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

2023-10-26 07:23杨建敏郑珊珊王会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高校辅导员

杨建敏 郑珊珊 王会

摘 要:通过对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文本材料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构成高校辅导员成长力的六大维度,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其中自我驱动力、思政引领力、组织管理力、服务指导力和学习研究力为内部维度,外部支持力为外部维度。依据成长力模型,高校辅导员应在激发自我驱动、坚定职业理想,厚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研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机制保障、增强外部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质性分析;成长力;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7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198)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使命,为学生埋下信仰之种、扣好世界观之扣是其职业要求。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实现了足额配备,优秀辅导员加速涌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优秀辅导员能以真理的力量启发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出色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甚至可以影响大学生一生的职业规划和待人接物方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自2009年开始,截至2022年已推选出十四届172名辅导员年度人物,他们是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代表,为辅导员个人成长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筆者选取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共计152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样本,从内外两个视角总结“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共通性,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探究优秀辅导员成长的动力密码。总结优秀辅导员成长的基本规律,对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增强高校辅导员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效果,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一流辅导员队伍,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笔者以第一届至第十三届累计152名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研究对象,收集教育部、新华网、“高校辅导员”等网上公开的先进事迹文本约44.8万字,从性别、年龄、民族、学历、职称等方面呈现152位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人口学信息,如表1所示。检索截至2022年12月年度人物获得者收录在中国知网的1407篇论文,数据全面翔实,可信度高,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笔者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扎根理论,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事迹材料进行归纳演绎、数据整理、转化和编码,构建辅导员发展的成长力模型。利用Cite Space6.2.R2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获奖者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构建

笔者选择扎根理论三阶段编码方法,对获奖者先进事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归纳、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总结其中的六大构成要素(即自我驱动力、思政引领力、组织管理力、服务指导力、学习研究力和外部支持力),为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 数据分析

首先,通过一级编码提炼概念范畴。对事迹材料中体现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方面的语句,进行逐字逐句编码,提炼出较为精确的概念。如“身患重病、6次化疗,却仍坚守辅导员岗位不动摇”提炼为“坚守岗位”;“发着烧还坚持带学生军训”提炼为“牺牲自我”;“利用寒暑假家访,将足迹延伸至新疆、西藏等省区”提炼为“无私付出”。通过一级编码,本研究共提炼出82个核心词汇,确定概念范畴。通过对概念进行界定,将相似概念归到一个范畴内,如“坚守岗位”“牺牲自我”“无私付出”这些核心词汇都体现了辅导员对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职业的热爱,归类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力。通过这一过程,共归纳出24个初始范畴,即自我认知力、职业认同力、目标行动力、自我反思力、理想信念力、政治领悟力、思政说服力、引导感召力、决策执行力、分析判断力、组织监督力、沟通协调力、教育示范力、学业引导力、心理辅导力、就业指引力、学习内驱力、知识内化力、研究创新力、实践应用力、政府导向力、高校培优力、团队协作力以及家庭支持力。

其次,通过二级编码选择和建构主范畴。对初始范畴进行二次审视,重新组织数据,建立初始范畴之间的联系,将各种概念组织起来,识别作为轴心的关键概念,[1]提炼出主范畴。本研究对一级编码得到的24个初始范畴进行重新审视、关联性分析以及合并归纳,提炼出涵盖24个范畴的6个主范畴,分别是自我驱动力、思政引领力、组织管理力、服务指导力、学习研究力和外部支持力。

最后,通过三级编码确定核心范畴。核心范畴是通过对所有命名的主范畴进行整合、归纳、凝练而得到的关键词。主轴性编码完成后共归纳出6个主范畴,前五个是辅导员发展成长的内部维度,最后一个是外部维度。无论是内部维度还是外部维度都以促进辅导员成长、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力为统领。或者说,从内外两个维度选择“高校辅导员成长力”统领主范畴,其他概念从不同维度围绕这一核心服务,从而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

(二) 构成要素

一是自我驱动力。个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内部的自我驱动,高校辅导员的自我驱动力表现为自我认知力、职业认同力、目标导向力以及自我反思力。当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时,意味着对自己的长处及短板认知清晰,可以更好发挥个人所长。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决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样本中78.29%的年度人物获得者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74.3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反映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对辅导员职业的热爱和认同。目标导向力驱动个人行为选择,促进内在超越动机的产生,年度人物获得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成就学生、成就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69.74%的年度人物获得者具有讲师职称,28.95%的年度人物获得者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自我、对工作的认识,有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向着专家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是思想政治引领力。辅导员的核心职能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引导。[2]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力体现为理想信念力、政治领悟力、思想政治说服力和引导感召力。第一,理想信念力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把“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作为首要条件。[3]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第二,政治领悟力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条件。辅导员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能力。第三,思想政治说服力和引导感召力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优秀辅导员要创新教育方法,抓住关键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开启云端思想政治新模式,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11年笔耕不辍,从博客到微信公众号,形成网络思政成果一百余万字。

三是组织管理力。这一能力是衡量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力表现为统筹规划力、决策执行力、组织监督力和管理协调力。第一,统筹规划力表现在辅导员面对日常繁杂的工作任务能抓住事情的本质和要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工作有章法、有条理、有效率。有位年度人物获得者统筹学业、心理、資助、就业等资源,构建了“4+X”模式的学生服务体系,取得了突出育人实效。第二,决策执行力体现在辅导员对上级精神、政策的理解及贯彻落实执行情况,辅导员的决策执行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政策、方针的贯彻和实施。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采取“精细化管理+制度化管理+集成化管理”的办法,确保将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组织监督力表现在辅导员指导班级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在开展党团班级建设、评奖评优及学生学业等方面,坚持班级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第四,沟通协调力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润滑剂,体现在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交流、家长沟通等多个方面,用专业的手法触及学生内心世界,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服务指导力。服务指导力是辅导员成长力构成要素中体现职业特点的重要维度,高校辅导员的服务指导力表现为学业指导力、心理辅导力、就业指引力和助困帮扶力几个方面。比如,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打造“认识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教育”等平台,开展“六位一体”学风建设工作法;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每年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谈心谈话几百人次”,用心服务学生;有的年度人物获得者依托大数据技术,精准开展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困难资助。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工作技巧,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体现了获奖者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用心用情服务学生。

五是学习研究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既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又善于综合各方面情况,在总体思路和全局工作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4]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而且,《规定》对辅导员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做了明确要求。辅导员的学习研究能力是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Cite Space6.2.R2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发表的1407篇论文进行文献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作者共引等分析,可以得知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中发文最多的辅导员累计90篇,每年平均发表5.3篇,年度人物获得者人均发文9篇。可见,优秀的辅导员注重个人理论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学习内驱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研究与创新,把学习研究作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和内在需求。

对检索论文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知年度人物获得者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辅导员”几个方面,除此以外“创新创业教育”“党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等词语出现频次较高。文献聚类分析得知年度人物获得者的研究内容具有明显聚类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获奖者最关注的领域。从时间图谱中分析不同时间点年度人物获得者的研究焦点,发现获奖者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近几年“三全育人”“疫情防控”“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引领研究方向,反映出获奖者能够对所学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考,聚焦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难点开展创新性研究。

六是外部支持力。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支持,辅导员成长的外部支持力主要包括政府导向力、高校培优力、团队协作力和家庭支持力。第一,在政府导向力方面,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辅导员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双线晋升”发展通道不断拓宽。第二,在高校培优力方面,研究发现61.84%的年度人物获得者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至少3名辅导员获评。年度人物获得者所在高校重视优秀辅导员的培育,开展多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组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广泛宣传优秀辅导员事迹,搭建辅导员成长的发展平台。例如中南大学积极探索辅导员职称、职务、职级“三线”晋升制度,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为专家型辅导员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第三,在团队协作力方面,团体动力学表明个体的行为受团体行为影响,事迹文本材料词频分析显示有关“团队”相关描述出现158条,频次217,比如“积极组建研究团队”“与团队探讨学习”“带领团队”等。第四,在家庭支持力方面,辅导员对工作的全力投入离不开家人的包容和支持,家庭支持力是优秀辅导员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动力支撑。

三、高校辅导员成长的路径建议

尽管年度人物获得者的事迹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提升辅导员成长力的一般方法和路径。具体而言,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可从四个方面精准施策,即激发自我驱动、坚定职业理想,厚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研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机制保障、增强外部支持。

(一) 激发内生动力,坚定职业理想

首先,深化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力强的辅导员,拥有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在工作中可以发挥所长、补其所短。高校可以通过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推动项目化管理、年级工作组、工作室等落地生根,加强辅导员朋辈间的交流互助,帮助辅导员找到职业引路人,在学习交流中进行自我探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其次,增强职业认同。从微观角度讲,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关键是自我突破。辅导员只有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对工作投注深厚的职业情感,在工作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高校在选人、聘人时,要重点考察应聘者性格特点、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组建一支职业认同感强的辅导员队伍。再次,提升目标行动力和自我反思力。辅导员要想实现职业发展,需要具有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强执行力,在实践中反思提升,快速响应时代变化,促进职业愿景的实现。

(二) 厚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技能

从微观角度讲,辅导员要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力、组织管理力及服务指导力,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相关材料显示46.71%的年度人物获得者具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背景,但53.29%的年度人物获得者毕业于理工科专业,与辅导员职业相关性不大,说明优秀辅导员能够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的短缺,在工作中主动学、乐于学,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从宏观角度讲,高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建立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科学的培训体系,从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补齐辅导员学科背景短板。通过辅导员沙龙、辅导员专业化成长团队、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形式,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锻炼辅导员的决策执行力、分析判断力以及沟通协调力,形成辅导员队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增强知识运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引能力,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三) 强化学习研究,激發创新活力

重视和强调辅导员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需要。一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空前的挑战,辅导员要主动适应网络媒体发展要求,探寻教育新手段,强化网络育人实践探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对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群体,辅导员应了解熟悉教育对象的时代背景、性格特点、学习生活习性,优化教育方式和内容,提升教育的亲和力。三是加强对育人场域、育人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发挥组织、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网络等育人功能,将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社区,提升教育实效。另外辅导员需加强学生日常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升创新数字赋能,推进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

(四) 完善机制保障,增强外部支持

优秀辅导员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导向,离不开高校精心培育、团队以及家人的大力支持,是个体、高校、社会、国家等多个元素相互协同、共同发力的结果。目前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高校也相应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在政策上畅通了辅导员“双线晋升”通道,但优秀辅导员群体高级职称总体偏低(年度人物获得者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比例仅为28.95%),整个辅导员群体比例更低。另外各高校执行政策力度不均衡,落实政策不到位,导致辅导员晋升途径仍不畅通,影响辅导员职业的热情和成就感。政府可以从辅导员配比、辅导员晋升比例等方面加强对高校政策执行力的督查、督导,促进政策落地、落实。高校需更加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辅导员队伍培养,不可只给辅导员找问题、提要求,更要在关键时扶一把、指方向。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特点,落实“双线晋升”制度,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建立辅导员培养成长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让辅导员干事有劲头、发展有盼头,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和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291-292.

[2]唐静,孙立,方晨光.高校辅导员政治胜任力构建逻辑及其提升路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90-195.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Z]. 2017-09-29.

[4]守正创新真抓实干 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4-22(001).

[5]扎实抓好主题教育 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23-04-04(001).

(责任编辑:毕秋)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高校辅导员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