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演化路径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3-10-19 09:06高瑞敏
关键词:领域数字农业

高瑞敏 周 霞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建设,先后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举措,对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实体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顶层政策驱动下,数字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通信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亿元,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8.9%,数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数字农业能够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与前沿热点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农业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围绕数字农业议题,学术界近年来展开热烈探讨,譬如,曾亿武、宋逸香等(2021)等从五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框架并探讨其发展的基本路径[1],李海艳(2022)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为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施路径[2]。纵观国内研究成果,从内容上看,当前国内针对数字农业发展的研究不够成熟,且大多基于内涵界定、理论机制等定性视角;就方法而言,缺乏运用科学客观的计量工具进行研究,且鲜有探究数字农业领域内各主体与概念间时空联系的综述类文献。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2年CSSCI、CSCD数据库中涉及数字农业相关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厘清领域内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分析前沿热点,以期为数字农业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2001—2022年中国数字农业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采用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分析中国数字农业的研究热点,运用时间线图解析该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基础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在CNKI中国知网网络总库以关键词“数字农业”OR“数字乡村”检索CSSCI、CSCD学术期刊类文献,初步检索出2001—2022年间收录的期刊论文411篇。为保证文献数据的准确合理,经人工筛选,剔除会议、书评、重复文献以及其他与数字农业不相关的文献数据后,最终获得393篇有效文献数据。

三、数字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

(一)研究趋势分析

中国数字农业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期,据图1所示,我国涉及数字农业议题的发文量整体呈现“J”型增长态势,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1 2001—2022年国内数字农业研究领域发文量分布图

第一阶段(2001—2015年)为启蒙发展阶段,国内学术界处于数字农业的探索时期,年均发文量为2~3篇。第二阶段(2015—2018年)为缓慢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较初期有所上升,但年发文量始终低于10篇。第三阶段(2018—2022年)为高速增长阶段,涉及数字农业议题的文献量呈直线式上升,年发文量由2018年的7篇快速上涨至2022年的194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政策,此后,伴随中国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经济实体,在此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就“数字农业”展开热议,数字农业领域由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二)核心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析

对领域内核心研究作者分析可知,2001—2022年间发文量较高的研究者有沈费伟、李瑾、张鸿、李燕凌、崔凯等人,研究议题主要涉及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分析[3]、数字乡村发展的指标构建、水平评价[4]等角度。

对领域内核心研究机构分析可知,农业院校及机构是研究数字农业领域的主力。发文量较高的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大学等。从合作网络层面,数字农业作为热点领域,合作网络稀薄,暂未形成高产科研合作团队或核心作者网络群。数字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利益团体认知等密切联系[5],地方研究机构与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交流,努力打破院校间的合作壁垒,拓宽数字农业的研究深度与广度。

(三)数字农业研究热点分析

1.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发生频次反映出一段时间研究主题的前沿热点及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核心力度[6]。本文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经去重合并后得到核心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1)。总体来看,“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农业”等词出现的频次高,构成的框架关联度较高,关键词之间共现强度大。其中,数字乡村、数字治理及数字农业等是领域内热点话题,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关键词体现了研究领域与国家政策的紧密结合。

表1 数字农业研究领域核心关键词(频次Top10)

2.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研究重点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CiteSpace的Timeview功能,依据LSI算法对领域内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图谱模块值(Q值)0.861,说明聚类结构划分合理,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值)0.9764,表明聚类结果效率高,令人信服。图谱共生成#0数字乡村、#1数字经济、#2乡村振兴、#3数字治理、#4数字农业、#5乡村治理、#6数字赋能、#7数字鸿沟、#8数字金融、#9数字技术、#10乡村文化等11个聚类,囊括数字农业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图谱连线大多在聚类内部,在#1数字经济与#4数字农业之间出现较多的跨聚类连线,说明上述聚类间联系度高,共被引程度高。

进一步对聚类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等相关政策文件及现有研究成果,将领域内研究重点整合为4大类(见表2),分别为数字基础、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生活。

表2 数字农业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分析

类别一为数字基础,包括#9数字技术、#12内生动力,主要涉及传统农业转型、数字生产、技术创新等关键词。数字技术是提高粮食生产和供应效率的驱动基础,然而投资成本与技术适配间的数字鸿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7],成为传统农业转型的掣肘。易加斌等(2021)以创新生态系统为基础,探究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认为宏观政府创新、中观产业创新及微观企业创新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8]。邹薇(2005)则认为,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并促使其与物质资本良好匹配是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9]。顶层政策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是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基本保障,各地应因势利导,厘清本区域传统农业转型思路,助力数字技术逐步下沉至农业实体。

类别二为数字治理,包括#3数字治理、#5乡村治理、#6数字赋能、#7数字鸿沟,主要收录了智慧乡村、乡村现代化、乡村发展等关键词。数字治理是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能够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促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1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数字治理强调发挥数字技术的联通功能以提高乡村整体治理效率[11],逐步实现传统乡村“碎片化”管理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举措契合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范式革新[12]。

类别三为数字经济,包括#1数字经济、#8数字金融,主要涉及信息化、农村普惠金融等关键词。2022年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战略部署,部分学者就农村数字金融进行探讨。黄卓等(2022)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数字农业,可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信贷成本高、缺乏普惠性等缺点[13]。此外,数字经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谢璐等(2022)为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五大实践路径,为解决城乡治理中的“信息孤岛”等问题提供有效措施[14]。中国现已全面进入数字时代,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实体的深度融合自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是融合城乡发展的新动能,有研究发现,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邻近地区间可加强乡村普惠金融合作,高水平地区通过释放数字红利,利用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数字经济普惠发展。

类别四为数字生活,包括#0数字乡村、#4数字农业、#2乡村振兴、#10乡村文化,主要涉及数字生产、现代化新型农业、电子商务、高素质农民等关键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借助电商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淘宝村”数量达5425个,比上年增加25.87%,带动就业828万,电商资源整体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并逐步向欠发达地区渗透,乡村数字生活日渐成为新时代农民共建共享美好智慧生活的新常态[15]。研究发现,农民数字意识提升是激发其参与乡村数字生活各领域的内生动力[15]。以浙江省为例,近年来浙江依托乡村直播带货培训、打造“数字三农”浙江样板,2021年县域网络零售额达10392.7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分析发现,激发农民数字意识,培养高素质农民,成为其县域电商产业领跑全国的重要引擎。

(四)数字农业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

图2为数字农业研究领域的时间线图,领域内大致以“农业数字化内涵机理——农村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为主线发展,可根据研究热点划分为3个阶段。

图2 数字农业研究领域关键词时间线图

2001—2009年,数字农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数字化应用开始下沉到农村领域。美国自1997年首次提出“数字农业”概念以来,“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伴随1999年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中国对于数字农业领域进入启蒙探索阶段,在新疆和北京两地运用GPS和摇杆控制技术建立起农业试验基地,彼时数字农业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国内鲜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仅有高功彪、李济华等学者就数字农业的理论层面展开探讨。

2010—2017年,数字农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农村数字治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伴随2010年中国正式进入“三网融合”元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强农惠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政策,各地逐渐加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以期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以“数字乡村”为首的关键词在学术界开始涌现,“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基层政府的乡村数字治理”开始成为学者的研究趋势。

2018—2022年,数字农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数字乡村逐渐成为焦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数字乡村战略”将数字农业推向热点领域,出现“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大数据”“智慧乡村”等高频关键词。伴随《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农村”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农业和农村地区数字化转型逐渐被视为系统性变革,不断影响着“人、物、机构”间的相互协调方式[16],但现阶段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之间的张力问题仍是制约数字农业建设的关键掣肘[17]。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距离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数字农业必将继续作为热点话题持续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数字农业发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分析发现,数字农业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J”型发展态势,在经历漫长的探索与发展后,2018年起发文量实现剧增。数字农业由于近年来才开始作为研究热点话题,领域内合作网络稀薄,合作关系分散,暂未形成高产科研合作团队或核心作者网络群。在研究热点方面,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和数字农业等高频关键词成为领域内热议话题,国内研究者主要立足数字基础、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生活的视角展开探究。数字农业领域已初步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未来仍将继续作为热点话题持续发展。

(二)展望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但数字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尚存不足,本文就数字农业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在研究尺度上,当前学术界大多基于全国的宏观层面进行论述,未来研究视角可进一步深入至省、市等微观视角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取得更加精确的结论并因地制宜地给予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可注重与多学科前沿分析方法进行交叉融合,可尝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中的SOFM方法,进行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分类研究。

在研究方向上,可结合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当前学术界缺乏对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及发展效率的研究,将二者相结合进行探讨的相关议题更少,未来可进一步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中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数字农业发展效率,结合AHP-熵权法测算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分析二者间协同效应,科学精准地评价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绩效。

猜你喜欢
领域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领域·对峙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成双成对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