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相关因素分析

2023-10-24 09:56袁艳辉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睫状体房水角型

李 扬,袁艳辉

(许昌市人民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在未发生其他眼病的情况下,先天性拥挤的房角结构致使前房角关闭、房水流出受阻、眼压被迫升高而引起的系列改变,滤过手术是其治疗手段之一[1]。既往有研究统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概率约为2.7%,主要体现为术后眼压再次升高,晶体虹膜隔位置前移、前房变浅甚至消失,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极有可能短时间内发展为失明,即使部分患者经过积极处理能达到临床治愈状态,但视力、视功能损害仍不可避免,因此及时评估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可能性至关重要[1-3]。本文旨在分析恶性青光眼发生的相关因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2 月~2023 年1 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接诊的3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0 例患者、501 只眼,男131 例、女169例,年龄波动在41~85(64.65±6.57)岁。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进行分组,甲组(并发恶性青光眼)22 例、29 眼,乙组(未并发恶性青光眼)278 例、472 眼。甲组男10 例、女12例,年龄(56.05±7.54)岁,手术类型中;乙组男128 例、女150例,年龄(60.55±10.95)岁,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a)将AB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调整为10MHz,检查时将探头与角膜面垂直,自动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与晶体厚度,每只术眼测量10 次,取平均值。b)应用房角镜进行房角结构检查,依据Scheie(谢)氏前房角分类法分为宽角与窄角,其中窄角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房角镜静态视角或转动后,或眼球加压后,小梁后部、虹膜根部、部分睫状体带等可见,仔细观察下才能窥见房角隐窝,房角不可能闭合;Ⅱ级为转动房角镜后能动态发现Schwalbe 线,仅能发现巩膜嵴,睫状体带不可见,有闭合的潜在风险;Ⅲ级为房角镜下仅能发现0 前部小梁,其余部位动态观察下均不可见;Ⅳ级为动态观察下可见Schwalbe 线,其余部位均不见,已经发生房角闭合。宽角为房角内全部结构(包括虹膜根部附止等)均可见,睫状体带最宽。当术眼四个象限房角结构均为窄Ⅳ级时,定义为房角完全关闭;其余任何一种情况均为房角不全关闭。c)用眼压计测量术眼三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比较甲组、乙组患者常规资料及眼科相关检查结果,同一患者、两只术眼时,检查结果则取平均值,建立滤过术后继发恶性青光眼的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结果进行赋值,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确定导致恶性青光眼的多因素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录入SPSS22.0 软件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中房角结构、性别分布等资料均为二分类资料,χ2 检验,手术类型等多分类资料则以(R×C)列联表χ2 检验;对可疑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单因素比较(见表1)

表1 术后继发恶性青光眼的单因素分析

2.2 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多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滤过术后继发恶性青光眼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纳入研究的300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22 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发生率为7.33%,略高于既往研究资料[3]。表2得出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干预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有年龄(≤50 岁)、眼轴长度(<22mm)、眼压(≥30mmHg)及房角结构(完全闭合)。本研究中≤50 岁滤过手术患者更易发生恶性青光眼,分析原因:青壮年新陈代谢明显更快,术眼细胞衰亡及炎性因子活跃,炎性反应相对更重,睫状体炎性水肿后形成睫状环阻滞;炎性浸润情况下,血管通透性改变,渗出物对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体造成粘连、牵拉,影响房水流通甚至逆流,最终引发恶性青光眼。眼压是房水、晶状体等眼内容物对眼球壁形成的压力,当房水产生、排泄失衡后可直接影响眼压变化,无论何种眼病,持续高眼压对患者眼内组织的损害是客观存在的,有研究提出眼压持续增高且持续时间越长,患者视功能损害越明显,甚至可导致不可逆性损伤[4]。有学者提出对于此类患者在行滤过术前可先进行前房穿刺,通过房水引流达到控制眼压的目的[5]。

更短的眼轴长度表明睫状体与晶状体两者间的距离更短,意味着前房更浅、玻璃体压力较高,晶状体、角膜等眼前段组织所在空间相对狭窄,而浅前房、晶状体厚大、晶状体与虹膜的贴附面积增大等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现状,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联合较短的眼轴长度后,眼前节结构更加拥挤狭窄,而滤过手术不能自根本上解决眼前节问题,加之高眼压等协同影响,血- 房水屏障功能受损、瞳孔炎性粘连严重,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概率增加。角膜是前房的前界,虹膜、瞳孔是前房的后界,角膜与虹膜的交界处构成前房角,房角内结构包括Schwalbe 氏线、巩膜突、睫状体带等,根据房角镜检查中房角内各层组织可见性将其进行等级划分,而房角是房水流通的主要路径,当房角越窄、表明房水流通受阻越显著。表2 中窄Ⅳ级的完全关闭房角是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因子,手术将前后房连通后、房角不全关闭者房角开放,房水正常流通;房角完全关闭者即使恢复了前后房通路,但前房仍处于闭合状态、房水通畅性不够,逆流进入玻璃体腔内,引发恶性青光眼。

综上所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眼轴长度、房角结构关系着术后是否并发恶性青光眼,相关因素还包括术前眼压及年龄,提示临床术前应着重评估上述指标,并及时作出应对,以最大程度降低恶性青光眼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睫状体房水角型
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玻璃体切除联合不同睫状体复位术式的疗效观察
氧化应激指标在白内障患者体液中的改变及与年龄的关系
Analysis of spectrum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bacteria in the aqueous humor or vitreous of patients at an early stage of penetrating ocular trauma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泪液NO浓度与前房炎症反应的变化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兔眼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C放置部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