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共生理念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2023-10-13 03:39方必根陈文祥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办公建筑肌理共生

方必根,陈文祥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建成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更迭,城市中的个别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标新立异而设计的十分夸张,大量的背景建筑由于没有存在感而失去了自我价值[1],这使得许多建筑的格局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区域层面上,快速城市化阶段过后,城市问题逐渐出现,城市公共空间、社区环境和场所归属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功能、空间、环境体现出了不可分离性,各个层次形态强调整体观念[3]。办公建筑作为城市中的亮点与名片,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办公建筑中引入健康共生理念,注重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成为城市环境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通过健康共生技术的应用,又可以有效解决建筑生产过程中高能耗的问题,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遵循健康共生理念,使城市、区域、建筑三者之间求得平衡,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立于此基础上提出具备实践可行性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

1 项目概况与总体布局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南京西北门户密集区,长三角区域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滁州分行和安广网络滁州分公司项目建设地点选址在滁州市城南新区龙蟠大道交草塘路东南角,基地北临城市主干道,西临城市支路,基地南侧、东侧均有已建成建筑,整体用地规则。核心区、居住区被周边绿地、水系等自然景观要素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如图1 所示。

图1 基地区位图

总体布局遵循滁州城南新区的城市设计,建筑由主楼和裙楼组成,采用L 型布局,由于主楼裙楼分属不同业主,两者在设计上既相联系又相分隔。主体建筑位于基地南侧,面向城市道路设主入口,退让道路红线35m。距离南侧和东侧的用地红线分别为16.5m 和12.4m,总平面如图2 所示。建筑主楼地上10 层,裙楼6 层,占地面积为1950m2,建筑总面积为16083m2,容积率为2.0,整体鸟瞰如图3所示。

图2 总平面图

图3 鸟瞰图

2 “健康”“共生”相关概念

2.1 “健康”理念

健康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医学领域逐步拓展到社会层面。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即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于平衡的状态。健康建筑同时需要考虑建筑对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我国在《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21)中定义健康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4]。健康建筑源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涉及到健康性能,但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多,通过绿色建筑进行约束和要求是不够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之后,健康建筑的需求逐渐显现,可以说其源于绿色建筑又“超越”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类似于某些健康的生命体,它可以实现自我调整,即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生态适宜的程度,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从被动状态到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2.2 “共生”理念

生物学上最早提出“共生”概念,指的是不同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5]。之后又提出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等概念,共生研究也延续到其他的领域中,有着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借助生物学的共生理念,由城市可持续发展组成的共生系统,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关系三个方面来构筑[6]。

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与共生关系产生的基础,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者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城市的共生单元包括城市建筑、城市环境、自然环境与城市居民。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筑与城市之间不能完全脱离彼此,他们需要共生依存。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两者通过协同发展的系统,共同构成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

3 健康共生理念下办公建筑的设计策略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办公建筑需要向高质量转型和发展。针对办公场所的研究,将绿色健康与和谐共生融入到设计中去,会对员工的幸福感、工作效率、创造力等产生影响。本研究融合“健康”“共生”理念,结合办公建筑的特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设计策略。

3.1 延续共生的肌理缝合

体量与尺度巨大的城市建筑往往难与周边区域的建筑群相协调,尤其在城市核心位置建设时,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由于新旧城区的发展,城市的肌理与风貌就会在交接处发生断裂。这就要求建筑师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梳理出城市的脉络关系。与此同时,需要分析周边区域的场所信息,使得在建筑设计时,可以解决新旧城区之间公共空间的衔接问题。

在该项目的总体规划中,新老城区的肌理有机联系,大量的背景建筑形成了城市的主基调。在现有的基调下,从滁州古城开始,由北向南,形成了一种新老结合的城市格调。新城区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艺术中心及其周边的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将新老城区各个功能区的肌理有机缝合,形成“一核三线、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空间形态。

在城市肌理的缝合中,不仅是单纯风貌的再现,而是要注重有效整合城市的肌理碎片,使其更好地融合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与城市的机能相融合,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共生环境。例如香港,作为高密度的城市,它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肌理缝合,为香港的各类建筑物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方向,使得这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7]。

3.2 关联共生的区域设计

通过关联区域结构功能的多样性,提供共生环境来满足区域规划的需求。结合城市形态学的原理,将城市肌理、路径等特征作为设计的前提。根据不同的区域状况,或延续既有形态结构,或缝合混乱的区域关系,或进一步介入区域,促进区域空间形态的结构性更新。

城南新区在规划上对空间形态进行结构性更新,在竖向的格局上,中心街道北侧建筑整体规模较小,高度控制在24m 以下。在南侧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中,则采用裙楼与塔楼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建筑群的高低错落,标志性的建筑与其具体的形式风格、建筑高度等相融合,使得整个界面被激活,形成了虚实结合、富有节奏的城市天际线。建筑界面连续一体的设计,创造出与既有城市景观相协调、与自然相呼应、与文脉相融合的城市特有天际线界面,如图4 所示。在区域的协同下,建筑个体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不同建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城市和建筑之间呈现出彼此关联、紧密衔接的整体状态。城市空间、城市环境以及景观的渗透性,使得整体的区域交融性加强,呼应区域内部的纪念主轴线,形成公共开放的空间,营造出健康宜人的街区环境。

图4 区域天际线界面

3.3 持续共生的建筑设计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说过:“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环境。”建筑单体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共生单元,其设计是健康城市、活力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该项目沿城市干道的主楼与裙楼底层为两建设单位的对外营业大厅,均有独立的出入口,主要办公人员流线从南面进入底层门厅,由电梯分流到各层。运钞出入口靠近场地次入口,独立成区,保障安全,办公人流便捷,避免内外人流的交叉和混乱,首层平面如图5 所示。对于不同建筑空间的功能实现可以采用复合的方式以实现配置优化。对于处在同区域的办公空间,可以使其配置达到节能和提高舒适度的要求。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内部空间深度融合,通过不同层高的设置,形成不同的特色空间,剖面如图6 所示。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特色空间的构建、被动式节能方式的使用等多方面综合,促进了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这两个建筑之间并没有脱离彼此,它们共生依存,在一个城市共生环境中,形成互利互惠、协同发展的系统。

图5 首层平面图

图6 剖面图

建筑中的场所营造与使用功能是有机一体的,它们之间的融合,让建筑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被大家所使用。作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场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在单体设计中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与建筑的稳定性。共生单元环境设计有利于对建筑个体在共生环境中进行准确的定位,不同建筑的相邻界面通过对边界、轮廓、材料、色彩的使用形成对话,使其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共生。

4 结语

办公建筑是城市中的名片,作为城市共生环境中具有影响力的单元,办公建筑能最大程度的融入城市环境中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一个建筑结合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合到城市、区域的生长中,彼此才能够健康共生,建筑才会发挥更大的活力,成为共生系统中合理的共生单元,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办公环境。基于健康共生的设计理念或许是塑造健康城市,营造场所精神的可行途径。

猜你喜欢
办公建筑肌理共生
长沙地区办公建筑空调冷热源方案比较分析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疫情之下:现代办公建筑与办公空间设计及发展趋势之探讨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感受肌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