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奶牛场魏氏梭菌病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2023-10-23 03:49刘彩娟王永信
中国乳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魏氏梭运动场奶牛场

刘彩娟,王永信,任 亮

原生态牧业公司,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0 引言

奶牛魏氏梭菌病通常被称为“猝死症”,属于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由魏氏梭菌引起,可感染多种动物,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性致病菌[1]。虽然该病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群体内传播速度较快,牛只病死率较高,经济损失较大。东北地区有些奶牛场因饲养配方搭配不合理、饲养环境管理不善、饲养密度过大、疫苗免疫不规范、转群应激较大、兽医技术人员早期诊断延迟、牛只发病后短期内控制处理不及时等原因,导致魏氏梭菌病发生且迅速传播,逐渐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奶牛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报道,该病多发于初春和秋冬时节。繁殖母牛以4—6月发病较多,犊牛以4—5月、10—11月发病较多,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至数小时,长则3~4 d或更长;病死率可达93%~100%,发病牛多为青壮年体格强壮、膘情较好者[2]。该病在东北地区季节性发病规律不明显,一旦外界条件因素改变均会导致牛只发病,尤其在育成牛阶段,发病率2%~4%,病死率84%~100%,病程最长3 d。为快速控制该病,降低对奶牛场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结合生产实践指导东北地区奶牛场,提出快速消毒处理,加强疫苗免疫,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减少牛只转群应激,提高人员防控意识,对症治疗等建议。

1 魏氏梭菌的特征

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大小为(1.0~1.5)μm ×(3~5)μm。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偶见链状,在普通培养环境下也能生长,不产生芽孢,在无糖的非淀粉培养基中能快速繁殖生成具有传染能力的芽孢,最佳生长温度37~47 ℃,在适宜环境中8~10 min可复制1 倍[3]。

魏氏梭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4],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空气、土壤、污水沟、树林、动物采食饲料和饮用水及动物肠道内都存在。当外界应激条件引起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该菌会大量繁殖,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肠毒素、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等[5],导致肠黏膜出现炎性反应,表现出增厚、水肿、坏死、溃疡、脱落等;另外,这些毒素还能被动物机体吸收入血,使全身器官受到影响,导致全身衰竭症状的出现[6]。

2 临床症状

魏氏梭菌病因感染途径和致病部位不同,发病轻重也不同,一般按照发病速度分为3 个类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混合型。最严重的急性型病牛会在感染1 h内死亡,也有潜伏情况,在未发病前一直无症状,一旦发病会突然死亡;牛群患病初期时,会站立不稳、四肢无力及肌肉震颤等[7];牛只表现喜卧,反刍停止,精神状态差,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脖颈、前肢、后肢呈现不同程度气肿,触诊有捻发音,明显跛行,共济失调,很快死亡,死亡后腹围增大,解剖发现肠道、腹壁、胸腔等有明显出血(图1、图2)。亚急性型病牛一般会出现发烧、眼部分泌物、呼吸急促、流涎等症状,和肺炎、大肠杆菌感染的症状相似,不易分辨。混合型兼有一般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症状,有时发生合并感染症状,主要表现腹泻,粪便混有暗红色血液,气味腥臭,有的牛会腹泻不止,频繁努责,但排不出大便[8]。

图1 急性型魏氏梭菌病牛只

图2 魏氏梭菌发病牛只解剖后可见肠道、腹壁、胸腔等有明显出血

3 魏氏梭菌病病因分析

3.1 环境因素

奶牛场处低洼地段,阳光照射不到、通风不畅,潮湿;运动场土地不洁净;循环使用的粪渣卧床垫料烘干、晾晒不彻底,都会潜伏大量病原体,污染牛体,进而导致牛只暴发魏氏梭菌病。

春、秋季节东北地区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忽高忽低,常伴有冷风及雨雪天气,圈舍、饲喂环境潮湿,卧床垫料和运动场清理不及时,牛只自身免疫力随之下降,致病菌繁殖迅速,更易引起魏氏梭菌病。

3.2 饲养管理因素

为了节约成本,长期饲喂育成牛低质饲料或粗精比例失衡饲料;未经合理过渡期,突然变换饲料;饲喂发霉腐败青贮和冰冻饲料;还有奶牛场饲喂通道处于下坡地势,在雪水开化后或阴雨天气下,雪水、雨水进入饲喂通道及牛舍内,牛只舔舐潮湿饲料及污染水。以上4 种情况均可使在环境中存在的魏氏梭菌经消化道进入牛体内,造成牛只胃肠道菌群失衡,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受阻,肠道消化机能紊乱,肠道固有病原菌大量繁殖,在肠道中代谢而产生内毒素,进而引起发病。

3.3 疫苗免疫注射因素

各阶段牛只魏氏梭菌疫苗免疫流程不完善,应免尽免疫苗注射不及时,兽医操作人员注射流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未将全部疫苗注射进牛体内,均可促使牛只未获得抗体或抗体数量不足。此外,在疫苗免疫注射过程中,健康牛只、患病牛只注射器混用,传染性疾病交叉传染,发病牛只居高不下。

3.4 牛群管理因素

牛只转群时,圈舍和运输车辆消毒不彻底,未严格区分已免疫和未免疫牛只,存在部分牛只漏免。而当外界环境存在大量致病菌时,未免疫牛只最先发病,或未考虑天气突变所产生的冷应激和热应激,牛只休息区大型设备施工噪音较大,频繁转牛等各种应激因素,均会导致牛只感染。

3.5 已发病牛群隔离控制的有效性因素

当牛群内发现魏氏梭菌病牛只时,管理人员应急响应不及时,发病牛舍的病死牛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未做好无害化处理,发病牛舍和健康牛舍饲喂用具交叉污染,饲喂人员、兽医人员等技术人员防疫意识薄弱,导致牛群发病扩散,病死牛增多。

4 预防与控制措施

4.1 对牛舍和运动场消毒

新建奶牛场进牛前,所有牛舍和运动场都要使用石灰消毒2 周以上。运动场在用石灰消毒后,可铺烘干的牛粪垫料或其他垫料。所有运动场整理土质更换后,要第一时间将可见地面全面石灰消毒3 d以上、铺干粪渣再使用。做好牛只转群消毒处理工作,转群时避免各种应激叠加。

4.2 科学饲养管理

为保证牛只健康,适时调整精粗饲料比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比例,及时挑出腐败、发霉饲料,不饲喂劣质干草或青贮饲料,严格控制精饲料、青贮饲料喂量。已发病牛舍最后饲喂,饲喂后,要将饲喂车等设备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4.3 提高兽医人员专业水平

提高兽医人员专业水平,以及对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的能力;定期组织兽医人员进行魏氏梭菌病诊治的培训,总结已发病奶牛场的治疗经验;制定符合本奶牛场的魏氏梭菌病防控流程,防患于未然。

4.4 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注射

奶牛场应严格按照免疫流程进行免疫接种。若有突发感染魏氏梭菌病的牛只,应立即进行全群牛只紧急免疫,严格执行“一针一牛”,并在21 d后加强免疫。如奶牛场疫苗库存不足,应协调疫苗和其他防疫物资紧急调货,确保1 d内到场,保证全群免疫及时性。

4.5 发病牛群的快速控制

4.5.1 消毒工作

发病牛舍和其他牛舍及其运动场都应用石灰消毒每天消毒1 遍,不留可见地面(图3)。发病牛舍与其他场区牛舍拉封条标识隔离。发病牛舍进出人员固定,必须穿防护服水靴,进出牛舍两端放置液体消毒桶,进出消毒鞋底,所有人员不得穿胶鞋进入。发病牛舍和治疗牛舍水槽应每天用高锰酸钾消毒。消毒后更换新鲜饮水(图4)。病牛舍运动场正常使用要在原有发病牛群转走后2 周方可转进,在空置期间要7 d不间断消毒,使用石灰和百毒杀消毒。原有发病牛舍要在没有新发病牛7 d后恢复正常使用,期间不间断消毒。

图3 对运动场进行石灰消毒

图4 发病牛舍水槽消毒和更换新鲜饮水

4.5.2 日常管理

发病牛只单独隔离,单独治疗,发病牛舍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日光直射暴晒,发病牛舍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让牛群休息好、保证充足饮水和新鲜饲草料,减少牛群应激对减少发病至关重要。病死牛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做无害化处理。

4.5.3 发病牛舍预防及治疗

发病牛舍全群抗生素预防,使用青霉素K或Na 1 000 万单位每天早上1 次(图5)。发病牛治疗使用2 000 万单位每天早晚各1 次,抗生素治疗最多7 d疗程,抗生素预防3 d疗程,按牛群实际情况调整用药疗程,避免牛只产生耐药性;同时按牛体重大小配合灌水30~60 L,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此外,治疗要选择早晨4时或晚上6时以后气温低时操作,不在中午炎热时间进行,避免加重牛只病情。

图5 兽医人员配制药物

5 小结

对于东北地区的奶牛场,极寒气候条件会促进魏氏梭菌芽孢产生,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式也给魏氏梭菌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合理的饲料配方,添加适当比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结合生产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为牛只健康提供基础保障,更换饲料时做好过渡期管理,防止产生牛群应激,不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饲喂牛只,避免牛只免疫力下降。在奶牛场间、奶牛场内转群或舍内转群时,提前做好畜舍、运输车辆、饲喂道和饮水槽、空气环境等消毒处理,做好牛只过渡处理,防止产生转群应激。奶牛场的运动场和卧床要彻底消毒方可投入使用。做好魏氏梭菌疫苗注射工作,奶牛场管理人员要现场做好技术人员工作监督,确保“一针一牛”,避免疫苗未注射进牛体内,或出现注射针头多头牛交叉使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兽医技术人员发病牛只巡查能力和疫苗免疫注射的责任心,保证免疫效果。实践证明,魏氏梭菌病防控的最佳措施是预防,只要饲养管理和免疫注射真正做到位,牛只发病风险会极大降低。

猜你喜欢
魏氏梭运动场奶牛场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大美运动场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家有运动场
一例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措施
古田县兔魏氏梭菌病的调查与分析
运动场上笑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