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困境与出路

2023-10-17 05:06李辉源李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医疗卫生

岳 园 李辉源 李保国

1.成都医学院公共教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500;2.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之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康中国建设,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1],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此前的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四川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在全省实施大卫生大健康战略。健康中国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长期处于高寒地带,存在生活习惯不良、医疗人才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健康不仅影响生产,而且导致贫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2],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力度,尽力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在实施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培养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为此,中央把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专项扶贫相融合,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3],一方面,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另一方面,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中明确规定[4],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同时,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等。在上述背景下,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培养工程在全国实施,各省医学院校主要承担培养任务。

1 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新实践

四川省内三州(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群众健康水平落后,乡镇卫生院3 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不到10%。为解决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四川省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1 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相关政策支持

四川省制订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规划,是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这些文件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时间段前后。主要文件:2010 年11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 年)》,该文件宏观上规定:实行省内高校面向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各类急需人才。

自2012 年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每年牵头制定《四川省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免费培养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对来自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卫校农村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主要由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四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实行省内高校面向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政策。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后,2021 年3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制定了《四川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5],该方案规定在教育政策、财政支持方面对全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适当倾斜。在教育政策方面,强调系统建立全科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再教育和继续教育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在财政支持方面,强调要统筹中央和省级补助,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高职医学生免费培养,逐步将定向医学生违约信息纳入社会信用监管体系,更加严格地规定了定向医学生的准出制度。

上述一系列连贯性的政策措施,是四川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省情,以民族地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的体现。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离不开相关部门、高校的支持,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四川省医学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政策措施落地[6]。

成都医学院作为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之一,依据相关政策要求,对彝族定向医学生从入学到定向就业,进行层层把关,严格落实培养要求,下面以成都医学院为例进行审视,了解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实施情况。

1.2 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实施概况

根据四川省的相关政策与要求,成都医学院严格落实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是招收来自三州(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卫校的毕业生,认真做好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2012—2020 年共招收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764 名,其中,彝族定向医学生324 名,占总数的42.4%。彝族定向医学生主要是来自凉山州卫校,按照分工凉山州卫校负责考生报名、政考、体检、考试、志愿填报、资格审核和建档工作,学校负责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招生录取、教学培养和学籍管理,对彝族定向医学生具体培养实施情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彝族定向医学生入学情况 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招生工作由凉山州招考办统一组织,实行全省统考,招收对象为农村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考试范围由省招考委、教育厅规定,包含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总分为750 分。考试结束后,考生依据凉山州招考办统一规定填报志愿,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拟录取考生及监护人需与凉山州卫生健康委员会签订培养协议,并在报到注册时供成都医学院审验登记。

1.2.2 彝族定向医学生教学培养情况 学校依据临床医学普通专科学生培养目标设置彝族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7],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培养方案增加农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药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全科医疗基本技能。专业学分要求为133 学分,必修课为91 学分,选修课为13 学分,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课程为5 学分,其中毕业实习48 周,在第三学年进行,学分为24。

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彝族定向医学生希望走出民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融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但因为客观存在的差异,其在学习、生活及心理方面会陷入困境。

毕业实习期间,彝族定向医学生留在成都周边医院的居多,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等。大部分彝族定向医学生认为实习有所收获,且多数学校学习课程能用于实践中,但存在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衔接;认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好,既能帮助家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短缺问题,又能减轻彝族大学生就业压力;认为获得学历提升或其他学习机会比较难。

1.2.3 彝族定向医学生毕业就业情况 彝族定向医学生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专科培养计划,并考试和考核合格者,取得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由培养高校将毕业生档案直接邮寄往定向县卫健局统一保管。彝族定向医学生可以定向就业于凉山州所辖的越西县、盐源县等地,各县由卫生健康局负责定向就业安置。

2 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面临的困境

通过调研,了解到四川省开展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自2012 年以来,向凉山州所辖17 个县(市)输送了316 名定向医学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定培养困境。

2.1 彝族定向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彝族定向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学习倦怠,听课不专心;二是缺乏对知识的浓厚兴趣,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起点低于普通高考专科录取生。因民族优惠政策,其考试科目和录取分数没有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严格,第一组平行志愿投档过程中,如线上生源不足,均可在医药卫生类免费医学生(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 分内降分投档。因此,一旦彝族定向医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发现自己与他人差距,会失去学习自信,出现学习倦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民族习惯、语言差异等因素,其在学习现有统编教材内容时,比较吃力,理解不深刻,久而久之,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减弱。

2.2 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衔接不畅

彝族定向医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8]。主要表现:一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二是各课程间缺乏关联性,且教学内容重复。分析其主要原因: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操作讲授相对较少,彝族定向医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9];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使彝族定向医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体系[10]。

2.3 彝族定向医学生学历提升有难度

彝族定向医学生进行学历深造很难,需依据培养协议到所在的县卫健局报到后,在定向所在县医疗卫生机构连续服务满6 年后方可在县域外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毕业后6 年是彝族青年成家立业、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不能在期间获得深造机会,以后再进行学历提升较难。

彝族定向医学生学历提升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困境。入学前彝族定向医学生需与凉山州卫生健康委员会签订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彝族定向医学生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年限,一旦没有达到服务年限,将按照违约处理。之所以政策要求服务6 年,是因为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培养工程旨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卫生人才,而如何“留得住”,常常是政策制定者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协议中写入了6 年服务年限。

3 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出路设想

传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主要是指以独立设置的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及民族班、预科班三种形式来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术界呼吁扩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的外延,即增加少数民族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第四种形式[11]。文章讲述的彝族定向医学生便是属于新增部分。

彝族定向医学生作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2],旨在为民族地区(四川省主要为凉山州)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13],重新审视彝族定向医学生培养所面临的困境,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适合其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1 结合彝族定向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彝族定向医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普适的教育理念并不能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14],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如何对彝族定向医学生因材施教,通过两个途径:第一,允许彝族定向医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化[15]。彝族定向医学生入学时相对其他普通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受困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面临教师知识面不够广和深,且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16]。院校教育应允许存在科学合理的差异,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17],注重培养彝族定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彝族定向医学生理解现有的统编教材内容[18]。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他们跳出本民族的思维限制,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和背景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19]。

3.2 提升彝族定向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升彝族定向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关键在促进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两者有效地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衔接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更多面对的是常见病、多发疾病的诊疗工作[20],院校教育应适应临床实际需要,突出与基层临床关系密切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教学[21],围绕课程设置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合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2]。二是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应考虑将原有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改为“基础与临床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妇儿等课程进行整合[23],并在整合课程中注入临床实践,使彝族定向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前移,提高彝族定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3.3 拓展彝族定向医学生学历提升路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考虑彝族定向医学生学历提升。彝族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学历为专科,依据政策要求要在凉山州所辖县卫健局服务满6年,6 年中是否可以获得专升本机会,待到完成学业以后继续服务民族地区,直到协议期满为止。这一设想对于渴望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彝族定向医学生来说是机会。关于如何完善与实施,下一步思考是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24],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支持学校或省内其他医学院校给予一定帮扶,鼓励有意愿再深造的彝族定向医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运用“3+2”模式助力服务于凉山地区的彝族定向医学生获得学历提升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凉山地区[25]。

4 小结

彝族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彝族定向医学生,是学校和政策制定者长期思考的问题[26]。学校结合彝族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彝族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同时,在省级相关政策加持下,不断拓展彝族定向医学生学历提升路径,使其在立足岗位的同时获得学历提升机会。学校、政策制定者等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服务民族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凉山州彝族医疗卫生
彝族海菜腔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