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上)

2023-10-18 08:11侯守智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

侯守智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①“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输送主渠道。”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蒙古族艺术特色鲜明、影响广泛。1957 年,内蒙古艺术学校成立。这是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起点,标志着内蒙古地区艺术人才专业化、正规化培养的开始。66 年来,内蒙古的艺术教育格局几经调整和变迁,但是,以内蒙古艺术学校为龙头和基础的艺术教育机构始终坚守着艺术专业基础性人才培养的阵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多元化态势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优质生源匮乏、办学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逐步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在原内蒙古艺术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包头市艺术职业学校等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依然是内蒙古地区艺术专业基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新时代依然肩负着为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光荣使命。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沉淀的一些重大问题,已经给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影响。只有认真梳理、总结、分析、判断这些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积极探寻、研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才能真正推动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从而真正发挥这类学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图1,图片内容:本文作者在全国艺术类中职中专学校教育论坛暨校长圆桌会议上发言。拍摄时间:2019 年12 月9 日上午10:00。摄影:余甜甜)。

图1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办学措施等角度为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问症把脉、寻找发展方向和发展对策,特别是深入思考和总结内蒙古地区青少年艺术人才培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仅对于振兴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对于发展繁荣民族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造就文化文艺人才、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高水平艺术专门人才、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基地,而且肩负着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因此,支持、鼓励、推动其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符合艺术人才培养特殊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艺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注重“童子功”训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铸造灵魂的工程”③;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尽管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不少困难,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依然必须大力发展、必须突出专业性、必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内蒙古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性工程。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形式多样,蒙古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特色鲜明、影响广泛,不仅是内蒙古文化重要的品牌和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各民族青少年艺术人才培养的步伐,不仅对于传承发展绚烂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内蒙古地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文明与欢乐的传播者,是党的声音和关怀的传递者,是内蒙古地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作为内蒙古地区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基层文艺团体对优秀专业人才的需求。只有大力发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才能确保当地的基层专业文艺团体后继有人、长盛不衰,真正成长为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推动文艺创新的生力军。

二、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以1957 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学校(简称“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成立为起点和标志,迄今已经走过了66 年的发展历史。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整体看、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这66 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内蒙古艺术学校从白手起家到逐步发展、独立支撑内蒙古地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事业的阶段。

文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和文艺人才的培养。“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④1947 年5 月1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在此之前的1946 年4 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就在张家口元宝山朝阳洞组建了内蒙古文艺工作团(简称内蒙古文工团)。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内蒙古文工团边学习、边创作、边演出,深受农牧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的欢迎,为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工团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逐步吸收了一批有艺术天赋的青少年加入,边培训边演出,使这些没有接触过系统教育的年轻人走上专业艺术表演的道路。这可以说是内蒙古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1 年9 月在张家口市成立了内蒙古艺术学校,设置有舞蹈、戏剧、音乐等科目,首届招收学员40 多人。同年,西部地区原绥远省文联与文教厅联合举办民间艺人学习会,前后轮训11 期学员,其中包括著名二人台艺术家刘银威、班玉莲、刘全、高金拴等。后来,学习会由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艺术学校,但职责与形式仍以培训文化干部和民间艺人为主。不久,上述两所艺校先后停办,同时在内蒙古歌舞团(原内蒙古文工团)设立了文艺干部培训班,承担培训艺术人才的职责。上述机构,虽然也曾经冠以“艺术学校”的名称,但其机构归属、职责任务、举办形式均不是正规的教育机构;虽然也承担了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的任务,但也只能算作内蒙古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或尝试。

1957 年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成立,正式拉开了内蒙古地区艺术人才专业化、正规化培养的帷幕,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专业)教育的历史也由此开启。

1957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伴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内蒙古自治区的各项事业也取得很大的进展。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盟市、各旗县新建了大量文艺团体,农村牧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一些工矿企业也积极开展职工文艺活动。各地区、各领域都迫切需要大批年轻的、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方面的表演、创作和教育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时任内蒙古文化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的布赫同志提出,为了适应自治区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当建立一所专门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艺术学校。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1957 年4 月,内蒙古文化局组建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筹备处,并迅速开展了选址、建设等工作。10 月18 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下发文件,批准成立内蒙古艺术学校。而在此之前的9 月15 日,学校招收的首届学生已经入学,包括音乐专业(声乐、器乐)学生18 人,晋剧专业(青年演员进修班)32 人。 1958 年至1960 年,内蒙古艺术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表演、民间歌剧(二人台)、话剧、舞蹈、舞台美术等专业,并开设了预备部。同时,学校的组织管理体系、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建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和艺术实践等工作也都稳步推进,一所重专业、有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初具规模,内蒙古地区的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走上专业化、正规化轨道(图2~图5,图片内容:初创时的内蒙古艺术学校,老师给同学们上课的场景。图片资料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校史馆)。

图2

图3

图4

图5

从1957 年到1979 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内蒙古艺术学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培养艺术表演、创作人才的专业学校,独立支撑起了为自治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专业化后备人才的重任。学校的办学规模虽然不大,而且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影响和冲击,一度有5年停止招生,但是,整体而言,专业化程度较高、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自治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讲,这一阶段,以内蒙古艺术学校为主力的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图6,图片内容:1957 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共青团“三大代表”,左一为内蒙古艺术学校教师、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图片资料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校史馆):

图6

(1)逐步建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热情高、精神面貌好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内蒙古艺术学校乃至内蒙古地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基础。20世纪的60 至70 年代,艺术学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老演员包括部分名家名角、在民间享有盛誉的老艺人等三部分力量构成,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同来源的教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自己、奉献学校,是内蒙古艺术教育事业的播火者、奠基人。(图7,图片内容:1962 年毕业的晋剧班毕业生合影。图片资料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校史馆)

图7

(2)专业设置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适应性,立足为内蒙古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输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既注重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专业,也不排斥外来的、西方的专业,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多元并进、全面发展(图8,图片内容:图中右二为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1961 年,他观看了内蒙古艺术学校演出后接见演出人员。图片资料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校史馆)。

图8

(3)以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依据选择生源,注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发展潜力,注重面向农村牧区招生,选拔人才既坚持标准、公平公正,又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4)注重实践教学,提倡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鼓励师生开展艺术创作,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在舞台上培养表演人才,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9,图片内容:内蒙古艺术学校1972 年毕业的乌兰牧骑轮训班学员合影。图片资料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校史馆)。

图9

2.第二阶段:内蒙古艺术学校在相关盟市举办“分校(分班)”、自治区和部分盟市共同承担内蒙古地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任务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城乡改革、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内蒙古艺术学校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数量和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各盟市、各旗县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文艺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关盟市的文化主管部门结合当地文艺人才需求的实际和地域艺术发展的基础,报请当地政府(公署)和自治区文化厅,要求内蒙古艺术学校在当地设立分班,招收和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主要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经过审慎研究,于1979年下半年首先同意在乌兰察布盟(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举办体现地域艺术特点的内蒙古艺术学校分班,1980 年又陆续同意在昭乌达盟(现内蒙古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伊克昭盟(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内蒙古艺术学校分班。各地迅速行动,由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分班”的管理机构,集聚当地专业水平高、有一定人才培养经验的演员、教师组成了专业教师队伍,抽调部分文化课教师负责文化课教学,并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师资队伍特长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开始招生。例如,乌兰察布盟南部旗县的大面积土地与晋北接壤,东路二人台在当地流行并深受群众喜爱,因此,设立了“内蒙古艺术学校乌盟戏曲班”;包头市当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钢铁、军工企业的兴起,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文化与内蒙古西部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异,而内蒙古话剧团从1962 年起迁驻包头市,在包头市培养话剧人才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就设立了“内蒙古艺术学校包头话剧班”;伊克昭盟所在的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歌舞艺术较为发达,南部地区由蒙古族民歌与陕西、山西民歌融合形成的“漫瀚调”独具特色,因此,设立了“内蒙古艺术学校伊盟歌舞班”。其他地区“分班”最初的专业设置也与上述地区相类似,基本遵循了三个原则,即:当地文艺发展的需要,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基础,专业老师的特长。

“分班”属于列入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教育,1997 年之前,“分班”的毕业生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一样,均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这些“分班”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由相关盟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下属机构负责,与内蒙古艺术学校不形成直接的隶属关系。内蒙古艺术学校负责对“分班”的教学和管理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对“分班”的招生和毕业进行审核,负责为“分班”的毕业生制发毕业证书。相关盟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分班”的机构、编制、人员、设施、设备、招生计划等等。在此基础上,“分班”的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自主开展招生、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等各项工作。

各地的“分班”起初每年招生1 个班,约30人到40 人。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青少年接受艺术教育要求的不断增加,各地“分班”逐步增设了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招生人数。20 世纪90 年代,在管理模式、办学模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为规范机构名称,各地的“分班”陆续改称为“内蒙古艺术学校××分校”,成为内蒙古地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各盟市纷纷举办“分班”的同时,内蒙古艺术学校也在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大潮推动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80 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学校加强了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力量明显加强,教材建设和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进展,科研工作开始起步,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校生超过300人,整体办学水平逐步提升、办学特色不断显现,跻身于文化部确定的全国重点中专行列。与此同时,在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对高学历、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的形势下,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次向自治区文化厅提出在“艺术学校”基础上创办“艺术学院”、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申请。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的积极支持和不懈努力下,1987 年3 月,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文件,批准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并明确指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建立以后,内蒙古艺术学校作为艺术学院的附属中专部仍然保留。”1989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有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管理体制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中专部对外仍保留‘内蒙古艺术学校’的名称”。此后的十多年中,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由自治区教育厅“单列户头、归口管理”的艺术类高校,办学层次逐步提升,1987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4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而内蒙古艺术学校作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中专部,一直招收和培养艺术类中专学生,始终坚守着内蒙古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阵地。伴随着学院发展建设的步伐,内蒙古艺术学校的专业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艺术教育的愿望、引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艺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阶段,内蒙古地区开展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还有呼伦贝尔盟和哲里木盟所属的2所艺术学校,其中,呼伦贝尔盟艺术学校成立于1975 年,哲里木盟艺术学校成立于1976 年。当时,这2 个盟分别隶属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1979 年回归内蒙古自治区。

概括起来看,从1979 年到2003 年,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呈现以自治区所属的内蒙古艺术学校为主干、盟市所属的6 所分校和2所独立运行的艺校为枝叶、树状发展的结构态势,大致有以下特点:

(1)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点多、覆盖面广,为满足当地青少年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意愿、满足不同层次专业文艺团体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接受了艺术专业教育的青少年,毕业后多数进入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也有一部分被保送或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许多毕业生长期活跃在自治区的文艺舞台上,成为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有的成长为知名艺术家、教学名师,为内蒙古的文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毕业生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内蒙古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2)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发展、特色鲜明,促进了内蒙古地区民族艺术人才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了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不同地区的学校结合当地各不相同的文化传统开设专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优势专业,促进了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3)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横向发展不平衡、纵向发展有起伏,各地、各校的发展势头和发展状态既受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办学格局调整、用人制度变化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的改制与衰落、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办学能力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时段的兴衰起伏。

内蒙古艺术学校凭借其在内蒙古地区无可替代的办学历史、社会声誉、师资实力、教学质量,依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独立运行、迅速崛起的发展势头和影响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专业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既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优质生源,又为专业团体和中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师资。学校的中专学生曾一度分散到大学的各系、各专业统筹培养,也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不同办学层次共享师资、接续培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各盟市的分校和独立办学的艺校在20 世纪8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期的10 多年的时间里,在国家大中专毕业生“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工作”政策的荫佑下,也都按计划平稳发展,每年的招生人数相对稳定,整体办学规模不大,专业逐步调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较好。从90 年代后期开始,上述各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有的学校面对同类学校竞争激烈、生源萎缩、社会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突破的途径,陷入停滞、萎缩、维持的状态。而有的学校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努力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青少年的求学目标,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在中等专业学校调整合并的大背景下占据主动,牵头兼并其他行业的同类学校,增加了办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充实了师资队伍,扩大了办学规模,在当地的教育格局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地位,争取到了发展的主动权。总的来说,这些学校在这一阶段也都为地方文艺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不少专业艺术人才,部分毕业生通过保送或高考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最终成长为活跃在自治区文艺舞台上的骨干力量,为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第三阶段:内蒙古艺术学校发展成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各盟市分校独立办学或与当地其他学校合并办学、社会力量办学进入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内蒙古地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的阶段。

2000 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理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的关系;随后,自治区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艺术学院与内蒙古大学“实质性合并”。2001 年底,在内蒙古大学的领导下,艺术学院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从1997 年起分散到各系办学的中职教育重新整合,设立二级教学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至此,从1957 年起延续43 年的“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校名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复存在,这也为学校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定隐患。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学要求艺术学院及其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与各盟市“分校”脱钩。在自治区文化厅的协调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继续为原来的各分校办理了2001 年、2002 年入学和毕业学生的录取和毕业手续。

2003 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相关地方政府的请求,在原来依托内蒙古艺术学校办学的“分校”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了独立办学的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包头市艺术学校、乌兰察布盟艺术学校、巴彦淖尔盟艺术学校、赤峰市艺术学校。

此前的2000 年,伊克昭盟艺术学校(内蒙古艺术学校伊盟分校)已经与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 年4 月,通辽市艺术学校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了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2009 年,呼伦贝尔市艺术学校与其他3 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虽然都是高等职业学校,但3 所学校下设的中专部或艺术系都一直招收和培养艺术类中等职业学生,是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社会力量办学逐步进入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由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霍伴柱在20 世纪90 年代即已创办的“内蒙古西部民间艺术学校”(后更名为“内蒙古艺术职业学校”)以独立的民办学校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由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后更名为“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于2002 年正式成立。这些学校也都为培养艺术类中等职业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成为同类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1)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应变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起伏较大、后劲不足,面临生存压力。各办学实体对于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教育格局调整、毕业生就业改革等举措给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思考不够,对进入20 世纪后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研究不够,发展普遍遇到瓶颈甚至陷入僵局。多数学校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个别学校(如赤峰市艺术学校)管理权属几经变迁后停止办学;部分学校(如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包头市艺术学校)试图通过更名、合并的道路激发活力、实现突破,但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学校因升格、重组而成为高职院校下属教学单位,也大多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大的作为。

(2)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扩展了招生专业、降低了招生门槛,一方面推动了特色人才的培养、保持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学校内涵发展的不足,降低了专业学校的专业性。面对发展难题,各学校努力寻求破解之道,上专业、降门槛成为许多学校的选择。一些学校凭借类似举措争取到了生存空间甚至取得了阶段性的繁荣。但这样做的后果可谓利弊参半,关键是对学校的专业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在困境中努力谋发展、求突破,部分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思考、研究,力图找寻到新时代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参照与理论指引。作为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领军团队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内蒙古艺术学院独立办学后改称“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进入21 世纪后也与同类学校一样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也经历了从滑落谷底到重新崛起的艰难历程。近年来,这所学校深入探究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坚定不移地加强管理、加强文化课教学、严把招生质量关,坚持不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常规教学质量、注重艺术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内蒙古地区已经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还不多,这些学校进一步合规律、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和体制机制基础还很薄弱,如果没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推动,还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倒退,从而严重影响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艺术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艺术类专访心得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