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10-27 09:01张颖李建威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张颖 李建威

摘 要: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和路径。本研究提出,在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在评价方式上,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实践考核等。

关键词: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类特殊课程,它不仅涉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更是一种涵盖多方面知识和文化的综合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学习。但在教学中,体育类通识选修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探究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价值,探索其改革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概况

(一)通识教育与体育类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主要由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发展而来,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熏陶和公共事务能力培养,旨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通识教育也是一种“全人”教育。高校体育类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如果说专业教育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度教育,通识教育则是基础知识的广度教育。体育类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通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隨着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教育朝着越来越往专业化和细分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目光逐步向某个或某一类行业聚焦,从而忽略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需要。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也往往偏离最初的本义,成了一种单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教育。甚至有学者认为,高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加入了造“器”教育的行列,而非成“人”的教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相匹配。因此,如何基于“全人教育”的需求,推进高校体育类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目前,体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其研究多侧重于课程意义与价值的探索与分析、课程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现状等。通识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涉及多维度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赋予它的意义和概念也不同。就全国范围来看,通识教育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较为权威的定义,只有部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本质上讲,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理念上相辅相成,其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具体的不同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极其缺乏,关于高校体育通识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鲜见。传统的德育多强调道德的知识性,常常把德育简单地视为道德知识的传授与评价,对道德认知如何促成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习惯重视不足,这也往往导致“知”与“行”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师生习惯把对知识的追求理解为对就业的追求,把对“全人”的追求理解为对“专业”的追求,由此引发理念错位和课程错位,同时也导致配套的师资和制度出现问题,体育类通识选修课在其中自然也无法彰显价值、实现发展。总体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校对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认识不足。大多数高校对体育类课程的关注集中在专业技术层面,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专业教育更容易出成果。因为通识教育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短期内效果很难显现,而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效果较为显著。因此,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往往不受重视。

其次,体育类通识选修课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普通高校体育类选修课中,一般教师的专业水平较高,但缺少人文类、生理学类学科背景,而体育类通识教育的内容又以基础或全面的知识架构为依托。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建设和推广,不利于形成浓厚的通识教育学习和研讨氛围。

最后,体育类通识选修课建设体系松散。这种松散主要体现在体育类通识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体育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常常因为课时、师资、资源的变动,导致教师对课程挖掘不足,加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追求所谓实用性知识、技能层面,在教学中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另外,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没有形成强大的系统合力。

二、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作为一种体育类课程,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通过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以“健康、快乐、多元、实用”为原则,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培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体育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将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体育类通识课程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育类课程,学生能够体验运动的乐趣,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此外,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改革还提倡跨学科教学,将内容融入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其他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其与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例如,可以将体育运动与医学健康相结合,探究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将体育运动与社会学相结合,研究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不仅涉及身体素質和健康意识的培养,还包括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著名教育家杨叔子认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引导人。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类通识选修课,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教学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同时,也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课外阅读、校内外比赛、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具体可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等有关。另外,高校要强化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让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例如,可以将体育类通识选修课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高课程的社会普及率和影响力,让公众进一步认识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价值。

(二)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既要注重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也要注重体育文化和体育伦理的传承,其可以包括体育运动基础知识、体育文化史、运动训练方法、运动损伤防护等,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引入新兴的体育项目,如健身瑜伽、攀岩等。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注重与社会、企业等外部力量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例如,可以与当地的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运动和健身活动;可以邀请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医生等到校授课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针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高校要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例如,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和教育资源,开设直播课、慕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实践教学是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运动的乐趣。在网络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视频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育。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设计不同的运动方案和训练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健康需求;通过实践操作和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健身训练、运动康复、运动保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运动科学和健康知识。

(四)重构教学评价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评价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化方式,囊括知识考核、技能考核、综合表现等。除笔试以外,考核还可以采用实践操作、小组讨论、课程报告等形式进行,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体育比赛、健身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进而充分发挥结果反馈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体育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可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但要注意的是,教学改革需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注重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品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利香.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价值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1).

[2]陈兵.基于“全人教育”视阈的高校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审思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6).

[3]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

[4]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1).

[5]王鑫.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3(14).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识课程模块化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157);校级教改一般项目“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颖(1979—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李建威(1983—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教学与武术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