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SWOT 分析及优化策略

2023-10-17 05:06于若涵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外译语种外语

阎 莉 于若涵

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488;2.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上海 201620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懂中医、通翻译”的复合型中医外译人才是实现中医药对外翻译传播的核心要素。进入21 世纪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自发自觉地加入中医药对外翻译传播的队伍中来,然而当前我国中医外译人才队伍的短缺与中医药“走出去”的规模速度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度、广度均有待拓展。新时期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和外译人才培养面临着崭新的形势和任务,但学界少有系统性探讨。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SWOT 分析工具,探索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影响要素与相关策略,旨在化挑战为机会,变劣势为优势,为中医外译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和规模化储备提供参考。

1 中医外译人才与中医外传

中医药“走出去”及其国际化的实现有赖于专业化外译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语言铺路[1]。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时,经常遭遇“小语种”危机,在其逐渐推进过程中,多语种中医外译人力资源匮乏成为制约中医药对外合作深入开展的核心问题之一[2]。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期[3]。为使中医药科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占据世界科学与技术的高平台,获取国际公信力与话语权,亟须高质量的中医多语种外译人才,推动中医与西医的交流互鉴,破除文化错位与话语阻隔[4],并解构西方话语霸权和对中医药的污名行径[5]。

2 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一一列举[6],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后进行系统分析,继而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的视角出发制订相应计划与对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于探讨中医外译人才培养问题具有扬长补短、加速发展的指导作用。基于此,下文将对我国当前中医外译人才培养进行SWOT 分析。

2.1 优势学科资源提供内源性支撑

我国中医外译人才培养最为显性的优势在于,可依托不同地域中医药学科的丰富资源,实施特色化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一般而言,交叉学科专业普遍依托大学内最强势的学科而设立。当前,我国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主要在全国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中展开,在语种方向上以英语占据绝对主导,专业设置包括英语、翻译等,硕士专业主要为中医药外语、中医翻译学和翻译硕士。全国部分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或“中药学”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可在中医药学科方向为中医外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内源性支撑。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其“中医人文学”为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中医药英语研究与国际传播”为学科细分方向之一。因此,我校于2015 年始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增设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并开始招收本科生,拉开了国内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序幕。

2.2 专业化与系统化建设相对薄弱

综观来看,中医外译人才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实习、师资队伍等方面尚存一定问题。全国24 所公办中医药本科院校中,设置有英语(外语)系的院校仅占半数(部分院校并未设置或后来因种种原因予以取消),且英语系规模往往较小,英语和翻译两个主流本科专业的年招生规模大都在百人以下;设置了翻译专业硕士点的院校仅有6 所。专业主干课中中医药与英语、翻译相结合的中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门类偏少[7]、占比较低,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因选课人数有限,或未实现实质性开设,或教学辐射范围过小。而专业实习环节的内容设置在“英语+中医药”方面欠丰富,与产业界实践合作平台的对接也欠充分。当然,上述专业英语课程品种门类短缺的现状也与中医英语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具有直接关系。譬如,教师群体多来自英语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跨学科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又普遍缺乏翻译界和产业界实战工作经验[8],双师型教师[9]数量短缺,尤其不利于翻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

2.3 国家大力支持和国际认同提升

当前,中医外译人才培养面临着内部和外部双重发展机遇。从国内来看,近些年来政府相继发布系列文件,为中医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例如,《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特别提出,“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10]。此外,2020 年教育部发文确定“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学科门类[11],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举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深入融合提供了平台,对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医外译人才培养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可根据学科门类组建队伍、建立平台、投入资源等。从国际来看,中国积极为国外医学贡献中医药力量,极大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12]。

2.4 学界与社会因素影响就业质量

交叉学科专业如今广受欢迎,但“外语+中医”作为其中的“小众”门类,却因种种原因导致学界认可度和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招生受限,学生就业质量也不够理想。一方面,中医外译人才培养涉及外语和中医两个学科知识的建构,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外语或翻译专业课程多侧重普及基础理论和完成简单实践应用,广博有余、精细不足,在学习深度上浅于单学科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作为单学科专业,外语和中医两学科内涵差异度大,人才培养方向迥异,两者的结合性专业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中医外译作为交叉学科的定位尚未得到翻译学界的认可。再加上社会对中医外译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中医翻译的职业前景也认识不清,因此其招生和就业状况相对中医药类传统优势学科而言不够理想。例如,有些中医英语或中医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或跨专业考研至非英语专业深造,或从事与中医药英语无甚关联的工作,此状况并不利于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3 中医外译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3.1 服务国家需求,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与规模

中医外译人才的规模化培养需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国家需求,适时调整目标,对培养过程展开前沿设计、多维建构和系统管理。当前,我国翻译专业毕业生数量规模与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多语种翻译人才匮乏、小语种储备量不足等之间的矛盾突出[13],其根源在于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市场意识不强、目标方向不明。

各中医药院校应结合自身定位和国家战略加强外语学科与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14],建构特色化中医外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一方面,可在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增设或扩大“中医外译(笔译/口译)”“中医药国际传播”等中医与多个外语语种的融合性方向,加大对“外语+中医”融合型外译人才的培养力度;还可提高其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学习者的二外应用和翻译水平,增强其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与第二外语的结合度,在英语专业内部培养多语种中医外译人才。另一方面,各中医院校可与加入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的外语类高校合作,使中医类和外语类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共享现有资源,实施中医外译人才联合培养,如教育部认证的跨校二学位教育、校际互认的选修辅修教育等,多渠道扩大中医外译人才培养规模。

3.2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配置门类丰富和数量充足的中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15],支撑课程体系架构,以确保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中医外译人才目标。例如,我校于2020年针对中医药外语和翻译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特别开设了专业课程“中医药典籍英译”。为创新翻译人才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的培养方式,课堂采用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加设《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典型性章节的笔译实训环节。课程建设四年来,学生外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得到较好提升。

全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16]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协同育人。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中医药相关企业、组织机构等的深度合作,将翻译产业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语言环境实践相结合。如可与同仁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委会等合作建立校企联合中医外译实践基地,也可参照某些高校的经验,以项目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17]。另一方面,组建跨学科、跨行业、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教师队伍。鼓励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师积极参与中医药方向继续教育,包括提升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并通过中医外译相关产学研合作项目驱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聘请中医翻译行业的高水平专业口笔译译员担任学生行业指导教师,引导其融入校内中医外译教学和研究,发挥团队协作育人功效。

3.3 依托院校特色,促进中医外译交叉学科发展

以学校母体为底蕴,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实现特色办学[18],中医外译语种仅局限于英语是不够的,各中医药院校应依据所在区域的地缘特征和优势,集中并吸引优势资源对其英语或翻译专业进行升级配置,适时增设“关键语种外语”专业,开展中医外译多语种人才培养。譬如,可以采取相关高校局部试点的办法[19],在外语语种设置上倾向于周边国家的语言,“采用邻国语种‘优先’选择原则”[20],因地制宜开展周边国家“关键语种”外译人才培养,以满足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疆地区对邻国语种外译人才的现实需求。例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过程中,西北地区毗邻俄罗斯、中亚各国,倾向性地培养俄语、哈萨克语等周边国家语言的中医外译人才。

此外,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从所涉学科的顶层设计着手,学科建设是人才针对性、规模化培养的坚实保障,因而应培育中医外译学学科,并将其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翻译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架构中。一方面,国家职能部门、相关学术组织、学术界、翻译界和教育界应形成合力,积极推动中医外译学学科的适时建构。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术语外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21],统筹中医语言规划[22],该举措是推动中医文化实现有效海外传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进中医外译学学科建构的实践基础。

3.4 专业融合就业,形成双向互动协同联动效应

一方面,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就业跟踪评价切实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外语+中医”融合型外译人才的国家需求,强化就业导向[23],从而促使其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笔者对国内某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25 名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显示,64%的学生在大三阶段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仍不甚明朗,或不时陷入迷茫;88%的学生反馈担心4 年里“英语学不精、中医学不专”会直接影响其未来就业竞争力(访谈内容和数据来自笔者学生工作管理日志)。据此,可通过成功案例,对在校生进行专业方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常态化指导,帮助其明确择业倾向,增强其就业信心。学生就业后,还要通过对其就业信息的调查跟踪,将就业去向、对就业单位满意度评价、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等信息作为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的“一手材料”[24]。另一方面,深化与同行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可通过共建实践基地促进优秀实习生定向就业,并使优质化就业实现反哺高校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联动效应。此外,为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还可考虑适当延长本科学制。一般来说,相对于单一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假以更多时日。

4 小结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5],为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国“外语+中医”融合型外译人才培养时不我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规模化中医多语种外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学界和产业界应携手同行,共建“外语+中医”跨界融合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外译语种外语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