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AD模型视角下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发展研究

2023-10-18 09:19时程皓汪宇峰杨子田任传奇杨春媛
冰雪运动 2023年4期
关键词:奖牌运动员青少年

时程皓,严 力,汪宇峰,杨子田,张 瑶,任传奇,杨春媛

(1.哈尔滨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3.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4.哈尔滨体育学院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短道速度滑冰(以下简称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受欢迎程度高且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竞争性的冰上运动。我国对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投入大量精力,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培养训练体系,在国内设立多个短道速滑培训基地,成立省队、地方队等不同年龄阶段的训练队伍,辅以社会中短道速滑俱乐部的人才输送,培养了大量青少年选手,以此保障短道速滑国家队能够在各类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是促进这一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1]。但相比于该项目发展成熟的国家,中国短道速滑基层人才培养有待加强[2]。青少年竞技运动应以系统化训练体系为基础,切实践行科学化训练,全面挖掘青少年运动潜能,强化专项技术学习效果,塑造高水平的运动表现[3]。LTAD(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运动发展视为长期过程,强调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经历,为之提供综合的支持,并进行持续的评估和调整。这种方法旨在帮助年轻运动员发挥其最大潜力,并为他们取得成功作出持久的贡献。因此,本研究立足LTAD 的理论模型,结合我国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发展的实际情况,尝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员发展模型,助力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长期发展。

1 LTAD理论模型

1.1 基本原理

Istvan Balyi、Richard Way、Colin Higgs[4]提出,LTAD 是一种以长期发展为导向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基于运动发展的长期性和个体差异的认识,通过长期、系统性的训练和发展来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1.长期发展。LTAD 模型认识到运动员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逐步迭代的训练计划。该模型强调长期计划和可持续的发展,而非短期目标的追求。2.多样化的运动经历。LTAD 模型鼓励年轻运动员参与多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和活动,以实现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发展。通过多样化的经历,运动员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运动技能、协调性和运动智力。3.个体差异。LTAD 模型强调每个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它承认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和技术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潜力。4.综合发展。LTAD 模型认识到成功的运动发展不仅依靠训练,还需要身体康复、心理辅导、营养指导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由此提供全面的培养环境。因此,培养计划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1.2 发展阶段

LTAD 模型将运动员的发展划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开始积极活动阶段(Active Start)、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FUNdamentals)、学习到训练阶段(Learn to Train)、训练到训练阶段(Train to Train)、训练到竞争阶段(Train to Compete)、训练到胜利阶段(Train to Win)、终身体育阶段(Active for Life)[4],以下分别进行简要描述。

1.2.1 开始积极活动阶段(0~6岁)

通过玩耍和游戏在2 岁前发展翻身、转身、坐立、爬行、行走等基本动作技能;2 岁后初步掌握基础动作模式[5],包括下蹲、髋铰链动作、推举、拉举、弓步、旋转、步态。婴幼儿阶段应尽早积极活动,增强大脑功能、身体协调能力、个人社交能力,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以及情绪和想象力。

1.2.2 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女性6~8岁,男性6~9岁)

在家长和教师的陪同下,通过参与高趣味性并有规划性的覆盖陆地、水上、冰雪不同情境的体育课程和活动,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基础动作模式,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敏捷、平衡、协调和速度),并初步培养其行走、跳跃、奔跑、攀爬、扔接球、挥拍、击打、滑冰、游泳、骑行等一系列的基本运动技能[6]。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技能发展需求差异,以多样化的体育经历发展儿童的整体运动能力[7],从而达到儿童逐步热爱运动、提升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素养的目的。

1.2.3 学习到训练阶段(女性8~11岁,男性9~12岁)

学习到训练阶段通常被称为学习的黄金时代,技能发展应成为整体重点。该阶段需要避免早期专业化和后期专业化运动,让孩子们参加一系列基于陆地、水上和冰雪的活动,进一步发展所有基本的运动技能,要教授一般的、全面的运动技能,更加重视基本的运动技巧,并发展年轻运动员的决策能力。在该阶段中,让孩子们锻炼耐力、力量、速度、技能和柔韧性(灵活性),引入跳跃(跳投、跳水救球和许多其他技能)练习,以帮助力量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该阶段也要注重心理能力的发展,可以设立大、中、小期目标,以助于他们对自己的运动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不同体育场景提升专注度和参与运动的动机;通过团队比赛,提升孩子相互之间进行积极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运动后要注重积极恢复和放松,每3 个月测量一次身高以确定生长高峰(PHV)的开始[8],为下一阶段衔接做好准备。

1.2.4 训练到训练阶段(女性11~15岁,男性12~16岁)

青春期是年轻运动员打造运动“引擎”的黄金时期,Arbeit[9]指出,体育培养儿童的计划必须利用最重要的生长发育高峰PHV(Peak Height Velocity)阶段,其中包括发育Pre-PHV(迎来身高增长峰值之前的阶段)、Circa-PHV(处于身高增长峰值的阶段)、Post-PHV(到达身高增长峰值之后的阶段)。在PHV 阶段,身体会进入迅速发育期,心脏和肺部会快速发育;血容量增大;雌激素和睾酮的产生增加;在PHV 后约1年,肌肉质量和脂肪质量随着峰值体重速度和峰值骨速度的出现而迅速增加。在该阶段,青少年运动员逐步进入专项化,对刺激和训练能够作出更好的生理反应,一般的、全面的运动技能应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定运动的技术技能应该在该阶段结束前得到巩固;进一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包括自我暗示、调节等;在教练员、父母的培育引导下,训练要明确运动目标,竞赛中清晰自我定位,生活中合理补充营养,运动后积极放松拉伸。

1.2.5 训练到竞争阶段(女性15~21岁,男性16~23岁)

青少年在该阶段正式步入高强度、高运动量的专项系统化训练,通过多年系统化的训练以及大量的比赛,逐步优化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战术意识、心理能力,培养出综合竞技能力,使之达到职业运动员的标准,步入运动员职业生涯。

1.2.6 训练到胜利阶段(女性18~25岁,男性19~27岁)

利用顶尖而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进一步促进运动员们个人竞技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制胜能力,使运动员从职业运动员转变为顶尖的精英运动员,参加适合高水平的国际竞赛并追求胜利。

1.2.7 终身体育阶段

终身体育阶段是拥有一定体育素养的体育爱好者在任何年龄均可进入的阶段,同时也是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阶段。在该阶段中,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保持积极健康,终身参与体育。

2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成才周期

针对短道速滑项目,在冬奥会首次夺牌夺金的年龄基本代表着运动员竞技能力步入顶级水平状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员的成才周期。在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个人专项中首次获得冬奥会奖牌及金牌情况,见表1~6。

表1 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1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women's 5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表2 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0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2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women's 1 0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表3 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3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women's 1 5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表4 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4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men's 5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表5 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 0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5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men's 1 0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表6 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 500 m 首次获得奖牌者年龄统计Table 6 Age statistics of first-time medalists in men's 1 500 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the Winter Olympics

短道速滑女子500 m 自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20 名运动员在9 届冬奥会中获得27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9~29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3±2.82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20~29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5.8±2.85 岁。7 名中国选手首夺奖牌的平均年龄为23 岁,最小20 岁,最大27岁;首夺金牌的平均年龄为24 岁,最小20 岁,最大27 岁。

短道速滑女子1 000 m 自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18 名运动员在8 届冬奥会中获得24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5~30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0.7±3.93 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18~30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0.8±2.91 岁。3 名中国选手杨阳、杨扬和王濛首夺奖牌的年龄平均为21.7 岁,杨扬和王濛首夺金牌的年龄分别为25 岁和24 岁,平均为24.5 岁。

短道速滑女子1 500 m 自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14 名运动员在6 届冬奥会中获得18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5~24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19.2±2.93 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15~19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17.3±1.48 岁。3 名中国选手王濛、周洋和李靳宇首夺奖牌的平均年龄为18.3 岁,周洋18 岁首夺金牌。

短道速滑男子500 m 自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21 名运动员在8 届冬奥会中获得24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8~26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1.7±2.28 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19~28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3.3±3.15 岁。中国选手安玉龙和武大靖首夺奖牌的年龄均为19 岁,武大靖首夺金牌的年龄为23 岁。

短道速滑男子1 000 m 自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22 名运动员在9 届冬奥会中获得27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8~31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2±3.17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18~24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1.6±2.44 岁。3 名中国选手李佳军、任子威和李文龙首夺奖牌的平均年龄为22.3 岁,任子威首夺金牌的年龄为24 岁。

短道速滑男子1 500 m 自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首次设项至今,共有14 名运动员在6 届冬奥会中获得18 枚奖牌。运动员首次夺牌窗口期在17~29 岁,首次夺牌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2.6±3.93 岁;首次夺冠的窗口期在19~29 岁,首次夺冠的黄金年龄阶段在21.8±3.66 岁。2 名中国选手李佳军和韩天宇首夺奖牌的年龄分别为26岁和17 岁,平均21.5 岁。

综上所述,短道速滑女子500 m、1 000 m、1 500 m 的成才阶段有所不同,滑行距离与首次夺牌夺金年龄呈负相关,1 500 m 竞技能力在19.2±2.93 岁步入巅峰状态,20.7±3.93 岁时具备1 000 m 的巅峰竞技水平,而500 m 的竞技巅峰期在23±2.82 岁以后。男子与女子成才周期相比有所不同,在21.7±2.28 岁、22±3.17 岁、22.6±3.93 岁步入男子500 m、1 000 m、1 500 m的夺牌阶段,年龄相对稳定,微呈上升趋势。这种规律可能与男女生长发育速度、竞争激烈程度、地区人文差异和整体训练水平有关。

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除周洋、安玉龙、武大靖、韩天雨因个体差异存在特殊外,成才周期与世界其他国家运动员相比普遍偏晚,运动生涯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普遍偏短,15~21 岁的青少年优秀运动员培养、选拔进度迟缓,科学化训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LTAD模型下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发展策略

短道速滑是以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机能为主导,利用起跑、直道、弯道、冲刺阶段技术,合理调配战术获得胜利的短距离冰上竞速运动。在LTAD 模型下,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之前应杜绝早期专项化[10],通过多元化的游戏和趣味性训练发展儿童基础动作模式、运动能力及基本的运动技能;从学习到训练阶段至训练到胜利阶段,应结合其身体发育特征,从体能、技能、心理及战术等方面对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全面发展培养。

3.1 学习到训练阶段

3.1.1 体能发展

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处于Pre-PHV,要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能够在无意状态下准确流畅地运用7 种基础动作模式,并重发展包括以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分类的移动性、稳定性、操控性动作技能。在基础阶段的体能发展基础上,通过参与不同体育活动及训练,利用更多复杂和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耐力、敏捷性、协调性、爆发力、速度、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身体的柔韧性[11],为后续训练打好基础。

3.1.2 技能发展

学习到训练阶段是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学习技能的黄金时刻。在学习到训练阶段前,儿童只需宽泛地掌握冰上运动技能,了解学习规则,初步掌握向前滑行、向后滑行以及弯道压步等基础动作,并能够滑行一定的距离即可。步入学习到训练阶段后,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本动作技能的同时,要对短道速滑中起跑的技术、弯道滑行时的技术、直道滑行时的技术、冲刺接线时的技术、超越时的技术以及完成接力动作时的技术进行学习[12]。在规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同时,要对滑行距离、滑行时间作出要求,通过一定强度的学习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刺激,使其掌握并能够提升技能。

3.1.3 心理发展

青少年经过心理发展的萌芽期后已经能够区分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成长,在理解运动目的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简单的内心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提高自身在冰上滑行中的注意力和动力,并初步养成心理放松能力,学会团队协作、自我激励的心理暗示。

3.1.4 战术发展及竞赛安排

学习到训练阶段前要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简单理解运动的目的,为后期短道速滑战术培养作铺垫。在学习到训练阶段中,兴趣主导运动仍然是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培养重点,对于战术培养,更多的是教练在比赛中的决策安排。在该阶段青少年可以利用20%左右的精力,适时地参与一些国家级、省市级的U 系列比赛及俱乐部队内组织的训练赛,获得一些参赛经验。

3.1.5 恢复与再生

学习到训练阶段前,在保证充分睡眠和营养补充的同时,要注重儿童在体育活动前后的拉伸放松。步入学习到训练阶段后,可通过平衡训练和适当的恢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运动员可以学会监测自己的恢复情况,在每次运动后做一些简短的、积极的恢复练习和一些轻微的拉伸,并在训练结束后2 h 内进食。专家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需要保证8~10 h 的睡眠时间[13],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足够的营养对年轻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

3.2 训练到训练阶段

3.2.1 体能发展

训练到训练阶段青少年处于Circa-PHV 时期,身高增长进入峰值期,骨骼和肌肉也会迅速增长和发展,身体比例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神经系统的发展相对成熟,青少年的运动协调性和技术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激素分泌水平较高,促使身体发育快速进行,影响力量和肌肉的增长;在该阶段,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潜力也处于最大状态。

根据Circa-PHV 阶段的特点,每个运动员进入到PHV 的时间会有先后之分,在体能训练内容及强度上,需要注重个性化安排。有氧能力方面,可以进行持续时间较长、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在提高心肺耐力水平的同时利用间歇训练,例如采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结合短暂的恢复期,增强心血管适应性和耐力水平[14]。在速度发展方面,可以进行强化爆发力和加速度的训练,包括短距离冲刺、爆发力练习和起动阶段的技巧训练,同时引入高速跑的训练,如对抗式训练和超速下坡训练,提升最高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力量发展方面,可以增加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借助自重进行一定反复次数的练习,促进力量和肌肉质量的增长[15-17]。灵敏协调方面,要维持灵活性训练和身体控制动作,在进行敏捷梯练习、转向技巧训练、快速变向基础上,进行Bosu 球训练、TRX 练习等,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和灵活性[18-19],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3.2.2 技能发展

训练到训练阶段是运动员进入专项化的阶段,在此期间,专项技能训练会成为主要的训练内容。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磨专项技术,尤其是对弯道的滑行技术。在冰上进行反复的蹬冰、收腿、下刀等动作,不断降低滑行重心、弯道中身体倾斜角和蹬冰角,提升单、双腿支撑时的稳定性[20];在陆地进行大量冰上动作的模仿练习,如布带侧滑步练习等。在大量的高强度冰上训练下,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将逐步自动化,专项技术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00 m、1 000 m、1 500 m 等单项距离的滑行要求。

3.2.3 心理发展

该阶段扰乱注意力的因素会随着比赛的增多而增加,运动员应逐步学会使用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控制、自我暗示等放松技巧[21],以确保在运动中的最佳表现。在内心日渐强大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与教练、队友间的信任和相互之间的责任感。

3.2.4 战术发展及竞赛安排

教练员在该阶段可以逐步开始向青少年运动员介绍战术,包括个人项目中内、外道超越,团体项目中的接力战术[22]等,通过日常训练以及比赛中对战术的使用,运动员会对战术运动拥有一定的感知性。该阶段可以鼓励运动员积极参赛,让运动员感受比赛强度、适应比赛节奏。

3.2.5 恢复与再生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Circa-PHV 时期,身体会经历快速的变化,但他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运动训练量。因此,运动员需要对自己身体状态进行持续的关注与监控,包括训练负荷、静息心率、睡眠质量和疲劳水平等[23]。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和身体的发育,青少年运动员需要在训练和比赛前、训练中和训练后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电解质,并在训练后积极放松休息。

3.3 训练到竞争阶段

3.3.1 体能发展

训练到竞争阶段是运动员步入Post-PHV 阶段,身体的发育速度逐步放缓,骨骼发育基本完成,骨密度达到峰值,激素水平趋于稳定,神经系统进一步地完善优化,青少年正式进入高强度、高运动量的专项系统化训练的阶段。

这一阶段在维持有氧能力和身体灵敏协调性的基础上,要着重发展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素质。在力量素质方面,可以使用较重的负荷和较低的反复次数的练习加强力量训练,以促进力量和肌肉质量的增长[24];同时,集中训练核心稳定性和大腿肌群的力量,如腰腹耐力练习、高翻、深蹲、单腿蹲等,以支持下肢屈伸速度和爆发力的表现。在速度素质方面,要继续强化包括爆发力、加速度和最高速度的训练,辅以布带训练等冰上陆地模仿练习,模拟比赛弯道过弯时对抗离心力的蹬冰状态[25]。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能力的上限,做好体能积累才能够为技术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下一阶段做好奠基。

3.3.2 技能发展

青少年运动员通过上一阶段的技术打磨,能力大幅提升,在该阶段应进一步雕琢其技术动作,在经过爆发力、最大力量、速度、速度耐力等体能训练后,运动员能够精细化其专项技术动作。除此以外,运动员在此阶段需要确立比赛目标及训练目标,根据比赛安排进行周期计划设计也尤为重要。在比赛压力的影响下,运动员能够提升自身的竞技能力,从而在比赛中正常发挥自身的技术。

3.3.3 心理发展

训练到竞争阶段可以基于训练到训练阶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模拟各种情况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动向,使用心理训练技巧帮助运动员进行外界干预和自我调节[26]。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变得更加清晰,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尊重信任、公平竞争、社会责任的含义。

3.3.4 战术发展及竞赛安排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会随着专项技术能力的发展而提高,比赛成绩很大一部分会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决策能力及战术执行力所决定,所以对单项及接力项目中的战术理解、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战术训练与体能、技能的训练都是重中之重,运动员需要利用40%左右的时间增长比赛经验,余下的时间用于训练继续提升。

3.3.5 恢复与再生

运动员应把身体状态监测转为日常化,对身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定期进行测试,从而更科学地调整训练内容。要分阶段把积极恢复纳入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借助瑜伽、冥想和每周1~2 次的物理治疗等方式有效地管理身体疲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到竞争阶段一般是在15~23 岁,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可以注重发展体能素质。根据短道速滑项目成才周期的项目特点,可以精细发展1 000 m、1 500 m 的技术能力,在保证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利用比赛促进战术能力的发展,使运动员尽早步入训练到胜利阶段。

3.4 训练到胜利阶段

3.4.1 体能发展

在该阶段中,体能训练应更加贴近短道速滑专项,包括起跑、直线滑行、弯道滑行、后程冲刺等技术,并需要下肢蹬伸力量、爆发力以及速度耐力。在弯道滑行时,需要躯干的稳定性及抗屈曲能力;在接力过程中,需要足够的上肢推举力量;长距离滑行则需要有氧能力及短道速滑专项中必不可少的身体柔韧性[27]。因此在抗阻训练中,训练重点应以单双侧的下蹲、髋关节铰链等下肢蹬伸动作为主,如爆发跳、高翻、深蹲、单腿箱上蹲、分腿蹲、硬拉等;以核心稳定抗旋及上肢推举动作为辅,如平板侧支撑、卧推、借力推举等。在有氧耐力练习中,应以慢跑及功率自行车为主要训练内容,提升乳酸耐受水平。此外,大量的短道速滑专项训练也必不可少,高阻力、多反复次数的布带练习,以及单双侧腿支撑俯身跳等也要安排到日常训练中,提升专项动作模式下的运动表现。

3.4.2 技能发展

运动员需要了解自身与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制定安排科学有效的比赛训练计划,以此完善技术动作,发挥技术所长,在比赛中追求最佳成绩。并要能够长久保持竞技状态,便于退役时进入终身体育阶段。

3.4.3 心理发展

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会随着参与赛事的增多而增大,在此阶段运动员任何心理能力弱点均应得到解决,运动员在此阶段应掌握一些对不良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竞技状态和良好的价值观,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赢得胜利。

3.4.4 战术发展及竞赛安排

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基本达到巅峰状态,对冰上形势做出良好的战术反应往往是改变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以及对竞争对手的观察,最大限度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战术并完成实施,往往会决定比赛的结果。在此阶段,应根据运动员的健康情况、竞技状态、比赛目的等多方面情况,考虑其参与比赛的频率。

3.4.5 恢复与再生

训练到胜利阶段,运动员应根据周期计划和比赛行程积极调整训练内容,有计划地让身体的超量恢复期出现在比赛日,达到最佳身体状态。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到胜利阶段一般是在18~27 岁,当然不排除天才运动员更早地步入到此阶段,并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能力特点,专注于单项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首要保障,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手段,能使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的发展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关键时刻的战术决策能力和有效的技术动作作为夺牌夺金不可或缺的要素也需要着重发展,同时,有效的训练计划和合理的训练调控能够帮助运动员减少伤病,保证其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直到退役进入终身体育阶段。

4 结束语

LTAD 模型作为一种指导体育爱好者从青少年到职业运动员成长与发展的路径指南,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减少伤害风险、培养全面运动员、促进个人成长和转型支持等优点。通过遵循该模型,全面发展体能、技术、心理和战术,合理安排竞赛,适时补充与恢复,短道速滑运动员可以获得均衡的发展,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在专项领域中取得长期的成功。

猜你喜欢
奖牌运动员青少年
奖牌
手工奖牌
首枚奖牌!
青少年发明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一枚特殊的奖牌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