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微纪录片《少年不老》的创作策略

2023-10-25 05:31周阳阿瓦古丽艾力洪少华
声屏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博主纪录片受众

□周阳 阿瓦古丽·艾力 洪少华

主旋律纪录片主要是指宣传主旋律、反映主流文化取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文化的纪录片,[1]往往在塑造国家形象、凝聚社会共识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较大功能,是当前我国进行文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微纪录片是适应受众阅读碎片化、高效化特点的特殊短视频形式,其作为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子类视频模式,很好地兼顾了二者高质量内容与高时效传播的优势,被称作“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2]

主旋律微纪录片《少年不老》是2021 年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主题创作,展示了从北国戈壁到南海之滨、从内蒙古草原到东海岛屿的祖国大地上奋斗一生的党员故事。以小见大,通过6 名党员及其背后家庭或团队的支持与奉献来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仍如少年一样坚定爱国爱民的初心。该微纪录片打破常规主旋律微纪录片创作形式,更有语态年轻化、叙事新颖化、风格接地气的特点,能够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在宏大的主题展现中不乏趣味性,播出后圈粉了一批新生代和Z 世代。

主题表达故事化,故事讲述年轻化

作为献礼建党100 周年的主旋律微纪录片,《少年不老》把党员干部坚守的事业和展现的信念与精神作为叙事重点,以“百年大党,不老初心”为主题进行创作,生动展现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清晰明了,符合时代主题与社会主旋律。

重大主题故事化表达。通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被欺负的命运,使得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重任,并为之不懈奋斗。在党带领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不怕牺牲,敢为人先,为人民、社会、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微纪录片《少年不老》选择了从党成立之初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党员模范,他们奋斗一生的故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少年不老》选择“党为人民”这一大主题,通过《执生》《守岛》《不已》《牧歌》《雁归》和《盛景》6 个故事讲述了以自己的籍籍无名成就初心使命的代代英雄,分别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和妻子相濡以沫,退休后守护花萼山(《执手》)、“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王继才夫妇32 年坚持守岛(《守岛》)、乡村教师叶连平一生奉献乡村教育事业(《不已》)、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坚持为人民带来优秀文艺作品(《牧歌》)、马兰基地的马兰人隐姓埋名研究核试验(《雁归》)、建筑师陆建新攻坚克难研发新技术,坚持建筑人文情怀(《盛景》)。每个故事都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或团体小故事,展现了党员“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也很好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使得党的故事呈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在第5 集《雁归》中,纪录片通过马兰基地的原副政委李文泉带领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和哔哩哔哩博主参观基地旧址时的沟通与交流,讲述了领导核试验工程的张爱萍将军命名的“夫妻树”、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时刻仍心系核试验工作等多个人物小故事,突显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核试验工作者的奉献形象,生动展现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开拓进取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和 “舍小家,为大家”的深刻情怀,讲好了“党为人民”这一重大主题。

宏大主题年轻化叙事。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影视市场更加多元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主旋律纪录片开始以纪实化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越发倾向于通过轻松易懂的方式来传播主流文化。[3]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的局面,信息获取渠道增多,信息呈现形态更加多样,受众可选择性增加,媒体创作也更加需要关注受众需求。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而主旋律微纪录片发挥着传递社会正能量、塑造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是青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年不老》在宏大的叙事中融入年轻群体的思考与对话,增强了故事表达的趣味性与深刻性。如在第1 集《执手》中,人民日报记者申孟哲在询问花萼山前护林员项能奎药材名称时,因为方言的原因,记者将“重楼”误听为“重柳”,项能奎老人再次纠正“楼”字时,记者又错听为“陆”,这一反复的过程增强了叙事的趣味性。在第3 集《不已》中乡村教师叶连平95 岁仍然坚持授课,面对摄影组的拍摄,叶老师丝毫没有受到打扰。拍摄间隙人民网记者魏薇在田埂上思考“你觉得什么是少年?”哔哩哔哩博主回答:“我不太会讲,但是有几个画面也是非常有少年感。他能从这里(安徽)骑车到南京去家访,这不是少年感吗?而且七十几岁还在骑,这足够少年感了吧。”一问一答之中,展现了叶老师虽然年龄老去,但是热切关爱学生的心始终如一。年轻群体的互动拉近了故事内容与青年受众的心理距离,主题叙述更加接地气,使得青年受众更加能够理解人物形象。

叙事技巧多样,真实还原人物故事

设置悬念,吸引受众。 人物纪录片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人物故事化”和“故事情节化”更能够具体展现人物形象,传达主题思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人物故事,成为创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巧妙地设置悬念与冲突则可以使得故事情节起伏变化,更好地吸引受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悬念揭晓的时刻,也可以加强受众对情节的印象。“悬念是创作者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现人物命运时,利用受众对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怀疑的、神秘的情形所持有的兴奋、期待、焦虑、好奇的心理而做的一种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4]悬念的设置要能够充分体现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展现故事中较为精彩的一部分,同时悬念也应该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推动故事发展。

《少年不老》的悬念大多设置在开头,主要通过相关背景资料与人物对话来部分介绍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如第1 集《执手》开头以7 秒的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森林大火背景资料展开,引发受众对相关事件的回忆、思考以及对相关人物的好奇。第3 集《不已》开头,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教室里,生气地说:“非要等到7:30,这么多人等着我一个人,这么多的同志等我一个人,我还道德模范呢!”话语中的冲突立刻吸引受众关注这个人物是谁,他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激动,而后续随着记者和哔哩哔哩博主的对话也逐渐揭开了老人乡村教师的身份。

多元视角,引发共鸣。《少年不老》在进行故事叙述时主要采用内部视角,即第一人称视角。内部视角从拍摄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故事,表达感情,发表评论,有助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少年不老》主要从故事主人公、年轻记者以及与主人公职业领域相关的哔哩哔哩博主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故事主人公的内部视角叙述使得受众能够直接了解人物故事,记者和博主作为旁观者的内部视角则拓展了故事细节,他们对人物和故事的反应和讨论增强了故事表达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如在第3 集《不已》的开头,在叶连平老师居住的院子里看到老报纸和旧自行车时,记者同博主提到叶老师特别爱骑自行车,90 岁的时候还在骑自行车,但是前两年骑的时候被车撞了一下,因为牵挂学生住院不到一个礼拜就出院了。进入屋内,看到柜子上的照片时,记者又想起叶老师和远在青岛的妹妹几十年没有见面,是因为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所以叶老师迟迟没有与亲人团聚。在课余时间,叶老师与记者和博主沟通纸上的问题,“留言册的那个班级有常来看您吗?”引起了叶老师对这个班级的回忆,“他们每年过节就把我绑架去了”。退休之后再带课,买早餐时有人告诉叶老师要教的班一塌糊涂。接手后,48 个人只有20 个人上课,通过课后家访,最后学生由48 个人增加到51 个人。经过叶老师3 年的授课,最终11 人考入中专。随后,在记者与博主闲聊时,记者感慨“孩子那么单纯,可能在现阶段多少能感觉到有这样一个老师的珍贵,可能他越长大越会发现,曾经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教过他,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晚上,叶老师和记者共同庆祝拍摄成功,叶老师提到自己因为免费为学生辅导英语而被骂抢生意,虽有哽咽但是叶老师明确地表示“不管那些,我听党的”。又提到有人问自己“好像你身体也不太好,年龄又那么大,而且你的工资待遇也不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叶老师的回答很简单,“这里的父老乡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人要感恩啊,我现在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最大的可能,来为人民做一点点事情”。

通过主人公叶老师的视角,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关于人物的第一手信息,通过他的情绪和叙述直接感受到他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负责以及对学生的关心。通过这一视角也能拉近受众与主人公的距离,增强对人物故事的共鸣。而通过记者和博主的旁观者视角,受众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到一些人物未曾提到的细节,补充人物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作为故事的旁观者,记者和博主的态度与评价也直接表明了对叶老师的尊敬与赞美,使得故事讲述更加真实,情感更加浓厚,增强受众的代入感。主人公与旁观者的内视角叙述,减少了单一叙述的单调与主观性,通过多个人物视角的叙述,使得叶老师懂感恩、为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3 个主要人物围绕叶老师这一人物讲述不同的故事,使得故事内容多样,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使得故事呈现更加完整,增强了受众的内心触动。

声音配合叙事,增强画面感染力

纪录片是视听语言的结合体,随着拍摄技术与受众观赏需求的提升,纪录片的呈现更加追求故事内容的吸引力与视听语言的丰富性。音乐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听觉符号,通过旋律和风格的变化在渲染气氛、增强叙事节奏、凸显内容真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准确的音乐素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配合画面,深化主题内容,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引发受众情感情绪。《少年不老》在创作中使用间断性的主观音乐配合故事情节的转变,使用客观声音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主题的深刻性,两者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故事叙述的感染力。

主观性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叙事节奏感。 主观音乐指的是纪录片创作者根据纪录片的具体内容,服从纪录片主题表现,在后期制作时加入的音乐,[5]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音乐会产生与画面内容对应或者相反的效果,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第1 集《执手》中记者、博主和项能奎老人上山的过程中遇到大雨,背景音乐变得紧张急促,凸显了雨的大和急以及情况的突然,也让受众开始担心没有雨具淋湿的情况。在避雨时,记者询问平时上山带不带伞,项能奎老人回答“不带伞”“中午就烧几个洋芋带着”时,背景音乐变得缓慢低沉,缓解了受众紧张的心情,也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两段背景音乐的交替使得受众较好地感受到了情节的变化。第6 集《盛景》开头部分配合改革开放后深圳高楼建筑施工时的历史资料,背景音乐为1994 年发行的歌曲《走进新时代》,使得视频资料更具年代感,做到了时空和背景相统一。同时,歌曲声音没有掩盖主人公陆建新的解说声音,能够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深圳特区建设时期的巨大变革。随后,在陆建新介绍自己参与设计的建筑时背景音乐轻快激昂,配合建筑实体的展现,能够使受众感受到陆建新在建筑事业取得的突破与成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客观性声音增强叙事纪实性,配合画面叙事内容。 客观性声音即声源来自拍摄画面的声音,如人物的对话、流水声等,它往往配合着拍摄画面,能够较好地还原场景,烘托氛围使受众具有代入感。真实性是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声音的正确使用能够较好地记录场景信息,激发受众情绪的变化。在第2 集《守岛》中,王仕花带领记者和博主走过崎岖的岩石来到当年和王继才升旗的地方,记者好奇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王仕花则解释了小岛的战略位置和历史背景,这个地方不是开山岛的最高处,但是是开山岛的最东边。1939 年日本侵入连云港时,首先占领了这个小岛。小岛虽然不大,但是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王仕花回忆起第一次升旗的时候王继才说的话,记者坚定地接道:“得让他们看看!”话落,配合拍摄画面的海浪猛烈拍打岸边的声音,受众内心无比震撼,引发思考,也让受众感受到王继才夫妇坚定的信念以及赤诚的爱国之心。在第4 集《牧歌》中,蒙古族说唱艺术家拉西敖斯尔在家中弹奏《好来宝》欢迎记者和博主的到来,在为建党100 周年的演出排练中,孩子们带着高昂的情绪唱歌等的现场音乐,都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也让受众感到振奋。

结语

2023 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因此,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至关重要。为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应该借助主旋律微纪录片讲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的故事,强化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精神,为实现共同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少年不老》是主旋律微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前期清晰的主题定位、制作时的年轻化表达、悬念式的叙事方法与多样的声音元素成功地感染受众,讲好了6 位模范党员及其背后群体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党员群体坚持理想、坚守初心、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崇高精神,达到了艺术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为新征程路上的同类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博主纪录片受众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