,邀请企业导师发布真实项目任务,聚焦主题,明确目标内容。如在讲解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任务时,邀请企业导师发布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坛月季蚜虫的防治真实任务,通过真实任务的驱动,实现了与岗位的对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小组探究,知识回顾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制定的防治方案,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师生共同回顾探究知识要点、技术难点。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思考总结。小组任务、自评互评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虚拟仿真,突破重点

教师利用仿真技术、实操演示,播放自制微课、三维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病虫害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及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如利用仿真技术讲解病虫害的侵染过程、天敌捕食寄生害虫的过程;实操演示显微镜观察菌物孢子形态、线虫形态,进行病害诊断;自制昆虫及病害标本制作方法、农药施用规范操作等微课;三维动画演示诱芯诱捕原理等。

(4)应用新知,实操演练

学生分组实操演练。学生在绿色科技园实训基地,应用新知识分组开展病虫害的调查,实施摘除病叶、释放天敌、施用农药、悬挂诱芯及黄板等防治措施,调查防治效果,以上实操手段化解了教学难点。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调查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补充演示讲解要点,学生根据要点完善操作,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工匠精神。

(5)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导师点评。企业导师讲解绿色有机农业背景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新规范。师生共同归纳防治技术要点口诀。

3.课后延学

学生根据评价建议完善方案,完成闯关测试、巩固所学要点。教师推送新技术、新工艺视频、提出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建植物医院情景,面对校内师生征集病虫害诊断需求,实施病害诊断并提出防治方法。发布调查问卷,收集课堂教学反馈意见,总结薄弱点,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如通过课后自学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和身边的生物防治专家张翌楠教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六、课程改革成效

运用学习通实现教学全过程评价,获取科学的评价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真岗实践生产任务,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在完成分组任务时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结合模拟的职业情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些专业知识,以及在职业岗位上所匹配的特定专业技能。学生在内化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了实践技能,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课前线上发布真实生产任务,以课前自学任务卡为指导、线上信息化资源作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其自主学习行为。课中以真实生产案例为主线,重在合作探究,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由片面变全面。课后有效实现知识迁移、技术拓展。运用学习通平台实现全过程评价,获取科学的评价数据。园艺技术专业2011 班多元评价结果显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目标达成度均在88%以上,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图5)。

图5 考核评价结果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掌握教学重难点

采用探练结合的真实生产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对关键操作技能和管理技术流程更加清晰。实践主体由个体变为团体,组内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结合组内、组间互评,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学习通平台实时记录学生课中、课后实践训练结果。虚拟仿真有效解决病原菌侵染难点,教学多样化、信息化资源与平台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技术要点,实现抽象原理形象化,复杂法则可视化,重难点得以突破,园艺技术专业2011 班学习通评价结果显示,学生重难点课前预习和课后闯关测试平均成绩均在 88 分以上(图6)。

图6 成果评价结果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生产劳动全程贯穿“学农、爱农、为农”的职业情怀。如在病虫害防控中追求绿色植物保护,在病虫害调查中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践操作中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园艺技术专业2011 班学习通评价结果显示,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得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专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学习知识与内化能力的双重效果[5-6](图7)。

图7 综合素质评价

(四)真实项目任务驱动,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以真实项目任务驱动,实现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零对接。如学生制定的番茄病虫害防治方案得到了北京市大石窝镇聚源兴邦种植农业合作社番茄园区的高度认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提高了园区番茄质量,实现了番茄的绿色生产,助力乡村振兴[7]。

七、反思与改进措施

(一)特色创新

1.思政育人,理想信念价值引领

真实任务导入,真实场景实践强化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培养学生用心劳动、用心思考的职业素养与情怀,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职业情怀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校企合作,绿色科技园真实演练

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师和校内教师同上一堂课,绿色科技园真实演练,实现企业生产和教学过程、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3.信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三维动画、虚拟仿真、病虫害识别APP、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病、虫害侵染过程、病虫害调查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实施,易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改进措施

微课、微视频、二维动画、虚拟仿真等在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增加。下一步根据课堂实践反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习效果。

本文以行动导向设计“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零对接,运用真实任务导入课程、小组讨论、实操演练、三维动画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优化了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园艺病虫害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园艺系
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