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中国社区韧性研究进展

2023-10-16 00:38侯娅茸黄建毅段子轩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减灾韧性社区

侯娅茸,黄建毅,段子轩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0 引言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制约了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韧性是城市可持续性的核心目标和具体体现,是城市健康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环节[1],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韧性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共识[2]。目前,国内关于城市韧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物理韧性和社会韧性两个研究脉络[3],涉及城市规划、气候变化、韧性评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热点主题。然而城市系统涉及面广泛,城市韧性是组成单元韧性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分层次开展城市内部单元韧性研究[2],是当前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拥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4],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社区韧性的提升不仅能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为保障社区安全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社区单元作为城市系统的神经末梢,能否在感知、监测和防控突发风险事件的过程中更加敏感、高效,能否在发生外部冲击时,做到快速分散风险,迅速恢复稳定,成为保障社会健康安全的关键,而这些都与社区韧性密不可分。当前风险社会对城市发展构成诸多挑战,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治理风险灾害的直接主体,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社区韧性、增强社区韧性、建设韧性社区,成为韧性城市研究的热点[5-7]。

国外社区韧性研究起步于防灾减灾研究,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首次提出以社区作为减灾的基本单位,部署一系列防灾减灾策略。2005年,世界减灾大会进一步确定建设韧性社区的意义、现实迫切性和具体方法。《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提出,让社区参与卫生项目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并再次明确面对灾害冲击建设韧性社区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社区韧性研究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心理韧性[8]、社会韧性[9]、防灾减灾[10]和社区韧性提升策略[11-14]等研究主题。

相比较而言,我国韧性社区研究起步较晚,以《成都行动宣言》为标志,“韧性”概念首次被引入中国城市建设,在韧性城市理念的推动下,社区韧性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常态下能够承受外部干扰或风险冲击,并在非常态下具备持续有效地发挥治理功能的潜力[15]。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单位,是推进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各界学者围绕社区韧性的提升策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更好地把握社区韧性研究的方向及最新学术动向,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工具,从可视化角度,对我国社区韧性研究的发展现状、热点和研究趋势展开分析,在挖掘当前国内社区韧性研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明确社区韧性与城市韧性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推动城市韧性建设。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社区韧性或韧性社区。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精准度和时效性,选择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再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删除重复文献、报纸报道、述评、内容与社区韧性研究无关的文献等,最终得到319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1.2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基于CiteSpace进行。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27日,对319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存为“download_xx”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分析。本文使用CiteSpace 6.2R2版本,文献最早出现年份为2015年,因此将时间段设置为2015—2022年,时间分区设置为1a,2022年的数据截至10月27日,然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机构、作者等分析,对中国社区韧性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探索。

2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的现状特征

2.1 社区韧性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以社区韧性为主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15年开始出现社区韧性的相关研究,发文量较少(见图1),国内学者对于社区韧性的关注度还不高,该阶段最早的文献主要研究心理韧性在社区层面的应用,探索老年人抑郁与社会支持关系间的中介效应[16]。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健康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建设更有韧性的城市成为共识。尤其是2020年以来,社会、社区、居民对提高社区韧性的需求增加,研究逐渐将视角转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社区韧性研究[17],包括韧性强化[18]、应急管理与思考等[19-21],社区韧性发文量大幅增长,社区韧性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图1 2015—2022年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发文量

2.2 学科分布广泛,且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

韧性理论指导下的社区韧性研究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早期社区韧性的研究集中在医学[22]、工程学[23]、灾害学[24]等方面,随着城市韧性重要性的提升,社区韧性逐渐转向地理学[25]、城市规划学[26]、社会科学[10]、公共政策研究[27]等学科领域,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有学者基于某一特定视角关注社区建设,如医学视角下社区主体心理健康韧性建设[22]、城市老旧小区的韧性改造举措[23]以及“风险社会”下“与灾共生”理念的具体实践[24];也有学者基于城市韧性的复杂建设现状,从地理学思维出发,关注社区韧性的差异性,进行多层次的韧性评价体系建设[25],选择适合社区韧性建设的韧性指标因子,以此提高社区抵御风险的能力[26],强调面对冲击时社区要多措并举提升整体韧性水平[10]。还有部分学者基于社区韧性治理的内容、方式的演进分析,对社区韧性治理政策措施的整体性逻辑和社区治理的形塑过程进行了探讨[27]。学科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进一步表明,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完善社区自身治理体系,综合考量、多方配合,达成社区韧性建设效益最大化,增强社区韧性,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2.3 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机构及作者合作程度均不高

通过绘制中国社区韧性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社区韧性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见图2)。其中,发文量较高的有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等,尤其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心性最强,与其他发文机构联系较多。但整体而言,社区韧性发文机构的中心性均相对较小(见表1),机构整体分布较为松散,大多数为单独节点,只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点,暂未形成较为集中的研究机构核心,说明关于社区韧性研究的机构联系程度不高。这一点在作者合作网络中也有所体现(见图2),学者分布较为分散,分散节点较多,具有联系的作者较少,发文数量与联系强度之间未形成一定的联系。此外,对社区韧性研究领域作者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可知,整体中心性水平较低,也就是说未出现较为关键的作者节点,研究学者之间还未形成较强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区韧性的研究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表1 2015—2022年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机构

图2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

3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热点演变分析

本文梳理国内关于社区韧性的研究,发现我国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5—2019年为社区韧性研究的萌芽期,整体研究范围较广,主题较为丰富;2020年至今,随着国内学者对社区关注度的提升,社区韧性研究大幅增加,国内社区韧性研究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绘制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关键词时区图图谱(见图5),可以看到韧性社区、社区韧性、韧性、韧性城市、社区、社区治理、韧性治理等主题在国内社区韧性研究中得到较多关注,同时以上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心性(见表2),彼此之间联系较为密切,更能说明社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活单元,社区韧性治理与韧性提升对整个城市韧性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关键词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将国内社区韧性研究热点划分为以下6个方向:

表2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关键词中心性

图4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5 中国社区韧性研究关键词时区图图谱

3.1 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韧性研究

心理健康与否是社区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不同特征人群主体展开,心理韧性的高低影响社区韧性的建设。在国内社区韧性研究中,心理韧性研究主体包括社区儿童青少年[22]、社区老年人[28]、社区护理人员[29]等。早期关注较多的研究主体是社区内脆弱性较高且易受心理因素影响的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研究者在调查其心理韧性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干预,以此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同时,社区护理人员也是社区发展中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他们的心理韧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对于社区卫生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社区中心理健康易受影响的主体并予以合理的实施意见,是当下提升社区居民心理韧性、实现社区长久发展的重要举措。

3.2 社会互助层面的社区韧性构建

社会韧性的建设需要多主体协作,社区是社会韧性建设的重要单元。在社区社会韧性的研究中,学者认为,社区容易遭受外部压力扰动,需要社区与相关各主体单元即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社区共同体共同协作,从而不断吸收、恢复和提升社区社会韧性[9]。在研究过程中,学者既关注到国际社区社会韧性建设中的优点与不足[9],也看到社区社会韧性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数字平台与智慧社区、创新实践、增强社区的生命力[30]等,同时提出要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推进社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基础管理[31]。

3.3 社区韧性的评估与提升策略

建设美丽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城市注入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韧性的评估与提升策略是优化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学者采用城市韧性的研究思路,以韧性理念及韧性社区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社区韧性评估研究,从关注城市灾害对社区的影响[32],以及社区内部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建设[33],到城市老旧社区更新对韧性提升的影响[34],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多层级、多主体、多维联动机制的建立[35]。针对社区环境变化给社区带来的影响和调整,学者尝试从多个层面探讨社区韧性提升策略。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打造具有多维韧性的社区环境是提升社会韧性的主要手段,构建社区韧性有助于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

3.4 防灾减灾与社区韧性建设

社区防灾是城市灾害防治的基础性环节[36],如何在灾害情景下维持社区的基本功能,提升社区灾害韧性,保障城市社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7]。防灾减灾研究中的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少有或者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应对灾害干扰并保持社区功能的能力[38]。提升社区韧性并非避免受灾损失,而是提高社区面对灾害时的适应力,且能够及时从灾害中恢复过来,保持社区的功能正常运转,增强社区韧性在城市防灾减灾、灾害应急以及提升救灾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39]。基于社区层面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对社区灾害韧性建设的重要性,提升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学者已经从防灾工程设施、应急物资调配以及防灾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韧性提升策略,但如何从制度、物质和意识等多方面开展有效协同配合,提高社区在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中的韧性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5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区韧性

农村社区是风险防控措施治理的基层单位,是乡村韧性治理体系的基础部分,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当下农村社区面临的风险具有复合性、不确定性、联动性等特征,表明农村社区在应对风险冲击中具有脆弱性[40]。韧性治理将韧性建构与农村社区长期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为推动乡村韧性建设提供了新思路[41],为应对社区风险提供了系统性、及时性、多元性的思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这是一个涵盖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基础以及民生目标辩证关系的有机体[41]。在此背景下,学者普遍从韧性发展视角出发,对多层面影响因素、多主体参与下的乡村社区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相比较城市社区而言,乡村社区韧性建设在应急处置与资源保障以及信息沟通方面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在风险冲击下更容易造成社区信息、物资和技术的“孤岛”现象。另外,在居民参与方面,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相对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面临居民参与度较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需求得不到重视等诸多问题,通过乡村社区韧性建设,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能动性、集体协作能力和社区凝聚力,从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效[42]。

3.6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社区韧性研究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社区基层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社区韧性的提升是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社区的韧性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从社区层面出发,如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影响[43],如何构建社区韧性治理体系[44],社区各主体、各层面都开始积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社区韧性发展路径,以促进社区应急治理能力的提升[45],从而增强社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水平。

4 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面临自然、社会、经济多重压力的背景下,韧性概念逐渐跨越自然与社会学科的领域界限,演变为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社区是城市细胞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城市空间配置和应急防控的基础单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抗灾防灾能力,因此韧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了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社区韧性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5—2019年整体发文量相对较少,2020年以来发文量大幅增长且不断增加;研究内容涉及医学、工程学、灾害学,也包括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多个学科,且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由于起步较晚,机构及作者合作程度均不高,并以高校为主。目前国内社区韧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韧性研究、社会互助层面的社区韧性构建、社区韧性的评估与提升策略、防灾减灾与社区韧性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区韧性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社区韧性研究等6个方面,研究主题不断丰富。但当前国内的社区韧性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区域、主题提出社区韧性建设内容,还未形成国家层面的社区韧性治理框架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方案;就社区韧性发展来看,研究方向较为分散,且暂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来对社区韧性进行衡量,这需要在后续社区韧性的研究中不断更新,当前国内关于社区韧性的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社区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社区韧性也需要关注到社会、环境、安全、制度和个体等维度的韧性营造。在社区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从社区外部出发,即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从宏观层面为社区韧性建设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也需要社区内部自我更新,在韧性教育、防灾演练等方面更加精细化具体化,培育和发展好社区互助组织,提升社区组织的治理水平;对个体而言,则要提高主人翁意识,加强邻里交往,从而活跃社区资本,促进居民对社区的集体认同感,调动社区各主体开展韧性建设的积极性,提升社区韧性水平的同时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韧性建设。

猜你喜欢
减灾韧性社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