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薛宝钗的人物塑造与《红楼梦》的悲剧叙事

2023-10-12 10:43郭圣龙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郭圣龙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作者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创作方式,把一众人物如画卷一般铺展在眼前,围绕贾府的兴衰、“宝黛爱情”“金玉良缘”,将古典小说写成了一部艺术史册,百科全书。围绕《红楼梦》研究所形成的“红学”,百年不息,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本文主要运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通过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叙述研究,探究二人的悲剧性建构和美学意蕴。

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女性角色,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各自的女主人公。《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人围绕贾宝玉这一中心人物而言,既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传统研究者更多看到的二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和对立关系,针对二人命运的悲剧性叙述这一统一的视角重视不足。二人的家庭背景、人物性格、爱情境遇在小说的叙述中差异是显著的,但实际上内在的困境又十分近似,作者用草蛇灰线的方式编排了悲剧的明线和暗线。

一、家庭残缺造就的身心困境

林黛玉祖籍扬州,乃林如海和贾敏之女。林如海家中世代官宦,先祖列侯,父亲为前科探花,又担任扬州巡盐御史,不可不说是钟鸣鼎食之家;贾敏是贾代善与史太君之小女,贾赦、贾政之胞妹,是贾母最疼爱之人。薛宝钗家中乃是皇商,有百万之富,且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其母亲王氏与贾宝玉之母为姊妹,母族乃是四大家族的王家,如此看来,薛、史、贾、王四大家族中,薛宝钗一家便占到了三家的资源。在封建时代,林黛玉的士族出身比起薛宝钗的皇商出身,是更加高贵的,但有了几大家族错综的官商背景,薛宝钗的出身背景显然也并不多被异化对待。

富贵之家虽无柴米油盐和困顿,但鳏寡生死的问题仍不可避免。林黛玉的父亲居官虽大,然而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亲族,但无嫡出。林黛玉曾有一兄弟,三岁而夭,此后再无姊妹兄弟扶持。母亲贾敏早亡,父亲多病,林黛玉的生存境遇着实凄凉而孤单。反观薛宝钗,父亲早亡,长兄无赖,母亲在无限制的溺爱中将兄长变成了贪色浪荡的纨绔子弟,所以,比起林黛玉尽管有所依赖,但实则有时更添无奈。

在宝黛爱情中,林黛玉时时因为自己无父无兄、自身寄人篱下无所凭借而苦恼。“木石前盟”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悲情主义:一方面,两相情愿且前世注定;另一方面又碍于世俗、挑战现实,囿于人生各自生存的伦理性境遇。林黛玉的家庭造就了她的生存悲剧,而她的生存悲剧最终构成了其爱情的悲剧。

在宝薛爱情中,“金玉良缘”的预言隐隐存在,既带给过薛宝钗女儿家的窃喜,也令其最终得而复失,梦碎红楼。薛宝钗进入贾府前有这样的背景:薛父既亡,薛蟠性情大改,为所欲为,毫无顾忌,薛宝钗“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薛宝钗的世俗与圆滑来源于对母亲的体贴及对家庭的关照,自小的生活环境使薛宝钗懂得自我的生存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事关家庭和母亲的问题。即使是薛宝钗与贾宝玉最终经过层层的安排成婚,彼时的薛宝钗是否真的想嫁给贾宝玉呢?贾政外放、贾妃遇冷、贾宝玉病痴……此时的贾家所需要的不僅是一桩婚姻,或多或少也带着“冲喜”的意味。薛蟠的入狱直接导致了薛家母女的生存困境,懂事的薛宝钗以“父母做主”一句话,便将自己的终身赋予了一场前途渺茫的赌局,以此换得母亲和兄长的生存空间。因此,薛宝钗的悲剧性命运是现实主义的悲剧,是理想的一度一度破灭和现实的一次一次冲击。

二、人物性格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由前文叙述可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形成与其家庭背景密不可分。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而言,环境影响让彼此形成了独特的性格。

二人都深谙世事:林黛玉生性孤僻冷傲,敏感多嗔;薛宝钗隐忍圆滑,委婉世故。前者投射在贾宝玉身上,是相似的任性、蛮横;后者投射在贾宝玉身上,则是体贴、包容。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境遇,林黛玉更加强调打破世俗,因此偷偷与贾宝玉读《西厢记》、看《牡丹亭》等;薛宝钗则强调仕途经济,劝贾宝玉早日收心,做些“正经事情”。

林黛玉的不羁世事必然获得贾宝玉的青睐,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情愫的滋生,但势必会引发他人的不满。这一点,但看人们对林黛玉惯有的“刻薄”式的评价即知。薛宝钗的圆融得到了贾家长辈的认可及贾家姊妹的喜爱,唯独得不到的是贾宝玉的共情和理解。于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困境就生成了,爱情与世故难以兼得,林黛玉的患得患失缠绕在宝黛爱情的起伏中愈加强烈,薛宝钗的望而不得在融于现实的拿捏分寸中缠绵悱恻。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塑造是具有互补性质的。她们的互补暗含着礼法与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困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爱情都以核心人物生成结果的导向。不可忽视的是,人作为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最终仍然要融入环境,以大众的、世俗的、礼法的眼光生成命运的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各自的性格生成的近似悲剧,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环境的洞悉。

三、爱情中的各自悲哀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都来源于贾宝玉。笔者认为,二人虽代表了不同的爱情阶段,但生成的悲剧性意味同样强烈。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有厚重的铺垫,有周折的挣扎,有无奈而悲凉的结局。

“木石前盟”是《红楼梦》一开始便着重渲染的故事。神瑛侍者长年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由此绛珠仙草生得人形,动了报恩之心,从此二人便注定了不可分割的缘分,也注定了终生不断的泪水。

二人再生入世,第一次的遇见是这样的场景: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样的相遇、这样的描写近似点明了今世姻缘前世已修的意味。这也为宝黛爱情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带着《会真记》来到了沁芳闸桥边,于大石头上坐着读书,恰遇林黛玉,便同读共议。话说到兴头,贾宝玉失言,而林黛玉的反应更见二人心中的情意: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此话一出,自是轻薄,林黛玉一时羞恼哭泣,要去找贾政告状,而贾宝玉几番言语,二人和好如初。

再到《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二十九回,林黛玉因妒生恨,与贾宝玉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二人一番言语皆是对彼此不了解自己的内心而郁郁生怒。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能成为如此的冤家可见二人早已是情根深种,此心暗许。

感情的激烈和冲突,是情感的负面表现,通过激烈的冲突写出的是二人挣扎的内心和害怕失去的思想。然而,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世人看,且越是美好撕得越碎,便越显得悲凉。在后文中,作者更突出了林黛玉的爱而不得和无能为力,至于月夜而死,抱憾终生的情节,自是不必赘述。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爱情从开始便注定是悲剧,但这样的悲剧更让人唏嘘。基于“拯救母家”的形势,薛宝钗顶替着林黛玉嫁给了贾宝玉。出嫁之时,林黛玉香魂飘散,显得可怜,而如此通透世故的薛宝钗明知自己只是家族的牺牲品、林黛玉的替代品,又何尝不悲哀?

嫁入贾家后,賈宝玉也曾心有所动,生出了居家过日子的、读书考科举的心思,并逐渐与薛宝钗生情。薛宝钗逐渐获得了生活的希望,也得到了世俗生活的短暂美好。贾宝玉去赴宴,几次三番要带着薛宝钗同去,薛宝钗未去,贾宝玉竟不忘托小厮再次回家嘱咐薛宝钗不要站在风口,以避免受了冷风。这样的情景令人感到温馨和美好,但这样的美好,一旦遭受破坏,就显得格外凄冷。

及至贾宝玉科考拜别,薛宝钗虽内心不安,但已怀胎,仍然对贾宝玉抱有幻想。然而,贾宝玉一去不归,似乎给这段感情蒙上了更大的阴影。薛宝钗的人生所面临的艰难和孤独是可以想见的,对照林黛玉式浪漫的死亡,薛宝钗所要承担的痛苦是漫长的,是更加痛彻心扉、难以释怀的。

《红楼梦》围绕贾宝玉设置的两段爱情,可用恋爱和婚姻来概括:林黛玉承载了恋爱的郁郁,薛宝钗则承载了婚姻的悲剧。浪漫主义的爱情最终不能经受世俗的约束,在抱憾的午夜时分悄然死去;而现实主义的婚姻经不起浪漫主义的负载,最终在茫茫的大雪里独剩下严寒和孤苦。

四、悲剧性命运的不同建构与意味

悲剧的力量是让人从生的困境里受到撼动,从死的悲哀里得到精神的解脱。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人生建构,确立了不同的人格,并形成了不同的场域关系。如前文所述,林黛玉代表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而薛宝钗则代表的是现实主义、生存主义。两位女性的身上闪耀着的是充实的人性和丰富的社会意义。作者通过意象化的书写赋予了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追求,并由此派生出了各自对应的世俗关系,各自最终的结局。

有人固执地把林黛玉的悲剧强调为性格悲剧,其实是欠妥的。她的性格形成有着家庭的因素,也有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造就林黛玉直接死亡的是社会性的诡计。因此,林黛玉本身的悲剧色彩是丰富的,层次也是极其丰富的。

薛宝钗的悲剧有人认为是社会悲剧,但通读全书看,又何尝不是家庭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呢?作为大环境的社会能够对人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礼法的束缚下,薛宝钗难以摆脱世俗的安排和困境,但家庭和性格才是个人最直接的因素,林黛玉何尝不是生活于礼法时代?且文中时而穿插的《会真记》《西厢记》等,薛宝钗显然也曾私下暗读,但是家庭的环境和个人性格的羁绊,让其成为大家闺秀的、淑德贤良的代表。

总的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无论是浪漫主义式的幻灭还是现实主义的煎熬,最终都成了《红楼梦》悲剧意味的重要构成。两位女性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隐含着贾家及其四大家族的衰败。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资源,也是丰富的审美宝库。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性和隐喻性,也更加了解中国式悲剧的丰富内涵。

1.本文系洛阳理工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政功能与开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045)的研究成果。

2.本文系2023年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洛文化在蒙学教育中的运用与创新”(项目编号:2023B6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钗在奁中待时飞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