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和预防

2023-10-26 19:17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8期
关键词:胃肠炎猪舍传染性

李 娜

梨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梨树 136500

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是因为感染冠状病毒所造成的,为传染性较强的疾病类型,具有发病迅速、传播速度较快及死亡率较高的特征。患病猪多具有呕吐、腹泻及脱水等临床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猪,尤其是两年左右的仔猪,其患病率相对较高,死亡率也高于成年患病猪。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养猪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疾病防控不力或者治疗方式不当的情况下,则可能会面临大量猪患病,疾病快速传播的问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症概述

1.1 病原特性

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是由病毒所诱发的疾病类型,病毒颗粒表现为球形状态,存在囊膜。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毒对乙醚、氯仿及甲醛等均较为敏感,在光照条件下抵抗力较差。例如具有病毒的患病猪粪便若在阳光下照射6 h,病毒活性将会消失。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紫外线下照射30 min,则会失去活性。同时病毒具有抗热能力较差的特征,若温度高于56 ℃,持续时间高于30 min,则病毒的活性会消失。在37 ℃环境下持续时长高于4 d,病毒活性也会消失。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下,则会致使病毒长时间存在。比如放在液氮中持续3年,其毒性也难以消失或者降低。

1.2 临床症状

1.2.1 哺乳仔猪

患病的仔猪多具有突然发病的特征,主要以呕吐、腹泻等为临床症状,排泄出的粪便多呈现出白色或者黄绿色特征,表现为水样状态,一些患病仔猪的排泄物还会包含凝乳块或血液。患病仔猪的精神状态较差,且具有脱水症状显著的特征,体重随之降低。患病仔猪的年龄越低,伴随其病症的发展,其死亡率也会相对较高。通常低于10 d 的仔猪在患病后2~7 d内便会死亡,而伴随仔猪年龄的增长,其死亡率也会随之降低。患病仔猪在治疗后,即使康复也会存在发育不良等后遗症。

1.2.2 成年猪

成年猪在患传染性胃肠炎后,有2 ~7 d 的潜伏期,伴随患病猪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病毒防御能力也会提升,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比如一些成年猪在进食后,可能会出现马上呕吐的症状。发病初期便具有水样腹泻的症状,一般症状能够持续4 ~5 d,排泄出灰褐色样粪便,粪便内包含大量没有消化的食物或者是泡沫状黏液。患病初期或者病情较轻的成年猪,多具有进食量减少的症状,不会出现腹泻症状。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病猪食欲不振的症状越发显著,甚至会出现完全不进食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成年猪机体会严重脱水、消瘦。同时患病的哺乳母猪合并存在泌乳减少或者完全停止的症状,但是妊娠母猪通常不会出现流产的情况。

1.3 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理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肠和胃部分,通过肉眼可清晰观察具有显著脱水的症状。低龄的患病仔猪小肠中可能会出现黄绿色或者白色液体,合并存在未消化的泡沫状小乳块,肠管扩张,肠壁变薄且弹性丧失。肠系膜表现为半透明状态,合并具有出血的特征。胃部病理变化主要是胃底部具有充血的症状,或者合并存在不同程度出血的症状。哺乳阶段患病的仔猪,其胃处于满胀状态下,且具有较多没有消化的乳块。在腹泻症状发生后,患病仔猪肠系膜淋巴结多具有轻度、重度充血或者肿胀的症状。

1.4 传播途径

猪传染性胃肠炎只见于生猪,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猪和带有病毒的猪,通过其鼻内分泌物、乳汁、气体或呕吐物等均可传播。同时病毒对周围的空气、水源质量及用具等也会产生污染。若猫、犬等动物携带此类病毒,也可能会造成间接诱发疾病传染的情况。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季节流行性特征,在天气寒冷的环境下易于发生,主要是由于这种环境下病毒易于存活及传播。通常每年12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1 ~2月份为发病的高峰阶段,夏季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方式

2.1 实验室诊断

2.1.1 血清学诊断

获取急性发病阶段、康复阶段的患病猪血清样本,分别在56 ℃环境下灭活处理30 min,而后应用二倍法稀释操作,让病毒悬液和稀释度融合。在37 ℃环境下静置60 min,而后取适当的混合液接种到PK15 细胞实施单层培养。在观察1 ~2 d 后,若康复阶段的血清滴度达到急性期样本的5 倍,则判断为阳性。

2.1.2 细菌培养

无菌环境下获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脏及脾脏细胞等,分别在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上接种处理。放在37 ℃环境下培养24 h,未见细菌生成。

2.1.3 免疫荧光试验

获取传染性胃肠炎患病猪的空肠绒毛上皮细胞,4℃环境下应用丙酮固定处理约30 min,加入适量的猪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而后30 min 应用磷酸盐漂洗处理,持续时间为15 min。在干燥后实时观察,可见胞浆中具有黄绿色特异性荧光。

2.2 疾病鉴别

2.2.1 猪痢疾

猪传染性胃肠炎易与猪痢疾混淆,其区别在于猪痢疾的发生不具有显著季节性特征,全年疾病均可能随时出现,且任何年龄段的生猪均可能感染疾病,其中保育猪、育肥猪的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流行时间较长,具有缓慢传播的特征。猪痢疾的病症特征主要是包含混杂黏液的胶状血便,且气味较臭。

2.2.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多具有黄色或者灰黄色水痢的特征,患病猪的肠道具有急性卡他性炎症,病变最为严重的是十二指肠。仔猪黄痢可发生在任何季节,气温较高的夏季也会发病。通常情况下低于7日龄的仔猪,其疾病发生率会相对较高,1 ~3日龄的仔猪患病率、死亡率最高。同时相较于经产母猪娩出的仔猪,初产母猪娩出的仔猪疾病发生率会相对较高,新猪场的患病仔猪,其病情严重程度也会重于老猪场内的仔猪。

2.2.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的疾病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仔猪白痢发病时间全年均可,且10 ~20日龄的仔猪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通常大于30日龄的仔猪不会发病。生猪患病后多具有灰白色或者乳白色下痢的症状特点,粪便表现为糊状。

2.2.4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多见于1 ~3日龄的新生仔猪中,通常高于7日龄的仔猪,其疾病发生率会显著降低。仔猪红痢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症状表现为血痢。

3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和预防方式

3.1 治疗方式

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且预防疾病的复发。结合患病猪的症状特征,可以应用注射生理盐水,口服补液的形式治疗,预防患病猪脱水、中毒症状的发生及持续加重。同时联合应用止泻药物,改善胃肠状态的药物治疗。

患病仔猪用10 g 活性炭和2 g 鞣酸蛋白止泻治疗,联合应用1 mL 稀盐酸和0.5 g 蛋白酶,发挥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作用,2 次/d,持续用药2 ~3 d。针对症状比较严重的患病猪,或者已经具有脱水症状的仔猪,需要马上注射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30 ~60 mL 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25 ~50 mL。或者口服10%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 mL 及10%的维生素B12 mL,联合肌肉注射2 mL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2 次/d,持续用药3 d。

在药物治疗同时,需将猪舍温度提高1 ~2 ℃,仔猪暂停哺乳、喂食。在患病猪腹泻症状减轻的情况下,取金银花、草蔻、乌梅、诃子各25 g,黄芩、黄柏、茯苓、泽泻、神曲及山楂各20 g,黄连12 g及甘草6 g,煎煮后灌服,2 次/d,持续用药2 ~4 d,发挥止痢祛火、健脾顺气的作用,改善患病猪的胃肠功能状态,促进其机体的快速恢复。

3.2 预防方式

3.2.1 确保环境卫生。生猪养殖期间,需要确保环境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全面消毒处理。严格控制猪舍中人员的进出,尽量不要让非饲养人员进出猪舍,且对进入猪舍的人员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毒或者细菌进入到猪舍内。患有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猪,其排泄物与呕吐物中具有大量病菌,会对猪舍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故而需要定期消毒处理。尤其是在冬季,猪舍外部气温较低,猪舍中病毒易于存活,会增加疾病传播的发生率。

3.2.2 加强仔猪管理。仔猪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是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群体,故而需要强化疾病预防、管控的重视程度。首先在环境管理方面,需要确保仔猪能够在大约32 ℃的环境下生长,确保猪舍温度、湿度适宜,防风且干燥。

3.2.3 定期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重要方式,需要根据要求定期注射疫苗,严格控制疫苗注射的类型、时间及剂量,降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概率。针对怀孕的母猪,需要在分娩前30日内注射轮状病毒与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针对仔猪,则可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者秋季接种疫苗。

4 结语

传染性胃肠炎是生猪养殖期间常见的疾病类型,会对生猪健康及养殖户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强化重视程度。在全面认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症特征及传播路径基础上,科学养殖管理,可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促进猪养殖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胃肠炎猪舍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