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民间科技合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3-10-27 02:10田晓翌郭洪利颜晓虹
科技促进发展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韩两国民间

■ 田晓翌 郭洪利 颜晓虹

1.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北京 100032

2.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济南 250101

0 引言

2022年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在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1]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逐渐加剧,对中韩关系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国际环境下,中韩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在民间合作中依旧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双方科研创新主体的合作需求强烈,中韩两国高新技术龙头企业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两国合作,并致力于建立双方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为此,中韩两国“民间科技合作”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是什么?“民间科技合作”背后究竟代表了治理模式的何种转变?“民间科技合作”需要何种支撑条件与治理理念?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以韩国民间科技合作现有模式与状态为例,深入探讨了“民间科技合作”的逻辑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民间科技合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就未来发展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为我国科技合作体系现代化提供相关理论与实践依据。

1 中韩民间科技合作基础与模式

通过梳理分析中韩两国前期科技合作模式与领域,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的合作已经从制造业领域扩大到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清洁能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新产业,为中韩民间科技创新企业、学校、机构等提供了巨大机遇。尽管中韩两国在领导体制、基本国情、政策方针等方面存在较多不同,但两国在民间科技创新合作中展现出强烈需求。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生效,中韩两国在先前合作基础上更进一步,有效促进中韩科技创新主体合作,为双方科技创新驱动注入更大动力[2]。

1.1 两国地理距离与文化相近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双方在科技交流、科技合作、科技创新等多方向合作中具备天然条件[3]。1992年至今中韩两国建交已31年,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韩国在中国共设有10个总领事馆,中国在韩国设有3个总领事馆。2019年疫情之前,中韩人员往来1083.3万人次,其中韩国来华434.7万人次,我国内地居民赴韩648.6万人次。[4]

多年来,两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中韩贸易额从1992年5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3623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72倍,两国间相互投资也超过2500亿美元,中国早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且连续17年保持第一。两国经贸往来、人员交流、科研合作等基础为两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不断夯实科技人文交流基础

推动中韩两国科技人文交流,夯实科技创新合作基础。1993年11月,《中韩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议定书》中列入“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此交流项目的确立为中韩两国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互相学习、信息互通、积累经验与拓宽视野的交流平台。1994年第二次科技合作联委会决定,中韩两国为促进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自1995年每年互派4组考察团访问,目的在不同领域进行学习考察。科技部为进一步促进中韩青年科技人员交流互通,2021年10月将“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并入中韩两国重点科技项目当中,为中韩两国联合培养优秀科学家奠定了基础,储备了大量的青年科技人才。根据2014~2022年度项目领域情况来看,双方科技人文交流类项目的重点领域覆盖了医学、能源、信息通信、新材料等。[5]

1.3 创新合作平台与开放交流机制

中韩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是两国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与合作方式。为促进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实际效果,2009年5月由“中韩共同体研究中心”调整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其目的在于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并发挥领域协调与统筹作用,双方一同开展联合研究,有效推广与利用研究成果,完成成果转化。双方在联合研究方面的合作领域更加具体,聚焦两国社会发展需求,合作更加务实有效。

1.4 丰富的科技创新合作路径

中韩“政府+民间”多维度科技创新合作是两国科技合作重要路径,民间科技合作是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延伸,是两国科技合作的关键支撑与方向。[6]近10年来,中韩民间科技合作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成为合作主体,双边的科技创新合作增添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如不断涌现出的中韩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民间科技团体,为两国科技创新新生态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也逐步探索形成多领域、多方向、多维度,科技与企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2 依托民间科技组织的合作模式

民间科技组织在促进中韩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节重点介绍两国主要的民间科技合作组织,以及在推动两国创新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2.1 韩国民间自发开展的合作

韩国民间科技社团是其民间科技发展主要助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改变了原有科技发展模式,从引进和消化为主转变为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并重的科技发展战略,韩国政府加大对民间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投资,改变传统模式并建立了以民间企业为主导的新科技创新体系,韩国经济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政府引导与支持,韩国民间科技组织迅速壮大。韩国科学技术团体总联合会(KOFST)作为韩国管理科技社团的一级组织,于1966年9月24日成立,KOFST协助韩国政府将科学技术组织、民间科技团体与科技工作者有效的联系起来,成为韩国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与桥梁,从而提高韩国科技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韩国民间科技社团主要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聚焦某一关键技术产业进行研究,而科技社团的成立趋势也逐渐从基础研究转向新技术领域创新研究。

2.2 韩国官民结合开展国际合作

根据韩国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法》第11条第4项,韩国中央行政机关所管辖的各类国家研发计划相关的企划、管理、评价及成果推广等工作,都交由指定的专业机构负责进行具体管理。这项规定让科技项目有了更为科学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模式,韩国各政府部门的科技项目也都交由对应的专业机构来分别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将政府与民间科技机构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表1)。

表1 韩国科技专业机构

韩国科技发展经过5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科技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并形成了一套以企业为主导、注重公益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开发的发展路线。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与民间团体形成了有效的结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韩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这种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为韩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3 我国民间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创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的综合性科学团体,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联系团结的纽带与桥梁。根据中国科协官网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学会个人会员总数为557.9万人,团体会员6.4万个。科技社团推动各类科技力量交流创新,一同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为科技企业、高校、技术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平台。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于1992年成立,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成的科学技术民间社团组织。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以“官民并举”的科技合作宗旨,共同为国际经济合作、对外科技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作为政府科技外事工作的补充与延伸,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我国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3 中韩民间科技合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1 产业结构重叠加剧科技竞争

中韩民间科技合作的内生阻力主要源于经济结构重叠导致的竞争。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流转、传统资源互补、产业互补逐渐演变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分工竞争,这种变化导致中韩两国在一些传统产业中高度重合,如化工产品、机电产品、金属制品等。随着产业结构互补性逐渐降低,科学技术间竞争逐渐提升。

3.2 国际局势影响中韩战略合作关系

自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以来,不断向其他盟友国家施压,促使其共同参与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和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又受美国牵制。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首次亚洲行第一站选择了韩国。韩新任总统尹锡悦更倾向于与美国更紧密的军事、经济和战略同盟关系。韩国还将外交重点转向“全球枢纽国家”,加入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成为“印太经济框架”(IPEF)初始成员,试图提升韩国自主外交地位。尽管韩国提出要把“新北方政策”和“新南方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对接,但是中韩之间的合作仅限于经济与文化领域,与韩美军事联盟的重要性有所差距,这也使中韩两国在推动战略合作时受制于美国,未来中韩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3 经济对科技合作质量的影响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自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不断出现,对中国在全球的贸易结构、市场投资、经济流通造成了深刻影响。韩国与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关系向来紧密,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之一。同时,美国也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2022年韩国外贸总额1.42万亿美元,中韩贸易额为3622.9亿美元,美韩贸易额约1870亿美元。半导体作为韩国的支柱型产业,随着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全球半导体需求不振、价格下滑,2022年韩国通信技术出口额为2333亿美元,半导体出口额占1308亿美元,增幅较2021年大幅下降,同比出现了41%的降幅。由于韩国经济增长出现多层问题,在国际贸易额、直接投资方面都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中韩两国今后的发展规划、行业比较优势互补造成阻碍,对中韩科技合作、产业协调、产能合作、金融投资和项目对接带来较大挑战,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需要企业在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上进行提升和优化[8]。

4 加快中韩民间科技合作政策建议

中韩两国在科技领域“政府+民间”双轮驱动下,携手推动领域科技创新,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科技项目部署、产业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方面存在许多共同诉求,为进一步促进中韩民间科技创新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4.1 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民间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性

加强中韩两国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双边科技合作机制,通过RCEP、FTA等相关协定,积极拓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密切关注韩国在重点领域的技术动态及产业需求,以此为依据,在新能源、IT、生物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融合,推动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其次是加速中韩民间科技合作资源汇集,支持建立对韩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吸引有影响力的机构与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促进创新创业、技术对接、人才交流等活动,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针对中韩科技合作资源平台升级,这些措施在为服务中韩社会需求的同时,有力支撑政府间科技合作。

4.2 促进科技人文交流,推动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

科技人文交流一直是促进中韩科技合作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中韩更需要积极维护和扩大科技合作业务板块,推动双方科技合作不断深入。首先,在政府指导下应聚焦青少年、青年学者、退休技术专家等低敏感人群开展更为灵活的科技人员交流。其次,建议支持设立中韩民间科技人文交流专项基金,协调引入更多经费资助渠道,扩大资助范围,提升资助标准和资助规模,推动中韩科技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第三,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可以采用灵活性强的云科普、云研讨等形式,开展多类型、多层级的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实现与政府科技人文交流的对接与互补。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研究项目,为中韩两国的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3 加强两国民间科技合作,促进科技社团的精准对接

在全球治理一体化背景下,中韩民间科技合作组织应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发挥领域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入发展。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中韩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合作机制,推动双方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倡导“开放科学”理念,支持中韩科学领域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借助两国科技社团这个民间平台,协同政府推动两国科技创新国际人才交流、促进中韩两国优秀领域科学家互访互学精准对接。加强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拓展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领域和机制。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中韩两国民间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中韩FTA框架下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