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布置

2023-10-12 17:23廖财明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后作业小学道德与法治双减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育人,而育人的最高水平在于育德。育德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授课手段上要做到创新,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作业设计上,自然也要一以贯之。在“双减”政策提出后,教师要想有效完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作业的布置上就要做到有温度、有维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双减”;课后作业;布置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5-0053-03

课后作业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涯,是学生锻炼学习能力、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途径。而很多学生不愿意做作业,认为教師布置的作业枯燥又单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进行优化,现有的作业布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被提出,其中有关作业布置的方向值得教师研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为学生布置符合他们学习需要的作业[1]。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所学内容,分析如何通过作业中布置的题目巩固知识点,更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达到育人目标。

一、作业布置生活化,让课后作业布置有温度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作业的布置目的,从“双减”政策中提出的三到六年级布置不超过60分钟的书面作业出发,给学生布置恰当的作业。少而精的作业自然对教师布置作业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生活化作业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创新的作业形式中主动求知、学会生活[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布置生活化作业时不必拘泥于某一具体课程,可以涵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作业完成时间,促使学生在持续锻炼过程中不断成长。

例如,在教学“我很诚实”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了诚实。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的交往中诚实是立身之本,教师在课后布置了这样的生活化作业:郑明和妈妈一起去动物园,在买门票时售票员对妈妈说道:“1.3米以下的儿童免票,你家孩子的身高多少?”妈妈还未曾说话,身高已经达到1.3米的郑明便争抢着回答:“我还不到1.3米。”售票员选择相信郑明,没有要求郑明测量身高就允许他们入园了。请你分析郑明的作答是对是错,如果你是郑明,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郑明的妈妈,你会对郑明说些什么?作业中的问题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分析郑明的说谎行为,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还可以分析他为什么会说谎,以及说谎后应该采取的做法。又如,在教完“我们的公共生活”后,教师布置了生活化单元作业,作业内容为:面对正在损害公共设施的赵简,你想说些什么?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请根据现实生活举例。作业与生活建立联系,让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落脚点,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作业布置多元化,让课后作业布置有维度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凸显作业的多元化,目的并不是设计出让学生眼花缭乱的作业,而是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等,利用多元化手段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进而顺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多元化的作业拓宽了教师布置作业的视野,使教师不用再局限于课本中仅有的知识点,不用再局限于课后作业的单一形式。学生在看到多元化的作业时也更有积极性。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突出了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完“9生活离不开规则”后,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基本认识,而且懂得分辨具体行为是否在规则之内。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对社会生活中规则的收集和整理,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见解,让学生从这些社会生活的规则分析中明确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具体作业如下:收集并整理你认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则,从中选取三个规则,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给三个规则找到三个具体案例。将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为对学习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尝试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不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所以选择的社会规则也有很大不同,至于具体案例,更是各有见解。这种方式让完成作业变成了学生的主动选择。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可以挑选、整理经典案例,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使学生的作业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

三、作业布置层次化,让课后作业布置有梯度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存在理解能力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课程的推进情况,了解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同样也应如此。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或许在学习这节课时,一些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做到举一反三;而在学习另一节课时,他们表现平平,导致学生在做作业时会感到题目时难时简单。对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存在不同的学习层次,在理解问题时存在不同的角度。因此,布置层次化作业势在必行。教师在作业布置中,要结合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布置的作业要有由易至难的梯度,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3]。

以“8网络新世界”为例,“新世界 有规则”的板块指导学生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防备心,提高学生上网的安全指数。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存在的错误认知也让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很难找到正确的分析角度。为此,教师就可针对学生之间的不同布置有梯度的层次化作业。第一层次为选择和判断题,如在讲解网络的危害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几个选项,让学生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勾选其中的网络危害,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等问题。第二层次为漫画分析题,如题为

《信与不信》的漫画,让学生看到了网络信息的虚假性,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无法让人通过简单的信息相信屏幕后的陌生人,旨在加强学生的防备心。第三层次为学生平时的上网习惯统计,让学生在写下自己的上网习惯后,分析自己习惯的安全指数。这几个不同层次的作业存在不同的难度,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同时,学生对有层次划分的作业有明显的完成兴趣,希望自己能够完成全部的作业,进而不断挑战,不断提升。

四、作业布置合作化,让课后作业布置有深度

独立性是学生完成作业所必备的品质,但是学习和生活中不能缺乏合作精神。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师布置合作作业,能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这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求教师设法通过合作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布置合作化作业,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人与书本、作业之间的单项互动,让学生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4]。不止如此,合作化作业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题。

例如,在教学完“变废为宝有妙招”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为“变废为宝创意展”准备材料,让学生对一些生活废品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如何把垃圾变成创意展中的作品。对于这项作业,学生独立解决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课后讨论交流中,都有说不完的创意,在与同学的沟通中,又会产生很多新想法,这为动手实践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也使学生回顾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在互助式学习中增强环保意识,明确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意义。又如,在教学完“四通八达的交通”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为合作化作业:“孔亚计划假期到北京旅游,他可以选择的交通方式有哪些?要求体现绿色出行。张旭想从云南前往西藏,在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中,哪种既省钱又省时间?”另外,还有两项为没有具体要求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确定题目情境,提出交通问题并共同解决。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和地图等,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交通方式。不同想法的碰撞让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五、作业布置实践化,让课后作业布置有力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与生活实践脱节,作业布置也要积极落实实践。对于学生在实践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要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实践化作业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布置实践化作业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出发,突出小点、细点,并落到实处。例如,课本中的知识点对社会规则的讲解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但在设计实践化作业时,教师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细化,让学生通过完成生活中的小事,产生积极感悟,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避免作业“假大空”。只有立足实践,立足家庭、社会、学校生活中的细节,学生才能在“小”作业中感悟“大”道理[5]。

例如,在教学完“生活离不开他们”后,教师组织学生探访身边的劳动者,从学生的社会关系出发,让学生调查身边亲人的职业,并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具体作业为:想想你身边的人都从事哪些工作?他们的职业对社会的帮助是什么?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职业,并写下你的认识。有学生探访了交警表叔的工作,他没有打扰叔叔的工作,而是以模仿的方式站在路的另一边,可是站了十几分钟就感觉浑身僵直,而交警一天需要站十几个小时,这让该学生在作业中写出了对表叔的尊敬和对交警的感谢,也写出了对交警这个职业的向往。这样的实践化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经过自己对劳动者的调查,对工作产生了深刻认识。这比简单的书面作业更能涤荡学生的心灵,能以感悟和体验带动学生学习。

六、作业布置个性化,让课后作業布置有广度

个性化作业可以避免作业的重复,减少了作业的机械性抄写。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布置作业,在作业中体现对学生不同个性的尊重,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体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在布置个性化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智能调整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需要复习出错的作业,让学生的作业更有针对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更高。教师可以从题库中选择题目,把作业与信息技术进行适当整合,使作业布置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在教学完“我们当地的风俗”后,教师通过网络题库搜索了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即分析家乡的风俗,根据不同的民间艺术活动分析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交流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通过搜索引擎了解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题目都不难,但是没有判断和选择等客观题,学生对题目的主观回答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给学生推出相对应的客观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如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在这次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了解学生在学习时采取的不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偏差给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帮助学生完成了个性化课后学习任务。

七、结束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布置要进行优化,这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教师要找准优化作业的角度和方向,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立足点,借助生活化、多元化、层次化、合作化、实践化、个性化作业,丰富作业的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教育目的相同,针对的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学生法治水平的提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更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通作业布置的内容,使课后作业与课堂学习、生活实践建立有效衔接,强化作业的功能属性。

参考文献

吴琴萍.“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后拓展作业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德育,2022(3):4.

蒲霞.“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J].进展(科学视界),2022(8):3.

傅健.“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提升途径探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24):2.

陈永慧.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初探[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23):2.

董诞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策略探究:兼谈“双减”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J].中小学德育,2022(3):4.

作者简介:廖财明(1980.5-),男,福建宁化人,任教于宁化县曹坊中心学校,校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多次获县优秀教师、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猜你喜欢
课后作业小学道德与法治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精心营造学习氛围 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