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素华运用调神安肠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2023-10-17 05:06高俊霞时素华刘会敏李志刚林玉婷董逸飞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膀胱经温阳五脏

高俊霞 时素华 刘会敏 李志刚 林玉婷 董逸飞 杨 颖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次数和排便性状改变。根据粪质性状和排便次数将IBS 分为4 种亚型,其中腹泻型IBS(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为最常见,约占IBS患病人群的31.5%[1]。IBS 全球患病率为5.8%~17.5%[2],目前我国患病率为1.4%~11.5%[3]。当前多采用药物对症治疗,辅以心理、饮食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不适,但常反复发作,难以从根本上治疗。IBS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研究显示[4],约37%的患者伴有精神心理障碍。

时素华为硕士生导师,师从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李志刚教授,担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保健康复分会艾灸保健康复学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 余年。时素华在继承李教授“通督启神”法针刺治疗神志病的基础上[5],注意到IBS-D的病机演变最终均会发展为脾肾阳虚,而脑肠功能失调贯穿始终,因此提出了用调神安肠灸治疗IBS-D,以期同时改善胃肠道症状和精神心理症状。

1 时素华对IBS-D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肾阳虚为病机演变的最终结果

IBS-D 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6],历代医家多认为其发病与脾虚、湿盛、肝郁、肾阳虚衰等有关[7-9],临床上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时素华认为泄泻日久必伤及脾肾阳气,IBS-D 的病机虽与脾虚、湿盛、肝郁等有关,但其最终均会演变为脾肾阳虚,如《临证指南医案》云:“久泻无有不伤肾”。时素华认为外邪、饮食、情志、病后体虚或禀赋不足等均会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水成湿、谷为滞,大小肠分清泌浊、传导糟粕功能失常,清浊混杂而下则作泄泻。《景岳全书》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互为根本、相互影响,时素华认为泄泻日久必累及脾肾阳气。脾虚生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阴盛则阳损,进一步损伤脾阳;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充养先天,导致肾阳亏虚,出现脾肾两虚的现象,见大便泄泻不止。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阳无以温煦而愈加衰弱,致使泄泻迁延难愈。正如《医方集解》云:“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

1.2 脑肠功能失调贯穿IBS-D 始终

“脑”与“肠”的关系密切,时素华认为脑肠功能失调贯穿IBS-D 始终。“脑”为元神之府,既指主宰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的功能,也包含了精神、情志等神志活动。“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神藏于脑而发于心,心脑共主神志[10]。五脏藏精气而分主五神,五脏对神志活动亦有调节作用,因此“脑”和五脏也均有关。“肠”指脾、胃、大肠、小肠。“脑”主宰生命活动,包括了对“肠”的调控,即对脾胃腐熟运化、升清降浊,二肠分清泌浊、传导糟粕的调控。因此时素华认为“脑”功能失常,不仅出现精神情志异常,也会影响肠腑生理功能,出现腹痛、泄泻等。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器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现代研究也表明[11],精神心理应激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而导致内脏敏感性增强,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脑为髓海”,受五脏精气化髓充养。而肾中“真阴真阳”化髓、阳明经多气多血,时素华认为肾与阳明经对“脑”尤为重要。《灵枢》指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足阳明胃经,而IBS-D 患者脾胃及大小肠功能失调、肾中真阳亏虚,不能化髓充脑而影响“脑”的功能。因此时素华认为脑肠功能失调贯穿IBS-D 始终,这与现代医学对脑-肠轴失调引起IBS-D 的认识不谋而合[12]。

2 调神安肠灸治疗IBS-D 的治法治则

《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时素华强调治疗IBS-D 当温阳益肾、健脾助运,阳气须温才行,阳气运行正常,则脾胃健运。《景岳全书》亦讲到“脾胃属土,惟火能生”,强调温阳对于健脾助运的重要作用。“脑”调控胃肠功能,而脑肠功能失调伴随IBS-D 始终,因此时素华强调当同时兼顾脑肠功能。调神安肠灸是时素华结合IBS-D 病机特点,创新性提出的以腰背部督脉、膀胱经及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为主要施术部位,行范围广、时间久的隔姜铺灸,以经络“线”和局部“面”代替腧穴“点”,借助经络、腧穴的功效与艾灸、生姜的温通作用,发挥温阳益肾、健脾助运,通督调神、安肠止泻的作用。因该灸法通督可调神,安肠而止泻,因此称为调神安肠灸。

2.1 温阳益肾,健脾助运

时素华认为调神安肠灸结合了艾灸、生姜、经脉和腧穴的作用,可最大限度温阳益肾,健脾助运。《扁鹊心书》称艾灸为扶阳第一大法,《本草纲目》称艾叶为纯阳之物,可以回垂绝元阳。艾叶燃烧时火力温和且深透,具有温阳补虚、温经通络、升阳举陷等作用,为治疗虚寒诸症的首选方法[13]。《本草新编》讲到偶受阴寒,腹痛绕脐不止,可用生姜温通止痛。生姜辛温走窜,渗透性和温通力强,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督脉统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大椎穴为诸阳经之会[14],至阳穴阳气之至极[15],命门穴为生命之门户、一身阳气之根本[16],腰阳关乃阳气通行之关隘[17],均为温阳要穴。且督脉“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其与肾的关系密切。膀胱经为“诸阳之属”,是十二经脉中阳气最充盛的经脉,十二经脉经气均汇聚于膀胱经为背俞穴。因此,时素华认为在督脉和膀胱经行隔姜铺灸可最大限度补益阳气,起到温补脾肾的作用。同时腹部任脉为“阴脉之海”,灸之可“从阴引阳”“阴中求阳”,且任脉气海穴为诸气之海,可温补一身阳气;关元穴为肾间动气之处,元气之所系[18];“脐通百脉”,神阙穴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19],均与脾肾关系密切,灸之可温补脾肾。此外,调神安肠灸同时作用于腹部肾经、胃经、脾经,在艾灸与生姜双重刺激下可达到温阳益肾、调理胃肠、健脾助运的作用。

2.2 通督调神,安肠止泻

“肾生骨髓”,肾精充盈则脑髓有所养,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髓沿督脉上升灌注于脑,督脉的腰俞穴也称为“髓俞”,为督脉气血转输之地[20],督脉和肾为“脑”功能正常提供物质保障。《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入属于脑”,《奇经八脉考》曰:“督脉别络……上贯心”,《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督脉和膀胱经循行直接与心脑联系。此外,五脏分主五神,五脏背俞穴与五志穴分别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因此,时素华认为“脑”与五脏均有关,而与肾及督脉和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调神安肠灸可温补肾精,同时刺激督脉、膀胱经及五脏俞和五志穴,调节心脑功能和五脏经气,达到通督调神、调节“脑”功能的目的。李志刚教授“通督启神”针法即是以督脉腧穴为主穴,配以五脏背俞穴和五志穴[5]。临床亦证实针刺五脏俞和膈俞可调畅情志,有效改善抑郁状态[21]。

IBS-D 的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时素华认为调神安肠灸可直达病所,调理胃肠功能。调神安肠灸涉及神经调控胃肠道的部位(第1 胸椎棘突至第3 腰椎棘突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可有效地调节胃肠功能[22]。任脉中脘穴和关元穴分别是胃经和小肠经募穴,胃经天枢穴为大肠经募穴,均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腧穴[23],可缓解止痛、安肠止泻。研究证实[24-27],艾灸腹部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神阙等穴,均可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症状。同时,背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与脏腑关系密切,如《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俞募穴配伍是治疗IBS-D 常用的腧穴配伍[28],调神安肠灸同时刺激胃肠俞募穴,可通调肠腑、扶正补虚、安肠止泻,同时也可调和阴阳。此外,阳明经多气多血,其气血充养脑髓,如《灵枢·动输篇》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冲头者……入络脑。”调和胃肠功能间接参与了“脑”的调节,达到“脑”“肠”同调的目的。

3 验案

患者,女,35 岁,主因“腹痛腹泻3 年余”于2022年4 月16 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3 年余前产后出现晨起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曾口服益生菌等治疗,效果欠佳。现黎明时或晨起腹痛,继而肠鸣泄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2~3 次/d,每于情绪欠佳或受凉、进食生冷后腹痛、泄泻发作或加重,秋冬季发作明显,平素肢寒畏冷,腹部冷痛喜温,腰膝冷痛,形体偏瘦,倦怠乏力,时有情绪低落,食欲欠佳,因腹痛易早醒,小便清长,舌淡胖边齿痕,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IBS-D。中医诊断:泄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调神安肠止泻。治疗:行调神安肠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将4 斤生姜打碎成姜泥,去汁后铺于70 cm×30 cm姜灸架,再将5 年陈艾铺于姜泥正中备用。①患者俯卧位,暴露腰背部并铺盖纱布,将灸架放于腰背正中,覆盖督脉及膀胱经一、二侧线,大椎穴至腰俞穴,点燃艾绒使其均与燃烧,温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度,待患者无法耐受时加垫纱布。每次灸2 壮,30 min/壮,每30 min 加1 次艾绒,第2 壮结束后撤下灸架、纱布等。除去灸架上层多余艾灰,留取适量姜泥铺满35 cm×30 cm 姜灸架,铺上艾绒后备用。②患者仰卧位,暴露腹部并铺盖纱布,将灸架放置在腹部正中,覆盖任脉及两侧肾经、胃经、脾经,中脘至关元穴,操作同上。同样每次灸2 壮,30 min/壮,最后1 壮热感消退后撤下灸架、纱布等。调神安肠灸共4 壮120 min。每周1 次,1 个疗程3 次,共2 个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2022 年5 月28 日再诊,患者诉大便1~2 次/d,基本成形,现偶有受凉或进食生冷后腹痛腹泻发作,肢冷畏寒、情绪低落等症均较前明显改善,舌淡,苔白,脉细。继续行调神安肠灸治疗1 个疗程,频次改为两周1 次,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本研究通过北京中医药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语:时素华强调灸量的选择与艾灸疗效密切相关,《扁鹊心书》提出小病少灸,重病多灸的艾灸原则。该患者产后体虚,脾运失司,发为泄泻,日久累及脾肾阳气,致使命门火衰,泄泻迁延难愈,而脑肠功能失调伴随整个发病过程,因此当重灸。调神安肠灸涉及督脉、膀胱经、任脉、肾经、胃经及脾经,施灸120 min,时素华认为该灸法以经络“线”和局部“面”代替腧穴“点”,量大力专,加辛温走窜之生姜,渗透性强、温通力足,取代传统灸法[29]少壮、小柱、少穴、灸频等特点,以期获最佳灸效。此外,任脉和督脉一前一后、一阴一阳,通督可调神,灸任能安肠,时素华认为同时灸之可沟通阴阳,阴阳平和则病愈。

4 结语

IBS-D 病因病机复杂,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久泄必伤肾,时素华认为IBS-D 病机虽复杂,但最终均会发展为脾肾阳虚,而脑肠功能失调贯穿IBS-D 始终。在继承李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时素华结合病机特点提出用调神安肠灸治疗IBS-D,发挥温阳益肾、健脾助运、通督调神、安肠止泻的作用。该灸法以面代点,量大力专、姜灸并用、任督同调,借助经脉、腧穴的功效和艾灸、生姜的温通作用,最大限度温补脾肾阳气,同时调和脑肠功能。临床证实调神安肠灸不仅改善IBS-D 患者胃肠道症状和不良情绪,且可明显缓解患者全身症状。

猜你喜欢
膀胱经温阳五脏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