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接入对主动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2023-10-29 14:32张海浪
大科技 2023年42期
关键词:分布式配电网发电

张海浪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延安供电公司,陕西 延安 716000)

1 主动配电网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由来

2004 年,英国学者首次刊登和主动配电网技术相关的研究性论文,题目为“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主动管理与保护”(Acti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Distriˉ bution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2006 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 正式创立C6.11 工作组,全权对有源配电网络(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ADN)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研究[1]。2008 年,CIGRE 配电与分布式发电专委会(C6)首次给出了ADN 的界定:ADN,即利用弹性的拓扑结构对潮流进行管理,以便对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DER)实施主动控制、管理[2]。2012 年举办的CIGRE 年会上,很多DER 均已成功接入配电网。至此,CIGREC6 正式对ADN 进行改名——主动配电系统( 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同时,对分布式能源进行了划分:①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②分布式电储能(electriˉ cal energy etorage, EES)。③可控负荷(controllable load, CL)。④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source,RES),如光伏或是风力发电。CL 涵盖了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以及响应负荷(responsive load,RL)[3]。CIGREC6 对此给出的界定和提出的构成设想,深得CIRED、IEEE 两大国际性组织的认可。范明天教授同样也围绕ADS 技术在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展开全面地追踪。另有学者也提到,各国已从概念设计、实施验证以及模型算法等诸多层面上,对ADS 展开了初步研究。不过,根据C6.19 工作组对5 大洲(电力企业的覆盖数量≥20 个)针对ADS 规划得到的调研数据,除欧洲部分外,很多国家并未将ADS 融入至配电网规划、建设的范畴。为此,主动管理、控制至今仍停留在探索期。

1.2 主动配电网的特点

分布式新能源正式以大规模形式接入配电网后,服务于电网管理和运行的新配用电技术,具备独特的三元结构,也就是“分布式新电源-配电网-用电负荷”。区别于二元结构,ADS 技术可以对分布式电源本身的性能进行“主动地”分析、预测,利用分布式资源来完成后续的控制、管理,从而减少分布式能源对电网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前述功能,ADS 拥有如下4 个基本的特征:①有可控的分布式资源。②有相对较强的可观可控能力。③有便于协调优化的控制中心。④有调节自如的网络拓扑结构。

“可观性”是ADS 控制中心能够对主网、配电网以及用户侧承载的负荷大小、包括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4]。在此前提下,预测主配电网今后的发展状态,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协调策略。“可控性”即能够对分布式电源、负荷还有储能进行灵活地控制。一旦协调控制策略落地后,控制中心就可以立即执行。“主动性”指的是可以对潜在的某些危险进行预测,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由控制中心负责具体的事宜。

2 新能源接入对配电网规划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电能成为社会建设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伴随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各行业对电能的需求也在日渐扩增。在规划调度的重压下,电网运行缺乏很高的安全性,能源处理、使用情况也变得更加严峻,对电网运维带来较大的影响。正因为此,有必要从应用方面对新能源电力进行设计,探究将新能源接入主配网中应具备的关键技术。社会在进步,主配网运行对居民生活更加重要。而新能源接入,反过来也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主配网规划和新能源介入,对电力系统后期运维也有很大的意义。该过程中,接入设备是电网运维的传输工具,同时也关系到新能源电力的正常传输。为此,在接入的同时也要保证新能源引入电网系统的经济性,帮助电力企业节省人力、生产成本。现代社会,居民用电量正在逐步攀升,主配网规划和电力调度也迎来新的发展机会。配电网的顺畅运行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可见,确保运维和规划安全性很有必要。伴随电网的大规模投建和并网运行,对能源需求量和采集范围也有新的需求。同样地,新能源电力也迎来新的机遇,提出新型的电力管理模式和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电网调度的安全性。在主配网运行中,要求电新能源电力具备较高的服务能力,也要留出一定的可扩展性。从当前情况分析,想要提高新能源电力整体的应用水平,重点是要对新能源接入后给整个主配网规划、管理方面带来的不同影响,使其满足电网运行的基本要求。新能源本身就是电网规划的重点,其正常接入有助于提高配网系统在运行阶段的安全、经济性。尤其每年进入夏季,用电量也会步入高峰期。用电量大幅骤增,这对供电系统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配电能源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供电系统因能源匮乏也会出现多起故障事件,造成供电中断,不仅阻碍了社会建设的整个进程,而且给地方群众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唯有确保新能源的安全接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主配网整体的输电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力系统的安全、长久运行。另外,利用新能源来辅助电网规划,还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节省大量的能耗。可见,新能源接入和技术应用有显著的环保意义,也是从传统电网过渡到主配网的可靠之选。

3 新能源发电接人主配电网的影响

3.1 对ADS 规划的影响

分布式新能源广泛接入,需要重新对基础数据、规划目标、网架设计、通信自动化这些模块进行规划、调整。国家电网推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导则》还有《配电网规划设计手册》这几本指南,同样也要作出二次地修订、补充。ADS 技术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新能源消纳方面的问题。该目标,实质上也是配电网规划中值得深究的课题。在分布式新能源接入下,如何在中低压层面上对“源、网”进行协同规划、通信自动化还有自动控制等,真正明确以“主动控制”为特征的协同规划,这才是ADS 规划的根本点。主动配网规划,应当全面把控变电站、新能源发电、网架、需求侧响应以及环境效益这些分层、细化的目标,特别是规划布点、设备选型还有目标架构这几个板块,本身就和传统配网有显著的区别。最关键的一点,新能源接入下的ADS 规划除了要重构配电网络外,也要探究运行控制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主动控制”功能。相较于传统配电网,其规划难度、流程的确会更加复杂、棘手。

3.2 对运行控制的影响

ADS 运行控制,需遵从优先原则,重点解决接入条件下电压调节以及功率平衡这两大问题,其次是新型保护配置,最后才是网络重构。利用最新的电子装置或是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很好地对ADS 电压进行调节。利用新能源交换中心,可以解决功率平衡方面的问题。和过去相比,新保护装置应该兼容同步、不平衡状况、异常潮流以及恢复供电监测等基础性功能,该类新功能大体上也可以达到ADS 主动保护之目的。不过,想要对配网拓扑进行灵活重构,这个目标有点困难。自动配网重构,实质上也是ADS 主动控制的分内责任。配网重构有两种不同的情形,①正常重构,②事故重构。前者,是在检修或是正常运行条件下,通断设备开关,更改网络拓扑,以确保网损最低,达到理想的电压质量,恢复正常供电。调度指令,利用“三遥”或是手动操作均可达成。而后者,即配电网已因某种故障陷入停电局面,在恢复时应当对原始的供电路径、范围加以优化,以控制停电损失,提高电压质量,确保重要用户继续获得安全的电源。在配电网中,配备诸多的一二次设备,如开闭所、分段及联络开关、熔断器还有自动装置等。如何在短短数分钟内对这些故障进行自动隔离,建立最优供电模式,此乃ADS 技术需要攻克的最大难关。

3.3 对配电网系统实时监控的影响

现行配电网,属于无源放射性电网。不论信息采集、开关操作还是电力调度上,均没有烦琐的流程。监测、控制管理,基本上是交给供电部门负责。新能源接入后,监控方面变得有些复杂。我们应当将重点放在“孤岛”现象上,做好动态监测、预防工作。当新能源、主配电网逐步分离后,仍然会单独向配电网传输电能,此时极易陷入“孤岛”。在孤岛上,不论电压频率还是大小,电网都无力把控。一旦这两大指标超出界限,极易损坏用户的设备。如果负载容量相比逆变器容量超出很多,则逆变器容量也会明显过载,损坏整个逆变器,威胁检测人员的生命安全。一旦重新合闸,则该线路上也会重新出现跳闸现象,其负荷也会严重失衡。这种情况会严重削弱、损害电能质量,降低供电可靠性。

3.4 新能源的接入对配电网的并网标准要求

关于新能源接入,目前并未确立统一的并网标准。在发电并网方面,大中型新能源很多情况下也会影响电网安全、调度和电能质量。电网系统成功接入后,在有功、无功功率控制上,也并未找到科学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对逆变器、输配电、双向计量装置或是控制器相关的检测。伴随新能源逐步在并网系统的推广,对兼容能力、电量调度以及配套政策均有新的标准和要求。

4 新能源发电项目接入主动配电网的有效控制措施

4.1 优化发电厂的规划

不论风电还是光伏输出,在可控性、稳定性上均不容乐观。使用风力、太阳能这些绿色的新能源进行发电时,为了提高供电水平和质量,防止发电过多地干扰电网运行,有必要对发电场作出科学地规划。以风力发电场为例,它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电实际的穿透功率,同时也会影响发电场最终的流量。所以,有必要对风电场进行科学地规划。电网穿透功率,指的是在电网运行条件下,对风电机容量表现出来的最大承受值。短路容量比,指的是电力系统、风电场二者在短路容量上的具体比值。该比值越小,代表抗电能力相对也就会越强。对发电场进行规划时,应当考虑电网的实情,重新优化发电场,减少干扰和影响程度,提高电能传输质量和速度。

4.2 加强电压稳定性的控制

新能源接入系统后,可能存在电压不稳定的现象。较为常用的调压手段:加装分布式储能装置、无功补偿、发电机组进相调压以及增设专门的线路电压调节器等。如线路电压调节器,属于典型的自耦式变压器,能够地变比进行自主调节,以确保电压的恒定、安全输出。在馈电线路上电压相对偏低,或是中段位置,我们可以安装这种调压器,以便对线路电压进行大规模地调控,为广大用户输送稳定的电源,维持电压平衡,控制网络线损。对于负荷超高、传输距离长或是接入分布式电源的线路来说,该装置十分的适合。基本特征:可以对潮流方向加以检测、把控,按需对系统电压作出调整,将电压偏差控制在国标范围,支持对电压柜进行双向、频繁地调整。

4.3 采用基于无功优化调度的调压措施

无功优化调度,能够优化潮流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分布,减小网损和电压损耗,提高电压质量,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经济、高质量运行。传统配电网,属于一种被动式配电网,其结构是单向的,类似散射性。无功优化,需要依托投切无功补偿装置。和被动式配电网相比,主动配电网呈现自身的多电源特点。同时,光伏发电或是风电等顺利接入电网后,存在较强的随机性、波动性。对主动配电网来说,无功优化控制也会变得棘手的多,应当从不同层面上采取措施加以优化。

4.4 引入高效需求侧响应

伴随智能电网的推广,大规模新能源迅速出现,同时伴有少数调度自如的负荷群体。在调度方案中,我们也要综合考虑,解决区域电网、个体单元二者的分歧,促进资源互补。根据国外电网多年来的运行经验,对于间歇性新能源并网,想要确保电力的相对平衡,最好的方式还是引入需求侧响应机制。也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发电进行集中利用,调配资源,形成互补,从根本上提高供电质量和安全性。当新能源大规模地接入后,对传统电网势必的各个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电能质量、调压、稳定性还有安全性上。利用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式,可以对现有的电网能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发挥出常规能源(如火电)本身的调峰能力,依托抽水蓄能电站,引入最新的技术来对风电场实际的出力水平进行调控,拓展跨区电力规模,彰显新能源在绿色环保、循环利用方面的最大优势,减少该种负面的影响,节省电网在实践中的运行成本,扩大旋转备用容量。

5 结语

推广使用风力、太阳能等绿色的新能源进行发电,能够引导公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帮助供电企业节省运行成本,也是能源发电今后的主流趋向。但因多种因素的限制,当主动配电网中全面接入新能源后,对运行调度、电网质量包括整体的安全稳定性都会有较大的影响。正因为此,在新能源发电期间,我们有必要正确看待现存问题,剖析背后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减小新能源接入后对主动配电网造成的不良影响,推动配电网的安全、长效运行。

猜你喜欢
分布式配电网发电
“发电”
柠檬亦能发电?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摇晃发电小圆球
摩擦发电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数据传输保护机制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