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味药、对药、角药与道 *

2023-10-19 04:53余金融侯江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单味周易道家

余金融 侯江红 李 欢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家认识宇宙生成的重要理论[1],中医受道家理念的影响并接受道家宇宙本体论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即强调“道”为“万物之宗”。在中药学中笔者认为对药、角药的组成也类似于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药是由一味中药生成两味中药,角药是两味药物生成三味中药而成,药方则是由此而组成。“三生万物”引导“三生诸方”,形成了临床中常用的各种组方。

1 “一”与单味药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数作为界限而构成万物[2,3]。而道家哲学中认为“道”是一种有象可见、有精可存的物质,由这样的物质衍生出“一”,“一”即中医中的元气,再生化阴阳而成万物,说明“一”也是万物化生之始源。李科毅[1]提出“道”中的“一”应有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序数;二是作为道的别名;三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

本文中的“一”可认为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由“一”而发展为二、三、四乃至更多。若是从“象”的思维来看,单味药也可看作为“一”。“单,一也”,单味药就是一味药。“单,物之单名也”,单是某种物质之名,单味药也就是单独的某种中药之名,如桂枝、麻黄等药名。在中药的“七情”关系中体现的是“单行”,即单用一味中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4],如单药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等功效,重用人参一味药可以治疗大失血等引起元气虚脱的严重病证。

“一”除却作为数量而言,也能作为整体去包罗万象,道本身可以是一种物质、一种实体,也可以超脱于物质之外。《道德经》中论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可见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说不清、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的物质[5]。一种单味药,它既是肉眼可见的药物物质,又内含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种,即借助某些技术手段后被发现存在的微生物及化学成分的中药材。以人参为例,作为个体它是一种中药植物;作为整体,其内含有真菌、细菌及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这些菌类及化学成分又分为多种类型。中医理论中有整体观念,微生态与中医哲学观相类似,中医学与微生态学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观点[6]。

由此可见,“一”与单味药,从“道”的不同含义理解,二者可以是数量上的“1”,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去生成容纳其他物质。

2 “二”与对药

《左传·僖公十五年》[7]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中医理论认为数是象的抽象,数字中有着象的思维,把数字含义与象、物质之间联系起来,能更好地说明某些物质的属性。象中有数、数中有象,把很多抽象的物象用具体的数值表示出来,体现了象数合一、象与数之间相互转化的特征。道家的哲学认为数字能表达出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是记录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8]。

2.1“二”“两”“对”的含义“一生二”与“单味药加味生成两味对药”在数量关系表述上是一致的,同时在数、象与物质的属性上也具有相同表征。《周易》曰:“分而为二以象两”[9]。数字“二”与“两”,在某些方面属于同义词,可表示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与现象。而“对”作为动词有平分两份之意,且二者相对、彼此相向;作为量词有“双”的意思;作为形容词有“对面的、敌对”之意。可见“二”“两”“对”均有相通之义,可以代表对立相联的概念。

2.2“二”的阴阳属性与对药对药又称为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10]。药对不是两味药物的随意排列组合,它是前人治疗疾病经验的总结,是遵循七情配伍应用的发展,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两味药物的配对使用,对药是从单味药到角药乃至复方的关键节点。其中两味药相互依赖制约的原则也与“阴阳”属性相符合。“二”是对阴阳特性及内容的一个高度概括。《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11]。老子所说的道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进而构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动态平衡。

道家学派源于《周易》,老子推崇《周易》的坤、坎二卦,阴阳是组成《周易》文化系统的中心思想,孔子在《周易·系辞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5]。在对药的组成中也有《周易》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如黄连、肉桂组成的对药又是一首名为“交泰丸”的药方。“交泰”出自《周易》,有“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说法。黄连能降心火以下滋肾水,肉桂能温肾水以上济心火,进而调和阴阳,使心肾水火阴阳二气相交,治疗心肾不交之证,故而两药合称交泰丸。两药配对符合阴阳属性,其药性是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可使肾水和心火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与《周易》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交相呼应[12]。

除了阴阳的对立制约特性能配对药物之外,阴阳的互藏互用也可用于阐述对药的组成。万物分阴阳,阴阳的划分是相对的,阴阳中又可划分阴阳。中药材也是如此,植物药材相对于动物类药材属于阴,而植物类药材有地上、地下之分,地上枝叶属于阴中之阳,地下根或根茎属于阴中之阴,药性多寒凉[13]。同一植物中根茎叶不同部位均可作为药材,在对药中也不乏来源相同的植物药材,应用时更能增强其药性。如瓜蒌、天花粉并用使药效倍增,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干鲜地黄同用,养阴清热、凉血退热等。

总归,“二”可以从阴阳属性的角度来表达对药配伍应用。

3 “三”与角药

3.1“三”的文化内涵老子“一分为三”是在《周易》一分为二基础上提出的,源于其中的卦爻,八卦最初是由初、中、上三爻组成,表示阴阳消长的三个阶段。古文化中“三”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有限的终点,又是无限的开始,有限之中孕育着无限,是有限向无限过渡的临界点,是量变向质变的转折点,是万物化生的关键所在[14]。“三”可代表天地人,正如《说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三字经》亦云:“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我国经千年而不朽,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的文化内涵与“道”的三才有重叠之象,“三才”之道从数学角度讲是二进制之道,从哲学角度讲是阴阳、刚柔、仁义之道。

道家认为“三生万物”,“三”具有基始性、领先性和蕴含性,红黄蓝的色彩三原色可以混合配出所有颜色,三体是四体及以上的基始[15],应用于中药学中,三味中药形成的角药也是一个组方的基础构架。

3.2角药配伍与“三”“角药”一词最先由杨发贵[16]提出,认为角药组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1)存在着相须相畏关系者;(2)存在着相反相成关系者;(3)存在着协同相辅关系者。角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的气味、性能、归经、七情等配伍原则为基础,应用三味中药联合配伍组成“角药”,寓有“三足鼎立,互为犄角”之意。角药的作用较于对药更为复杂一些,它可独立成方,也可在多种方剂中起到主要的作用[15,17,18]。

笔者认为角药的配伍,在结构上与“三”的哲学内涵相符,具有基始性,是多种组方的基础构架。角药是对药两两组合的结果,是“二生三”的表现,三生万物,可生成独立药方,这在《伤寒论》中最早出现,如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和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麻黄、附子、甘草。当然以角药为主的方剂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充实发展,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痰饮咳嗽症的角药,广泛应用于多个组方中。

“三足鼎立,互为犄角”是角药的循环三维结构图,在非线性的科学中“三”蕴含道中的太极,并且生命活动需要三元循环[15]。“三”与阴阳之道的结合应用是一项伟大创举,基于道家文化提出的“三阴三阳”在中医领域内承载着多种哲学概述[14],其中也包含着角药存在的意义,相互结合减毒增效,共同维持结构上药物平衡的状态,达到作用上“人和”的功效。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数字“一、二、三”的阐述来探讨单味药、对药、角药在“道”中的体现。道的思想极为玄妙,“道可道,非常道”,万物都处于道中。《黄帝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即按照数的规律和术的方法去生长壮老及养生保健。单味药、对药、角药从数量上来说是符合“一、二、三”的表述的;从象的思维来说其符合道的整体观、阴阳观;从应用功效方面来说,各种药物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健康,人体健康要满足道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和”“中庸”“阴平阳秘”思想的体现。

事物的发展变化多端,各种药物的配伍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探索对药、角药配伍中道的含蕴,可为中医的理法方药哲理表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单味周易道家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单味中药抗Ⅰ型变态反应研究进展
甜甜的“蝴蝶茧”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基于文献的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脂肪肝药理作用特点分析
《周易》与《孙子兵法》
侗医用单味药治多病经验简介
单味树舌煎剂联合TACE对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