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2023-10-27 09:01贺丹张曼李永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教学改革思政教育

贺丹 张曼 李永华

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依托园林苗圃学课程特点,加快推进实践教学与苗木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农林人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开设的园林苗圃学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实践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并为新时期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改革;思政教育

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新农科建设以来,各高等农林院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部署,对原有的传统农科专业进行了改革与提升。各高等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已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农林人才专业素养和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新农科基于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立足当前的农业人才基础,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实践经验丰富、头脑灵活、有干劲有闯劲的复合型人才。就园林专业园林苗圃学课程教学而言,践行该理念,需要充分融合苗木产业最新发展形势与课程特点,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一、园林苗圃学课程介绍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苗圃学课程介绍

园林苗圃学是一门为城市绿化建设用苗培养管理人才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园林苗木的培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先进技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便持续地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绿化苗木。自课题组所在学校开设园林专业起,园林苗圃学就成为学校园林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实践课程更是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园林苗圃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种子千粒重的计算、种子发芽率的检验、种实采集与调制、扦插、嫁接、修剪、移栽等,促进学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学以致用。

园林苗圃学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方法,积极动手参与和感受实验过程,激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此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农林人才的需求。

(二)园林苗圃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学时较少,实验过程简单

在2019级园林专业之前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园林苗圃学的总课时为32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2学时),实验课占比为37.5%。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种子品质检测、千粒重的计算、发芽、播种、扦插与嫁接实验等。实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种子的发芽实验,通常选用发芽率较高的苜蓿进行测定,种类单一,周期为一周时间,观察到种子发芽即停止实验,未能进行后期的延续实验。千粒重的计算、种子的净度及种子发芽实验均在一节实验课中完成,时间不够充足。由于播种实验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只进行了简单的播种,未进行后期的管理和统计。扦插实验则主要是选用月季的枝条进行扦插,学生带回寝室进行观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扦插成活率较低。嫁接实验由于操作复杂,通常是结合视频,由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将枝条采摘下来,进行离体的嫁接实验,后期无法观察嫁接的成活情况及统计成活率数据。由于实践课时安排不足,学生缺少动手操作、全程参与、观察思考以及去大型苗圃公司参观学习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机会,实践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单一

(1)实践教学方法略显单一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板书+PPT”的形式来讲授课堂内容。实践课上,教师按部就班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方法及原理,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抄写实驗步骤,逐渐养成了“听而不察、记而不思”的不良学习习惯。由于实践参与度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效果不佳。

(2)考核体系略显单一

之前的园林苗圃学课程考核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及实验报告(占20%)。其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查;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情况;实验报告则主要是实验课的作业完成情况。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学生存在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只利用考前时间进行突击学习的问题。这种成绩评定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园林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

当前校内实习基地有河南农业大学第三家属区实验地、实验室及校园内的园林绿化用地,校外合作的实习基地有河南鄢陵建业绿色基地、郑州市绿博园和植物园。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所需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且与校外合作的实习基地数量不多,均有待加强开发。

4.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技术脱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很多新的育苗技术,如容器育苗、水培育苗等。然而,现有的实践课程中却没有及时添加这部分内容,或者是缺少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不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最新的育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的课程思政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高质量新农科人才的必要途径。课程思政应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意识和实践技能,有效落实协同育人,达到培养优质农科人才的目的。

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培养新时代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的“园林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任课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育苗实验开始前,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指出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对实验中的失误,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在理论教学中,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专业知识+思政元素+案例”模式,让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价值观。比如,在园林苗圃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培养学生振兴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包括增加实践学时、调整实践课程顺序、结合在线课程等。

1.增加实践学时,更新实验项目。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对园林苗圃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实验课程,总学时由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各24学时。在新一轮的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增加了一周的课程实习时间,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课程,同时结合科研项目增加了组培育苗、容器育苗等实验课程。

2.调整实践课程顺序。实践课程顺序设计应与植物生长周期一致,引导学生在了解植物生长周期和物候特征的基础上,科学进行实践操作。比如,秋季进行种实采集实验,引导学生制定周密计划并仔细观察。秋季至冬季,带领学生开展扦插、修剪、嫁接、播种、苗木移栽等实践活动。

3.结合在线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好的园林苗圃学大学MOOC平台和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在线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线提前预习相关实践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线下课程,整合线上资源,建立园林苗圃生产管理技术视频资料库,方便学生及时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知识。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产业生产结合、与科研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1.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丰富实践课程内容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熟悉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更新和丰富实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课程结合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芍药、牡丹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完成了杂种后代种子净度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CmBES1同源基因的菊花花型发育研究及品种选育”,带领学生完成了菊花播种育苗、种子发芽率、施肥修剪、苗木移植等实验,引导学生在菊花的生长过程中适时跟踪浇水、除草,提高了学生对培育新品种的兴趣。

2.结合CDIO教学理念,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把培育一定种类、数量、质量的苗木当成一个项目,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比如,在培育月季时,可以将整个项目分成三部分的子项目:第一部分根据培育目的,选取合适的插穗;第二部分扦插生根;第三部分是后期的管理养护,促使月季生长为观赏花灌木。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各个子项目,教师只发挥引导示范、中期检查、答疑解惑等作用。这种教学理念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育苗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结合校园环境建设需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充分结合学校后勤处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相关实验课程,以达到现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實践操作能力。比如,在校园植物的整形修剪、过冬养护、除草施肥、苗木移植等环节,结合后勤人员作业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教师的指导和后勤人员的示范下,学生参与了校内小花园内贴梗海棠、棕榈等植物的移植以及枇杷、黄杨、木槿、南天竹、月季等植物的冬季修剪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园林中常见的修剪工具及修剪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验了因树整形、因枝修剪的实践过程。

4.扩展校外实习基地规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结合学校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或横向课题,更新实验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如在贝利得花卉种苗基地,育种专家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一、二年生花卉的播种繁殖技术、宿根花卉的盆栽管理技术,并带领学生了解苗木的销售环节,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苗木繁育与苗木展示、园林工程用苗情况、省内外大型会展布置方法等。此外,与郑州市绿博园及植物园合作,在有修剪、移植、嫁接等活动时,组织学生前往学习并进行动手实践。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以往的课程考核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因此,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改革考核体系。

课程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情况、课前预习,占10%;2.实验环节——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等,占20%;3.小组作业——文献查阅、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小组汇报等,占20%;4.期末考试——笔试,占50%)。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考查为目标,打破以往课程“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将考核作为一项动态过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课题组依据专业课程建设要求,提出了园林苗圃学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和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等举措,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改革探索,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该模式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赵仁亮,牛旭旭,郑先波.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茶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3).

[2]苏金乐.园林苗圃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栗燕,黄淦,李永华,等.园林苗圃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7).

[4]邹娜,邓光华,刘玮,等.基于OBE理念的园林苗圃学课程教学改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9).

[5]梁红霞.林业苗圃育苗新技术及其推广实践[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8).

[6]宿亚琳.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探析:评《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3(3).

[7]周述波,孙建中,贺立静,等.新农科视域下的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现代农业研究,2023(2).

[8]张庆雨,军阳,张延龙.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园林苗圃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2021(39).

[9]刘德良.基于CDIO理念的园林苗圃学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9(2).

[10]马进.新农科背景下园林苗圃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河南农业,2023(6).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园林苗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编号:2023XJGLX042)

作者简介:贺丹(1983— ),女,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张曼(1982— ),女,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通讯作者)李永华(1974— ),男,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新农科实践教学改革思政教育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