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视域下伊犁河谷西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2023-10-25 13:18穆耶赛尔·赛达合麦提陈万基刘文新赵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伊犁河谷中学地理

穆耶赛尔·赛达合麦提 陈万基 刘文新 赵阳

[摘 要]文章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提出区域认知视域下研学旅行的内涵价值,从区域丰度、区域象征、区域深度三个方面挖掘伊犁河谷西部的研学旅行资源,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与伊犁河谷西部研学旅行资源的关联,对该地区研学旅行资源进行开发和总体设计,探索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伊犁河谷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关键词]研学旅行;区域认知;中学地理;伊犁河谷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9-0087-06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推行研学旅行活动[1]。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十个研学旅行实验区[2],这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从理论探索走向初步实践。同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范畴[3],这标志我国研学旅行正式进入全面推广、多方支持、规范化发展的阶段。2020年1月,新疆研学旅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挂靠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同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自治区2020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伊宁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入选。新疆研学旅行发展得到了政府重点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新疆人文自然资源,设计高质量研学旅行课程,是将研学旅行融入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是拓展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学课程和区域资源,开发服务于当地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是当前开展中学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措施。宋春伦、秦海燕、厉子龙等基于浙江省温州沿海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以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质量,带动海岸带旅游地质资源开发[4];马蕾、叶茂基于PBL模型,依托伊犁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了高中学段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引导学生继承林则徐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情怀[5]。伊犁河谷自然景观丰富且独具特色,人文底蕴深厚,是绝佳的研学旅行圣地。受地方相关人才短缺、经济困难等问题的制约,目前伊犁河谷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较为缓慢。设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应性高、覆盖范围广的研学旅行方案是当前伊犁河谷发展研学旅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与研究区界定

(一)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6]。研学旅行有别于旅游、研学旅游等,研学旅行是教育活动,而旅游、研学旅游是旅游活动,两者面向的群体和活动形式都不同[7]。研学旅行是教育与社会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与古代游学不同,又与当前兴起的修学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课程。

(二)区域认知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8-9]四项内容。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对地理学本质属性—区域性的体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认知的重要内容[10]。

(三)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是美国著名课程论学者泰勒在1949年提出的课程理论体系。这一原理将课程理论归结为回答学校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哪些教育经验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教育经验、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四个问题,这为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设计提供了完善的研究范式。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见图1)。首先,通过梳理高中生需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科学知识、研学旅行资源等,设计一般性研学旅行课程目标,选择适合当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哲学与学习理论,对一般性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进行筛选,确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接着,根据相关开发原则和选择依据,开发研学旅行资源,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然后开展研学旅行,最后进行完整的研学旅行评价,总结反思研学过程,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反馈到最初的目标设计中,对研学活动进行再开发、再设计。

(四)研究区界定

选择伊犁河谷西部为研究区,见图2。该地区为伊犁河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覆盖伊宁市、霍城县、霍尔果斯市、可克达拉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5个县级行政单位,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该地区处于天山山脉西端分支处,地表营造结果独具特色;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山区有高山高原气候特征,平原区与山区气候明显不同,平原区干旱少雨,蒸发较强,降水量200 mm左右;山区降水丰沛,降水量可达1000 mm,天气冷凉[11-12]。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为该地区创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久经历史变革,具有边疆民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二、区域认知视域下研学旅行的内涵价值

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前提[13]。基于对课程标准中区域认知的理解,研学旅行的内涵价值需从区域丰度、区域象征、区域深度三个方面分析。

区域丰度是指该地区研学旅行资源的丰富程度。区域丰度由数量、类型、适用群体结构三部分组成。研究区可作为研学旅行资源的旅游区有20余处,皆为发展成熟的风景旅游區。研究区研学旅行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类、民族风俗类、历史文化类、地方特色类等多种类型,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活动,适用于全阶段的中小学生。可见,伊犁河谷西部研学旅游资源区域丰度较大,可满足多形式、多层次的研学旅行活动。

区域象征是指该地区研学旅行资源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满足学生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需求。研究区气候环境和风土人情虽与周边略有不同,但自然景观仍符合自然规律的公知性,民俗风情也与相关区域有诸多联系,能为中小学通识性教学和地理课程内容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

区域深度是指该地区研学旅行资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优秀的课程思政资源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历史积淀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为提高课程育人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研究区研学旅行资源开发

(一)自然地理景观研学旅游资源开发

该地区北依博罗科努山,南靠乌孙山,伊犁河从中穿流而过,地表景观有山脉、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可将中学地理有关地表形态、植被土壤等相关教学内容与研学实际有效结合。研究区具备研学旅行资源的自然地理景观见图3。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要求,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研学资源和高中生普遍使用的教材,开发设计以伊犁河为中心、霍城县为主体的自然地理景观研学旅行。自然地理景观研学旅行资源开发见表1。

(二)历史人文社会研学旅游资源开发

该地区自古为战略要地,古时为游牧民族乌孙人的部落,有着深厚的游牧文化;西汉时期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几经历史沧桑和社会变革,经久不息,无数中华儿女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该地区属新疆伊犁州管辖,地处祖国西陲,是“一带一路”重要地区,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基于该地区历史人文社会研学资源,开发设计“两馆两口岸,三个古城一个府,一条街上一书屋,风情院里小夜曲”的集场馆学习、实地考察学习、情景体验学习为一体的历史人文社会研学旅行。该部分旨在通过不同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感态度。历史人文社会研学旅行资源开发见表2。

四、研学旅行总体设计

(一)设计原则

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原则。课程设计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教材为主要依据,所有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都围绕课标和教材进行,并结合研学旅行活动适当拓展,加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目的性原则。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需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将小目标落实到相对应的研学旅行资源上。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对整个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宏观把握,细化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空间—区域思维原则。区域认知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用空间—区域的思维方式认识地理环境,课程设计的主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空间—区域思维方式,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思考怎样设计才可以实现主线目标。

地方特色原则。区域认知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学生既要获取客观知识和普适性技能,又要了解地方特色。在课程设计中结合研学旅行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既可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提高育人价值。

(二)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需要总目标、主线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根据研学旅行资源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围绕主线目标制订阶段性目标。总目标是通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理解水循环、地貌、植被、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精神。主线目标是培养学生用空间—区域思维方式认识地理环境。阶段性目标可根据表1、表2研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研学旅行资源实际情况制订。

(三)活動设计

伊犁河谷西部研学旅行是一次高中生认识该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综合实践学习。其面向的群体为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可克达拉市、霍尔果斯市在读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也可扩大到有意前往伊犁河谷西部研学旅行的学生团体。课程计划用时5天(实际活动进行时间、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不计算在内),出行交通工具以校车或校方合法租赁的大巴车为主,食宿由校方统一安排。

伊犁河谷西部研学旅行课程共分为前期准备、活动进行、后期总结三个部分。前期准备一般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始前3~5天进行,需根据不同学段制订准备内容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具体前期准备教学设计见表3。

经校方统一安排,前期准备做好后,即可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具体活动设计见表4。

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平安返校,从知识收获、价值观塑造、思想感悟等方面进行总结,生成研学旅行报告,教师后期进行审阅。

(四)评价设计

整体研学旅行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参与研学的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包括参与过程表现和研学旅行报告两方面,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成绩中。参与过程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占总分的50%;对学生提交的研学旅行报告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占总分的50%。具体评价细则见表5。

五、总结与展望

区域认知视域下研学旅行可以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区域思维能力,实地考察学习、情景体验学习、场馆学习有助于高中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高中生科学分析现实中的区域问题。伊犁河谷西部的自然地理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与高中地理教材存在普遍联系,为实施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该地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对培养该地区中小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较大的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2-18)[2023-0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2/18/content_3928.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EB/OL].(2016-03-18). [2023-03-05].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 zhi/201603/t20160324_235039.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2-02)[2023-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4]  宋春倫,秦海燕,厉子龙,等.基于温州沿海旅游地质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2(2):239-248.

[5]  马蕾,叶茂.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天山脚下的纪念”为例[J].地理教学,2022(4):59-61.

[6]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7]  岳登星.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0]  庞玲,高俊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体系探究[J].地理教学,2022(2):4-9.

[11]  张军民.伊犁河流域气候资源特点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气象,2006(2):1-4.

[12]  闫俊杰,陈晨,赵阳,等.基于TINDVI的伊犁河谷草地覆盖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21(3):331-339.

[13]  吴金雨,田亚平,初洁,等.人地协调观视域下女书文化区研学课程设计[J].地理教育,2022(6):65-68.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伊犁河谷中学地理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映像畜牧业
亚楠在伊犁河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