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3-10-24 13:25逯忆杨博竣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理工工科思政

逯忆,杨博竣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4)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程科技革命以及创新,中国工程科技面临新的世界竞争和机遇。随着国内“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工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经历了“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南”[3]的新工科建设试点“三部曲”,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新工科教育项目。

新工科建设是实现中国工程教育强国有效路径,需要有中国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素质人才。因此,新工科建设也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引导正确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崇尚工匠精神,服务好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新工科的基本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地方理工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任务

新建本科高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占比较大,且以应用型为主,工科专业比重大,输出社会工科人才比重大。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能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且必须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工科建设的实现,需要地方理工高校加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贯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输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

“传统工科”建设以培养传统技能为目标,侧重于传统技术的传输、实践与创新。

“新工科”以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以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途径,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多元化、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

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建设需要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更高的道德素质、更丰富知识体系,需要课程采取更多元的培养方式、更丰富的讲授内容,需要教师具备思政意识,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在这种需求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新”的变化,改变优化传统的课程,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求。

(三)地方理工高校事业发展需要课程思政建设支撑

地方理工高校大多面临审核评估、申硕、申博等自身发展现实需求,面临事业发展竞争压力,因此,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理工高校综合竞争力重要体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建设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程知识导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具备大格局、大情怀、大知识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相对传统工科,新工科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助力新产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而被提出的。新工科的“新”应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丰富发展新工科新模式。

国家战略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指引。地方理工院校承担重要人才培养任务,其课程思政建设也应融入国家战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找准正确方向,培养大格局。

随着科技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新的产业不断出现,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科学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理工高校课程大多和产业紧密相连,课程思政建设应融入产业元素,提升学生对产业发展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树立为产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新工科的发展需要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素质维度中,需要更高的道德修养,做到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的统一。在知识维度中,强调深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交叉知识储备,做到专业素养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高校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一直以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出现问题放大的情况。

(一)财政投入不足,制约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省财政的拨款,另一个是学生的缴费。由于政府按照不同的标准对高校进行不同的财政拨款,高校的收入并不平衡。但是,学校的运营成本、基础设施及科研平台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而投入不能满足学校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长期来看,资金短缺会制约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全要素思政育人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全要素育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要用课堂理论知识开展思政教育,而且要行政、教辅、后勤等全员参与,通过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全要素思政案例。目前,地方理工高校全要素思政育人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

(三)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现状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理工高校思政课按照公共课开设,其他专业课程缺少思政元素,缺少规划和一体化推进举措,存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化建设不足问题,也存在着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陈旧、课程思政内容与产业、行业联系不紧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专业思政课教师所学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没有行业专业背景或经历,而专业课教师往往缺少思政意识,给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

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策略

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一)完善顶层设计,扩大地方理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范围及重视度

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就需要把思政建设工作一体化推进。学校要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具体分工,制定学校中长期《课程思政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督查落实机制。

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就要提升思政建设工作重视程度,扩大课程思政建设参与范围,真正让课程思政建设深入人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二)完善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融入思政元素,切实推动教师在课堂备课、课堂教学、课程教案撰写等方面将思政元素体现在教学环节当中。

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来评价。目前,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不科学或缺失,对此亟需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

(三)提供综合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面位的投入,需要充足的保障。地方理工学校应当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的物质元素提供经费保障,对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增加一定的权重。同时,学校行政服务部门应当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五、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

本文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综合保障四个层面回答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管理层面

学校管理层作为学校指挥大脑,首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行政领导班子应该及时召开集中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精神,讨论解决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方理工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或主管课程思政建设的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主要处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召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出推进举措,整体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图1)。

图1 学校管理层推进课程思政路径图

各相关行政处室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根据学校总体规划或计划,制定本部门的课程思政架建设工作计划,分项工作落实到人、完成时限。

(二)教师层面

作为课程思政的末端实施者,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高度重视教师思政意识的培养。

组织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应当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发展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在组织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安排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培训内容及考核内容,并应当适时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及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及干部提拔中,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教务处应当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及时报请,及时对教师课程思政准备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及时丰富完善课程思政教案,创新课程思政授课方式,提升课堂思政元素授课效果。

(三)学生层面

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务处应根据课程需求统筹制定好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大纲,根据课程特点开展个性化定制。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学生的思政教学。学生处及团委应围绕课程思政课组织学生活动,丰富思政元素,开展课外思政教学实践。学校应围绕课程思政制定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各学院应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专题研究,制定适合每门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为学生进行思政元素学习提供激励和保障。

(四)综合保障层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良好的综合保障工作支撑,因此,综合保障工作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

学生处应为思政元素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服务。教务处应为学生思政学习提供科学合理评价。人事处应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提供奖补。学校后勤部门应为学校课程思政实践及活动提供后勤综合保障。组织部应为课程思政工作效果好的部门管理干部提供奖补。宣传部应积极做好校内师生思政样板宣传工作,创造积极氛围。

六、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体系化工程,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制定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好激励及保障措施,其课程思政建设一定会更好地满足新工科发展的需求,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理工工科思政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