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2023-10-27 09:01刘立娜龙慧褚天娇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刘立娜 龙慧 褚天娇

摘 要:本研究以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具身认知理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理论基础,探索绘画治疗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具体操作,为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绘画治疗;绘画心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2018年,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定为大学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情感体验不足等问题,依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绘画治疗的无意识理论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交织又相互转化。在心理学视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重视有意识心理作用,也要重视自发的、内隐的、直觉的乃至非逻辑性、非理性的无意识心理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入脑入心,在常规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有意识教育”基础上,强调陶冶、暗示、体验、移情、感染、模仿、认同等“无意识教育”。绘画作品作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产品,既含有丰富的意识层面信息,也包含着大量的无意识层面信息,是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绘画作品为媒介进行心理治療,能够基于无意识的心理作用,兼顾有意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发挥一定的技术优势,具有很强的时代适应性。

(二)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是以身体为解释核心的研究视角。在具身认知理论框架下,身体的生理属性、运动经验和现实情境会影响认知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理论认为,认知是在身体的体验中形成的,因此,对个体认知的考查也需要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认知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心理健康状态会受到内在情境(认知、情绪、动机等)和外在情境(物理环境、社会实践、文化影响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具身认知理论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启发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强调情境性与动态性,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嗅觉、温觉、触觉、味觉、平衡觉、运动觉和内脏觉等各类感觉,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重要的课程建设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抽象知识的习得应该源于直接经验,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即“做中学”。这一理论还认为,课程具有过程性和开放性的典型特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师生的个人体会纳入课程,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一理论还提出,课程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而是强调师生对话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课程目标要具有生成性与表现性;课程评价侧重过程性,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二、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以吉林省某高校大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2022年8月至12月,该课程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授课指导下,针对大一新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共进行了8周、每周90分钟的课程教学,共110名学生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受疫情影响,课程使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的方式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设置

绘画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必须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托。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知情意行”是个体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的集中体现,也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脉络。因此,在将绘画治疗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围绕“知情意行”的认知体系进行了具体的课程设计。在课程主题的选择上,分别设置了建立团队、重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团队力量、意志磨练、职业生涯启蒙、自我成长等内容,构建了完整的“知情意行”体系。其中,为了运用绘画治疗的心理教育特色,课程在艺术表达的形式上充分发挥艺术治疗的优势,综合采用绘画、音乐、沙盘、雕刻、戏剧等形式,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感受。在心理互动深度上,课程设置了逐步深入的体验模式。授课初期,使用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帮助班级团体活动实现破冰;授课中期,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绘画分析与治疗、沙盘游戏与心理分析等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授课后期,采用团队配合度高的戏剧艺术表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开展更高层次的心理教育。

(二)绘画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结合应用型高校大一新生的学情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概述”“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调控情绪情感”“协调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人格心理的健全”“个人的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将绘画治疗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可结合以下教学内容具体展开:

第一,在心理健康知识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重要平台。几乎每个学生都对了解自己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有着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学会为自我心灵“把脉”十分必要。在介绍心理健康监测的相关知识时,除了讲解常用的心理测量方式,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表达性艺术评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有趣的手段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第二,在自我认识部分。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心理学探讨。理解自我意识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理论、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明悉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学会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进行自我意识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画像”“树木人格测试”“折纸动物”等方式来探索自我。使用这种方式时,通常会要求学生画出或折叠出一种事物来比拟自己,进而让学生尽可能在这些作品中探索和挖掘自己,发现自身的心理优势与内在需求,客观全面且形象直观地了解自己。

第三,在情绪与压力管理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现实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提高克服困难、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和意志品质,是情绪与压力管理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在早期评估阶段,可用“雨中人”绘画测试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身存在的压力以及压力的来源;在干预阶段,可用“心理情绪涂鸦”“撕纸解压”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绘画疗愈情绪的过程。绘画治疗在快速调节情绪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大学生从视觉、触觉、身体运动等各个通道感受情绪的变化。

第四,在社会适应部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则是社会适应的最核心表现。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做到尊师、爱友、孝亲、助人;能够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为建立家庭和为人父母做好准备;能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个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既可以使用“团体动力图”来评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也可以用折纸游戏,让学生将写给团队其他学生的感谢信折叠成特定形状,以匿名的形式在班级展示,以此帮助大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在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十分必要。大一新生应该在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特长、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基础上,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职业生涯线”“生命线”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职业理想,通过绘画“N年后的我”“我的工作场景”等方式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建议

(一)绘画心理评估不可单独使用

一般而言,表达性艺术评估必须结合高度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共同使用,以保证其科学性。必要时还应结合访谈法,保证测试者信息资料的全面性,且必须与其他评估方法相互印证,才能得出诊断性结论。因此,从心理测评的科学性来看,绘画心理分析、沙盘心理分析等均属于投射测试,其信度效度仍然需要更多的检验,不可轻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标准化测试的身份单独运用。尤其是当表达性艺术心理评估与其他评估方式结果相互矛盾时,更需要谨慎对待,必须按照心理评估的一般原则重新对当事人进行评估,直至达到一致状态,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二)绘画治疗的核心在于“心理治疗”,而非绘画艺术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有很强的吸纳性。从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到黏土、毛根等日常生活元素,再到花草树木、冰雪水土等自然元素,都可以作为绘画治疗的有效素材,能够极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绘画治疗的运用必须保证技术上的心理学属性,即绘画的艺术形式必须服务于“心理治疗”这一核心属性,否则便偏离了心理教育的初衷,而与一般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需要更加关注艺术表达究竟给学生在认知方式、情绪体验、意志习惯、行为动作方面带来哪些有益的变化。实践表明,运用心理学技术开展绘画治疗,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专业特性。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基本原则对待学生的艺术作品,能够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运用澄清技术和鼓励技术,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形成善于倾听的课堂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客观、充分地表达自我;运用内容反应技术,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运用情感反应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对其作品和情绪的理解;运用良好的提问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潜意识心理;运用解释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潜意识心理状态,提升大学生心理体验感。

(三)绘画治疗需要在较为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展开

运用绘画治疗时,常常需要将个体的内心世界表露在外部环境中,会对某些特殊学生(如社会交往恐惧群体和处境不利群体)产生一定的情境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没有充分的把握可以掌控可能发生的意外前,不要轻易使用自我表露环节,以免让学生过早或者过多地表露自我,进而产生心理防御或者产生新的社交压力,导致出现与心理健康教育背道而驰的不良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温暖的集体氛围和支持性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保障绘画治疗的顺利实施。

(四)绘画治疗要关注大學生的积极心理资源

个体或团体的成长往往与他们的自身资源与内在动力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呈现出的表达性艺术作品可能会显现出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缺点与不足。因此,教师要全面地看待表达性艺术作品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性艺术作品中的积极心理资源,帮助学生运用积极心理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丁闽江.“四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

[2]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3]叶浩生,国礼羽,麻彦坤.生成与动力: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J].心理学探新,2020(6).

[4]菲利普·克莱顿,柯进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5]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6]沈佩琦,段玲玲,朱丹.表达性艺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6).

责编:司 哲

基金项目:长春光华学院2022年度校青年培育基金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艺术心理干预研究”(编号:QNXS2022035);2022年度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心理绘画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干预研究”;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刘立娜(1982— ),女,长春光华学院现代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龙慧(2002— ),女,长春光华学院现代教育学院在读本科生;褚天娇(1991— ),女,长春光华学院现代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