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10-28 08:06
考试周刊 2023年41期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名著

赵 婷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要“探索个性化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但由于应试教育考试压力大、一线教师理论修养不足、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等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已陷入教学时间不足、教师态度上不重视、能力上不匹配、方法上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走向应试化道路的困境。

为更好地改进名著导读教学,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科书上的导读建议,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切实探究出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学策略。下面来做具体阐述。

一、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专题

从教的角度看,专题是教师在充分研读名著文本基础上,结合具体学情,从名著思想情感、结构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色、阅读方法等方面对名著进行深入探究的角度和核心问题。

从学的角度看,专题是每个学生需要深入研究的名著阅读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自主生发、自我建构的,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有疑惑的问题。

结合起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就是教师在充分研读名著文本基础上,梳理出探究名著文本的核心问题,同时全面调研学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名著阅读问题后,师生共同确定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去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和核心问题。

(二)专题探究教学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是以“专题”为统领,以专题聚焦问题和任务,搭建学习支架,以教师引领下的自主阅读与研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成果展示与评价等活动为主线,教师指导学生建构并解决研究问题、形成研究成果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原则有:放权给师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与学习内容,以经典性为主要标准;将专题作为课程基本单位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任务群之间的相互关联;主张灵活变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要兼顾讲解和活动;注重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学生要围绕专题任务开展深度探究,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注重围绕学习成果开展展示汇报、质疑评价、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活动,研究成果要具有创造性、多样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教学准备策略

1.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名著教学的建议:“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笔者本课题开展的研究思路与课标的教学建议相吻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名著,要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在积累运用中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法。同时采用专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解读和阅读体验。其次,要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导读包括标题提示、名家评论、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等六个板块,指明了该本名著的教学方向与侧重点。最后,要考虑和调研学情。名著阅读教学各个年级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同时教师所带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会有参差,所以一定要基于学情、设计目标,才能因材施教。如:《昆虫记》标题提示是“科普作品的阅读”,名著简介中重点强调了“《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所以《昆虫记》阅读教学的方向应是:引导学生掌握科普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学会赏读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文学性。教材的读书方法指导中具体给出了四点指导,专题探究为:跟法布尔学观察、学探究、学写作。据此可以设计教学目标为:走进昆虫王国,了解昆虫知识,领略奇妙世界;总结法布尔科学观察与探究的经验,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品味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一步学习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训练;认识“法布尔”其人,深入体悟法布尔对自然万物和科学真理的热爱与尊重。

2. 确定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与专题

名著阅读主题的确定,可统摄阅读教学的全内容、全过程,是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的起点。如《西游记》的主题是“成长与成功”、《海底两万里》的主题是“科学与幻想之旅”、《简·爱》的主题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等。学生聚焦主题展开专题学习,可以明确学习方向,提升理性思维与语言感悟能力。尤其对初中生而言,主题的提炼能让学生更加提纲挈领地领会和把握名著的主旨。

专题阅读是主题阅读中阅读价值与问题的再次挖掘与聚焦,围绕核心问题与任务展开。教师可将学生自主阅读时发现的微主题处理为探究的专题,也可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内容来设计专题。

《昆虫记》作为一部科普作品,以其极具求真精神的科学性、充满诗意的文学性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性,誉满全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所以《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名著文本,独立思考,萌发了整本书的小主题、微主题,有《昆虫记》中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趣味”等。然后,在与同学、老师的深入交流中聚焦大主题,将研究的方向锁定为《昆虫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特点,确定研读主题为“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小主题便成为名著阅读与探究的核心问题,组成整本书阅读的专题,分别为“昆虫的奇妙世界”,探究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领域;“文学的灵动诗意”,品味《昆虫记》富有文学性的生动语言,感受其丰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学习写作技巧,体会文字之美;“科学的理性光辉”,知人论世,感受法布尔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真理的热爱。

精准设计主题与专题才能明确名著阅读的方向与意义,引领名著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程“星辉”,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发现里放歌。

3. 设计适切的专题研读任务

首先,根据类别,针对阅读方法进行名著教学。教学设计中要贯彻落实教授该本名著采取的读书方法,如《傅雷家书》的选择性阅读方法,且从方法中来,到方法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品类型相似的名著教学,专题研读可采用任务驱动式,对比研读,构建“1+X”阅读体系,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阅读一本名著,学会这一类名著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和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体会批判精神。同时,可以阅读《围城》《格列佛游记》,对比三本名著讽刺艺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对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更全面的认知。

其次,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内容,设计研读任务。其中的“专题探究”部分更是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合理利用可以使研读任务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丰富和具体。如《儒林外史》的专题二就提供了探究讽刺艺术的方法:抓意蕴丰富的细节;采用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积累理论材料;借助专业资料,深化自己理解;通过洞彻儒林文士的灵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都是很好的研读任务。

最后,专题研读任务群的设计要注重探究性、实践性与关联性,学习任务彼此关联(主题—专题—主问题—引导问题),由浅入深,将阅读知识、技能素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编织起来,促使真实阅读的发生。如图1中《昆虫记》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以关联和思辨为主要抓手,将课下的自主阅读与课上的集中研讨相结合,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专题的阅读任务之间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情境化阅读任务和活动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开展整本书的阅读。

图1 《昆虫记》阅读任务群

4. 创新设计整本书阅读任务单

创新阅读任务单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与思维支架,引领和指导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任务,使得阅读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激发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创造力。任务单有导读式、读书笔记式、任务驱动式等形式。阅读任务单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探究、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圈画、批注、写笔记等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阅读《昆虫记》这类科普作品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庞杂的科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笔者设计了读书笔记式阅读任务单,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等特点,包括昆虫的外形图、名称、住所、食物、特长,它的死亡等。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法布尔观察、探究昆虫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经验,笔者设计了任务驱动式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总结法布尔野外观察的经验、实验探究的步骤和科学精神,并用具体的事例来做说明。学生总结了法布尔实验探究的步骤有“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如:提出假设:蝉的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补充尿袋,供给生命且用作筑穴。实验过程为实验一:他把一个从地下钻出的幼虫捉住,放在试管里,用高1.5分米的松土将它掩埋。实验二:他拿一个刚开始准备蜕变的幼虫做同样的实验,此幼虫尿袋是满的。实验结果为实验一:幼虫由于尿袋是干的同时无法汲取树汁,未能爬出浮土,最终死亡。实验二:幼虫“精打细算”,利用尿液挖洞,十天后,爬出了地面。得出结论:假设成立。除此之外,学生还提出了“蟋蟀是用鞘翅发出不同声音来迷惑入侵者”“蝎子不是胎生而是卵胎生”等假设,以及“象态橡栗象为什么要在橡栗上钻孔”等疑问。通过填写这些任务单,学生能跟着法布尔细致地经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直观感受法布尔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同时这种集邮式的学习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而且阅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任务单中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5. 制订整本书教学课时计划

教学构想是宏观思考,在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了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后,要拟定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实施层面对教学构想的分解和落实,是开展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作战地图”。

制订课时计划,首先要了解课程实施的环境。第一,调研学生的阅读基础。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作者和名著文本的了解程度,以及文本对学生而言难易的程度。据此确定课程开展计划。第二,了解阶段性考试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为考试复习留足时间,以免增加学生压力。同时,了解考试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能力要求,在进行专题探究教学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甚至可融入专题探究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要了解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安排,如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时间上要做好协调。

其次,做出任务和课时的规划。第一,根据调研制订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计划,比如一周阅读多少章节,需要完成哪些阅读任务单等。第二,安排专题探究教学的课时和内容。要细化到具体需要多少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课时。如成果展示环节,要预判到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时间、制作宣讲课件的时间等。

最后,简单撰写课时计划。包括课段名称、起止时间、课时安排、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等基本内容。然后,告知学生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

(二)过程指导策略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单篇课文的学习当作整本书阅读的发动机。要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教师就要重视《蝉》的教学。这篇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教师要从教学的整体观上对《蝉》进行教学,以“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为切口,引导学生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过程,学习法布尔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同时,鉴赏精彩语段,学习法布尔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以此点燃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热情。

其次,巧用跨媒介资源,吊起学生啃大部头名著的胃口。如《骆驼祥子》《简·爱》《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名著的阅读教学可以同观看制作精良的影视剧融合起来。在观影中,学生会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人物富有魅力的性格所征服,从而愿意去细读文本,沉潜其中,发现文字的魅力。笔者有个学生曾向笔者表示,比起电影他更愿意阅读《简·爱》书籍,因为里面大段的心理剖白让他觉得心灵震撼、灵魂被洗礼。笔者还组织学生观看了上映于1982年的经典电影《骆驼祥子》,这部电影尊重原著,制作精良,学生在观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军阀混战的旧社会混乱动荡、死气沉沉的市井生活,从而对社会背景有了真切的感知。同时,这部电影非常地道的京腔方言,极具老北京特色的街头摊子、小吃、杂耍等的市井百态,以及结婚、祝寿、出丧等的民俗民风,都让学生对“京味儿”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电影中演员的表演真实精彩,女演员将虎妞的泼辣、精明、世俗、能干和大胆求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看完电影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名著了。所以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能直观地了解名著中的时代背景,熟悉特定的语言形式,打破时空的文化隔膜,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名著的隔阂,扫平阅读障碍,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给电影人物配音的方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阅读兴趣。面对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学生总有抵触之心,为了激发学生对《水浒传》鲜明复杂、富有个性的人物的喜爱,笔者选取“智取生辰纲”的片段,开展配音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来演绎栩栩如生的人物。整个活动非常富有感染力,大家用阵阵热烈的掌声敲开了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大门。

最后,组织话剧表演等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代入感。七年级的孩子面对《西游记》这部大部头时,都有点畏难情绪。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经典情节进行表演。为了演好话剧,学生只能倒逼自己去细读名著,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同时,由于亲身表演,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小说的内容,理解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把握了主旨。

2. 运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统编教材在阅读方法类名著导读里都明确指出相应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那么教师对这些阅读方法都要给以具体的方法指导,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实际运用该方法。同时根据书目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可综合、交叉使用其他阅读方法。比如《骆驼祥子》需要采用圈点与批注法来细读文本,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但如果要完成小论文“品味《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就需要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来关注体现“京味儿”的文字部分,然后再采用圈画、批注方法来进行赏析,并做摘抄和笔记。

同时,针对初中生,可多采用比较阅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实现思维跨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阅读法可多维联动,首先,包括同一名著、不同内容的比较阅读,如《儒林外史》中可将“美与善”“丑与恶”的人物进行对比阅读,梳理和总结出两类人物的经典情节和形象特征,为理解主旨奠基。更考验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是对同一人物矛盾表现的发现与思考。如《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一方面,他说自己纳妾是为了繁衍后代,无可奈何之举。还说:“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另一方面,他一到南京,真正放在心上的,就是抓紧去娶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杜慎卿对待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个问题,挖掘杜慎卿虚伪、狡诈、做作的丑恶面目。其次,包括不同名著内容之间的比较,可以从主旨、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读书方法等多个方面开展比较。如比较保尔与祥子,分析造成两人不同命运的原因。这样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性格对命运的制约。同时可以用一个字来解读不同名著作品,进行梳理与探究,从而有创新性地发现。如:用“闹”字来勾连《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水浒传》中武松大闹快活林,《儒林外史》中周进大闹贡院,从而得出三本名著中人物各不相同的“闹”,都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对现实的反抗。最后,还包括名著与其他助读资料的对比,如《傅雷家书》与《曾国藩家书》的对比;跨媒介的比较阅读,如名著原著与影视剧的对比等。在对比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与认识。

3. 开展丰富的成果展示

阅读成果多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能帮助学生告别“伪阅读”状态。学生要进行成果展示,前提是必须真实阅读,读有所得,收获还能通过口头解说、图文结合、书面表达、音视频、辩论赛等丰富的形式进行汇报,促进了真实阅读的发生。成果展示是教师、学生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形成名著多元解读的思维场,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创新观点的生成,从而优化专题成果。学生历经成果展示、交流质疑、优化成果的一系列过程,传递知识、碰撞思维、内化认知,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如学生整理了昆虫知识档案,撰写了读后感,制作成了手抄报;将法布尔研究昆虫的科学实验过程手绘成思维导图,具象化法布尔的思考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后,笔者组织开展了“智绘昆虫世界,探索生命奥秘”的成果展示活动,将学生作品展示在学校文化长廊,学生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学习了同伴的阅读方法,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学生还组建了昆虫法庭,一方为原告,有理有据地控诉《昆虫记》中的一种“害虫”的有害行径。另一方是被告,针对原告的控诉理由,针锋相对地为自己辩护。为了增强感染力,争取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学生还进行了改造,乔装打扮成昆虫的模样,辩护的过程中还模仿了昆虫的行为特征,令人捧腹不已,回味无穷。一番争辩下来,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昆虫的习性特征,同时也深深体会了法布尔万物平等的理念,敬畏、讴歌生命的情怀。这些展示活动举行完之后,笔者让学生优化之前的学习成果,再次提交的作品质量远胜于前。

专题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除了常见的研究论文集、读后感册等,还可以设计新颖有效的探究和展示形式,如《简·爱》的专题任务二是思考爱的真谛,学生便围绕着“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在一起会不会幸福”的辩题展开了班级辩论赛,在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辩论中,学生对小说“真爱”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领悟。

(三)学习评价策略

1. 将阅读习惯纳入评价

首先,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圈点、勾画、做批注,记录阅读感悟,留下阅读痕迹。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最美批注”的评优活动,将优秀笔记在班级群、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以奖促进。同时每周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集体评选出“悦读星”,促进学生读思结合。

其次,针对专门运用于某一本名著阅读的方法,教师要设计评价方案来以评促读,帮助学生真正落实阅读方法的运用。

最后,教师要巧妙设计读书笔记式的阅读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名著主要内容。如《昆虫记》的昆虫档案;《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的人物名片等。教师要细致记录这些过程性评价,计入最终成绩。

2. 注重阅读成果的评价

适当布置读后感、小论文等写作任务,教师可从提交守时、选题质量、个性独创、立足文本、有理有据等方面设计权重,进行等级或分数评价,并撰写评语,总结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不足,提出适宜的建议。同时要将每阶段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也可以制作质量评价工具,使评价更加规范、科学。如“研究论文质量评价工具”,可从见地、章法、规范、文采四个维度分别赋分,设置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3. 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其他教育方之间的互动评价,如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公共区域进行公开展示,发动全校师生去点赞。或者将习作发表在公众号,鼓励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评价。同伴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在小组合作、专题探究时,有没有积极承担任务,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有没有在成果汇报时积极分享经验,同时认真倾听、交流心得。自我评价注重自我反思,学生要对照教师和同伴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给自己打分,附上简短自评,获得自我的认知与发现,促进成长。

三、 结论

庄子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名著既是“以文化人”的文化载体,更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载体。文章总结了科学合理的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可有效促进学生名著阅读态度、行为的转变,能让学生想读、常读、想写、常写,从而深化学生德、智与美育培养,丰富人文知识、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提高核心素养。愿名著阅读的“长风”,负载学生理想信念的“大翼”,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猜你喜欢
昆虫记法布尔名著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昆虫迷”法布尔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法布尔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