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高效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3-10-25 09:37梁飞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高效课堂德育

梁飞燕

[摘 要]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人品格。文章以“辛弃疾词四首”教学课堂为例说明古诗词高效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在教学“辛弃疾词四首”前,教师首先整合、解读词作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知人论世,为德育渗透做铺垫,并指引学生品读词作语言,实现德育引导,之后再拓展教学范围,扩大德育影响。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获得人格升华和精神洗礼。

[关键词]古诗词;高效课堂;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9-0007-03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展现出古人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哲学,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个人品格。

当前,古诗词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灌输化、肤浅化、形式化等不足,一些教师忽略知识讲解与德育的过渡与衔接,忽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消化水平等,这些影响了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熏陶的效果。

鉴于此,笔者以所构建的“辛弃疾词四首”教学课堂为例,说明古诗词高效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首先,整合、解读古诗词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其次,引领学生知人論世,为德育渗透做铺垫;再次,指引学生品读古诗词语言,实现德育引导;最后,拓展古诗词教学范围,扩大德育影响。通过以上策略,笔者让德育的“春雨”无声地洒在学生心田,浸润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

一、 整合、解读古诗词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

素质教育要求下,古诗词教学要充分展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整合古诗词教学内容,挖掘古诗词中的德育资源,为探索合适的德育渗透策略打下基础。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编入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四首词,分别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教学之前,笔者将与这四首词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做深入解读,再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通过整合与解读,笔者梳理出如下内容:辛弃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中借助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强烈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失地,反对妥协投降的政治理想;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追忆了自己和战友们火热的战斗生活,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更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以“登高说愁”为话题,写出了少年时与而今两种“愁滋味”,写尽了人生无奈,表现了报国无路的痛苦,也表达了对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从登北固楼联想到历史上无数盛衰兴亡之事,抒发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并通过回想英雄人物孙权“坐断东南”,严厉谴责了南宋当局的苟安妥协,有力地表现了抗金复国的爱国精神。

这四首词都洋溢着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彰显出他鲜明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挖掘其中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德育资源,进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知人论世,为德育渗透做铺垫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离不开对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的认识。在教学“辛弃疾词四首”时,教师带领学生知人论世,既可以使学生深入解读词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进而为德育渗透做铺垫。笔者整理了以下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年),生于金国,20岁即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22岁时他变卖家产,聚集2000余人揭竿起义,后投奔耿京。耿京被叛徒所杀后,辛弃疾带五十名勇士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再带领人马一路南奔,成功回到建安。他的壮举威震南宋朝廷。辛弃疾积极主张北伐,但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之后虽偶被启用,但终不得大用。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却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把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通过阅读以上资料,学生可以加深对辛弃疾的认识。此外,梳理这四首词的创作时间会发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于1174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于1188年;《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大约作于1181—1187年间(一说1192年);《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约作于1204年或1205年,也就是词人去世的两三年前。通过梳理写作时间,学生发现这四首词均作于辛弃疾南归之后,且抒发的情感有共同点,即渴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但现实中却始终受主和派排挤,未能如愿报国的愤懑。这其实也表现了辛弃疾一生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上,渴望统一中原,是其强烈爱国情感的突出体现。

教师在整合、解读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生平,比较归纳写作时间,这为诗词知识与德育思想的衔接,为德育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指引学生品读古诗词语言,实现德育引导

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相关的德育要素。在教学“辛弃疾词四首”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品析语言,再朗读体会,从而落实有效的德育引导。

(一)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辛弃疾的四首词作后,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词作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言为心声”,辛弃疾的词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情感。请同学们从辛弃疾这四首词中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具体品析这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究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学生选择《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进行分析。这里是词人幻想自己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让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桂婆娑”一词象征南宋的投降势力和金人势力,作者托物言志,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要扫清阻碍国家统一的一切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学生选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进行分析。这几句写出词人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但却壮志难酬的愤慨。前一句写理想,后一句写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中尽显词人的悲愤之情。有学生选择《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而今识尽愁滋味”进行分析。此句中的“尽”字,极有概括性,道出词人复杂的感受,他满怀雄心壮志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齐心协力,共建大业,谁知不仅报国无门,还被削职以至闲居,他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有学生选择《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进行分析。这里词人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向刘备称赞孙权的典故,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讽刺当权者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

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穿插点拨,引导学生深化对辛弃疾的认识。通过高效学习,学生了解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贯穿他的这四首词作。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让每一个学生深感震撼。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用好语言这个抓手,从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品味作者通过语言所展现的特定心境、情感、态度等,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

(二)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为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理解,在品析语言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通过指导停顿、重读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词作的思想内涵。如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时,应语调高昂,加重语气,尽显豪迈,然后稍作停顿,再读下一句“可怜白发生”,此时语调应低沉,适当拖音,读出无限悲愤之情,和前面的豪迈形成鲜明对比,以更深刻地体会词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受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和音韵美,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人的赤胆忠心,从而树立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崇高人生目标。

可以说,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词人的气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这便是有效的德育引导。

四、拓展古诗词教学范围,扩大德育影响

古诗词的拓展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还可以加大课堂容量,从而更好地渗透德育,更深远地影响学生。

(一)适度拓展,丰富积累

辛弃疾的这四首词作均洋溢着他关心国家命运的强烈情感和高昂的战斗激情。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有其他作品同样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笔者出示了两首课外词作,让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辛弃疾的爱国之情。

【課外词作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背景知识]

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巡查中他登上造口壁,俯瞰奔腾的滔滔江水,感慨金兵入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北望长安,怀念故土,于是便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家国沦丧的悲痛,故土收复无望的悲愤、惆怅。

【课外词作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背景知识]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积极筹划北伐,闲居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到任后,他积极准备军事进攻;但同时又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怀古,抚今追昔,有感而发而作此词。

通过分析词作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辛弃疾通过赞扬建立霸业的孙权和两度北伐收复失地的宋武帝刘裕,讽刺北伐失败、仓皇逃命的元嘉帝刘义隆,表达自己虽老,但尚可上马杀敌的决心。全词豪壮悲凉,散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师通过拓展以上两首课外词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辛弃疾词作中包含的浓浓爱国之情和他个人鲜明的人格魅力。

(二)总结归纳,深化认知

在学生欣赏了辛弃疾散发着浓浓爱国情的词作后,笔者总结如下:

辛弃疾的很多诗词都蕴含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他文武双全,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生不逢时,“可怜白发生”,抱憾终身。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义军,归宋后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一生历尽沧桑,但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既有侠客之勇,又有文士信义。他展现出的勇气、毅力、对正义的信仰等,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以上内容意在引导学生深化认知,把握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进而落实德育。教师引领学生适度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还能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这有利于构建更开放且更具活力的古诗词高效课堂,并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德育渗透。

古诗词教学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教师要积极整合、解读古诗词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引领学生知人论世,为德育渗透做铺垫;指引学生品读古诗词语言,实现德育引导;努力拓展古诗词教学范围,扩大德育影响。唯此,学生在古诗词的高效学习中,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通过认识与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获得人格升华和精神洗礼。

[   参   考   文   献   ]

[1]  颜梅玲.中考古诗词整合复习课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5):40-42.

[2]  郑浩.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古诗词高效课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踏青古诗词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