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之师道长存

2023-10-12 12:55孙加俊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师道长存宗师

孙加俊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圣人一席话,百余年间,弟子门徒以及后继者,真无一人入秦而仕。“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师道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春秋战国的动乱年代。直到战国中期,卫人商鞅违背儒家师道意旨,以子夏徒孙的身份,用“五霸之道”入仕夷秦。这个不听话的学生,确实实现了自我抱负,可未得善终,或许也是命中注定的结局。

而今,白马少年不再仗剑天涯,漫游山河,却也爱聆听来自遥远年代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的大道法则应能洗濯那份浮躁不安、摇摆不定的少年心。他们喜好新奇的事物,又不持之以恒;期盼朋友同伴的赞誉,却患得患失;脆弱的心智未经锤炼,自负又怯懦;视父母为避风港,可又无法与之深谈;信奉老师的道,却总也镇压不住内心的妖。

我以为要从幼童起,承尊师奉道之古风,内教化于心,明理达仁,谦和自然,正直上进;外重塑其形,疏筋通骨,言行举止先正身于家庭,再矫枉于学校,其间穿插社会实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志学之年方可意气风发,尽显少年英姿本色。

师的传承,道的所向。感谢先哲孔子,在那样混乱的年代,为有志之士浇灌信仰,在康庄大道上结伴前行,虽有险阻,亦行且弥坚。

儒家的“道”是辅佐圣君,一王天下,布施仁爱的大道。至圣之道,一以贯之。因出身不好,幼年常遭乡邻鄙夷,圣人有颗坚韧的心。少年才开始立志成学,青年小有所成,欲以一身博学求得施政道场。屡遭挫折,终潜心教学,开私学之风,承“仁、礼”之道,传道于生。

我认为师道的布施,是圣人最大的成功。开智不久,一心求教,寻到一丝光亮的弟子们,成为孔子忠实的追逐者,孔子思想的承继者。师道的萌发,促成了以后百家争鸣的华夏文化的繁荣。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另一原因,是他对世事纷扰下的生活诸事中的人间哲理,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即哲理的至高境界。古往今来,只此一人。

孔子、孟子的伟大源于思想里的“仁爱”本心,可我总觉两位至圣先师“求仕之心”略微明显;再转而一想,也许正是这份“为仕”的执着追逐,“师道”的传承才得以经久不衰。

与孟子同时代的宋国小吏庄周,先师承大儒裘氏学习儒家典籍七年,后改师问道于老聃之徒南郭子綦。于战国乱世求老子自然之道,三十多岁悟道有成。不受楚威王楚相之位,后钻研道学,著书立说,成文十万余言。与孟子虽道学不同,可通往心中大道的虔誠是一样的。

历经战国至暗的年岁,睿智聪慧的庄子在《庄子·天下》一文中提出“内圣外王”的观点。梁启超先生解释为“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就是在内,注重了个人修养;在外,成就一番事业,内外兼修,相得益彰。道家的学说,竟被儒家后学奉为内核思想,多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儒、道两家思想的完美融合,是华夏先哲智慧的结晶。这也是“师道”发展至今得以长存的关键所在。

老年的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又指出大道即为宗师。以自然为师,顺道循德,方为真人。庄子既遵循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又在文章里巧妙地运用孔子与弟子们“仁义”的论说,儒家信徒也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再次达到道家与儒家思想的高度契合。

老子水中悟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庄子更注重人与自然法则的融合。放到现在,人要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玩耍的年龄要释放纯真的天性,求学的岁月要用心钻研学识,生存的日子里要为生活打拼,遵循这样的自然之道,再内修己身、外经事功,才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师道”在庄子这里是发于自我内心的学习。我觉得这更适合现在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初高中生。教导学生明白,从师学习,老师的学识、境界也是有所局限的,要凭借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具有超越他人、老师,最后超越自我的信心,从自省、自律走到自我的强大。为师的要义,师道的长存,亦全系于此。

猜你喜欢
师道长存宗师
30万元的MPV搅局者来了!传祺M8宗师系列为什么定价贵?
广汽传祺新一代M8豪华MPV宗师系列
棍法宗师
26.98万元起售,传祺M8宗师系列正式上市
斯人已逝 经典长存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浅议“师道”
广平县第二中学:育才功万代 润物春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