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2023-10-29 17:27张政煦
学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课堂

张政煦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甘肃天水 741020)

问题意识通常被解释为人们对事物存在问题做出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是对事物矛盾性的辩证思考,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问题意识,以辩证、审慎的态度分析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事物普遍性、客观性、矛盾性,最终达成深度学习。不过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需要教师苦下功夫,总结更多有效经验和策略。

一、学生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影响

结合先前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学生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关键影响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解释历史核心素养,强调要在历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思维提出了极高要求,学生只有形成客观看待历史事物、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才能形成正确的“学历史”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而随着问题意识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看待历史事物的客观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还能形成良好的“问问题”学习习惯,不知不觉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1]。长此以往,在对问题的全面思考中,学生思维逻辑性、客观性不断提高,感受辩证看待问题的“学趣”和意义,提升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问题意识与日俱增,愈发习惯问题化学习,越来越多地在问题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一)改善教学环境,培养提问态度

没有提问,就没有问题,没有培养问题意识的立足点。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发展问题意识的机会。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从“提问”切入,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提问态度。

1.师生亦师亦友

一些调查结果证明,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平等性,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正相关,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保持融洽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喜爱之情,从而敢于提问,乐于和教师一同走进历史的问题世界。教师首先要将“主导”变为“引导”,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其次要提高教学亲和力,避免塑造过于严肃的教师形象。比如,在课堂讲解教材内容时,以“同学们,你们有其他问题/不一样的想法吗?”等教学语言,向学生抛出提问的橄榄枝,给予其提问的鼓励。而后,在课堂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中倾听更多学生的问题,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价值,赞扬其提问精神。学生在无形中滋生提问勇气和热情,初步形成正确的提问态度,是培养其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

2.课堂有声有色

打造有声有色的课堂,是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关键,其能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身心愉悦,从而乐问、多问,进一步优化提问态度,发展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课堂有声有色。比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在互联网中下载一些相关音乐,让音乐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利用歌词或音乐创作背景中隐藏的历史知识,给予学生提问的提示[2]。再如,教师可利用优质影视剧、纪录片中的历史画面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学习体验,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对情境中的历史进行提问。

另外,近些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一些文创产品,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文创产品带到课堂,“再现”历史文物,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并使其在爱国情绪驱动下更加热爱历史,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持续的课堂提问中,学生充分发挥看待、分析历史事物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训练,问题意识自然可得到一定提升。

3.沟通有来有回

来而不往非礼也(语出《礼记·曲礼上》,原指“别人施恩惠于自己却没有报答,不合礼法”,后引申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作出反应”之意)。既然学生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有声有色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提出了一些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回应问题,通过恰当的点拨手段,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借此机会,学生会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定然将问题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展开来说,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其自主提问后,对其疑问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讲解。比如,在讲到盛唐经济的空前繁荣、民族交往与多彩的文学艺术时,多数学生对“唐朝鼎盛时期,还有哪些繁荣、辉煌的气象”提出疑问。教师要及时根据可考证史料,对“盛唐”进行补充讲解,充分回应学生疑问,满足其求知欲。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非典型问题”,教师同样要加以重视,但是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课后交流等契机,进行一对一答疑,避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状态。

(二)夯实基础知识,发展提问能力

怎样使学生在正确的提问态度下发展提问能力,不断提出有价值的历史问题?要夯实其历史基础。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的问题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少”的过程,只有扎实地掌握教材内容,对先前所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在提问和思考时,准确迁移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发展问题意识。若基础不够扎实,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思考,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虽然有益于培养其问题意识,但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初中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尽可能提高基础知识讲解效果。比如,在落实课堂教学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其对教材内容形成一定理解的前提下授课,提高他们对基础新知的接受度,在“有准备”的条件下增强基础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思维导图、树状图等“思维可视化”学习工具中从头梳理所学内容,建构知识体系。

(三)丰富课堂容量,促进问题探究

学生在以上“预习—学习—复习”经历中夯实基础知识,还能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创造条件,进而在对历史问题的有效分析和解决中强化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容量,让学生探究更多历史事物和问题,以促进其对历史问题的主动分析和解决,培养其问题意识。

1.发挥问题功能

教师要提升自身问题意识,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抛出问题,发挥其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问题关联性,提高“问题串”设计与应用质量[3]。比如在讲到对外开放时,针对教材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提前设计以下问题串:对外开放的扩大过程和格局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从背景、性质、目的、影响四个角度来看,近代中国“开放”与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有哪些?问题衔接得当,有效提高学生探究层次性,对培养其问题意识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在中考历史试卷启示下设计问题串。中考历史试卷题目无一不是精心设计而成的,具有极高探究价值,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有不可替代之优势。越是将其灵活融合在课堂问题串中,越能增强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用。教师可以解读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将题目按照题型、考查内容、难度等指标进行分类,进而在备课时,将其巧妙融合在不同问题串中,在课堂加以应用。

2.重视错误价值

没有不犯错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作答题目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分析错因和解决办法,可使学生在“归因”与“纠错”经历中,大大增强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及时整理、归纳、纠正学生的错误。比如,学生回答问题、说出错误答案的话音刚落,教师可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该答案的正确性,在其他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后,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认为这个答案是不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的引导便是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对原有问题与“新问题”的双重思考中,增强问题意识。再比如,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随堂测验、课后检测题,对错题进行归类处理,设计“答疑解惑”课堂活动或“答疑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在讲解时,以“提示激活思考”为主,重点为学生提供背景、关联知识点等点拨,让学生尽量自己思考“错在哪儿”“怎么改”,最终在发现出错真正原因和纠错正确方法的同时提升问题意识。纠错难度较大时,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补充课外历史

中华民族历史底蕴深厚,横跨上下五千年,能够引发无尽的思考,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基于此,教师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外拓展举足轻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在讲好课内基础、组织问题讨论基础上适当补充课外历史知识,将更丰富的史料应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走出教材,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问题,以扩大其历史视野,强化其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拓展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补充学习与思考的目的性,确保其在目标导向下更快速地发展问题意识。

4.鼓励综合实践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身处实践环境,在“做”中感受和学习,不仅是其掌握“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其思维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初中历史课堂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问题意识有不可小觑的促进意义,教师应提高重视。比如,教师可组织“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结束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性学习、了解璀璨的中国古代文明后,让学生根据课内外资料,探寻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解决“节日溯源”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讨论已有信息,讨论“传统节日有什么”“起源由来是什么”“发展变化为什么”,问题不断出现,也不断被解决,问题意识怎能得不到发展?

再比如,辩论、演讲、情景复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围绕争议性话题等组织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辩论、演讲,或者将历史故事演绎出来,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尝试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收集资料的过程,交换想法、互相说服或认可的过程,都能使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新的历史问题,使其问题意识得到提升。

(四)延伸教学空间,拓宽问题探索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这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一定冲突。解决该冲突的最佳办法,是延伸教学空间,以生活为课堂,科学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拓宽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渠道。换句话说,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持续地培养学生,促进其问题意识的无限发展,教师要落实课后教学,如布置课后作业,利用作业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等自主活动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更多历史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等[4]。学生在课后探索历史事物和问题的方式越多样,越能深刻地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提高“学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主动性,进而不断深化问题意识。特别是在展览参观活动中,受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所营造的氛围影响,学生能够更严肃地对待历史,更谨慎地感受和思考,对其发展问题意识有很大益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伴而行,以便在往返路上及时讨论所见所思,交流问题和想法。对于“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建议其在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后上交报告书,使其在报告书中阐明问题与收获。这样将问题体现在书面上,使其形象化,既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发展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其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学生问题意识发展情况,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极高相关性,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可以在面对历史事物时更准确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后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经常出现“不求甚解”表现,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多样化手段和策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深入历史事物与问题之中更深刻地学习历史,并在问题意识支持下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