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10-29 17:27
学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教学中心医教课程

杨 阳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 733000)

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是高校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培养现代化医学人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相对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医学临床实践环境,因此改革迫在眉睫。高校应该与教师共同承担此责任,探索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和方案。

一、概念界定

(一)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即以研究现代医学为主的一门专业,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医学领域人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专业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多个分类,均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二)临床实践课程教学

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是高校医学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是指导学生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过程。高校和教师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促使学生日后能够高度匹配临床实践工作。广义上,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包括校内临床实践与校外临床实践,分别指学生在校内参与的操作课程、临床实践、模拟实践以及在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基地等校外单位的实习等。

二、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善校内教学环境

要想改革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高校应该承担首要责任。高校应充分调动和完善现有资源,改善校内教学环境,帮助教师开辟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1.配备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校内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是高校推进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加强资金扶持,为医学专业配备独立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并进行系统化管理。比如,参观国内双一流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借鉴其经验,增加本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实验仪器的种类与数量,打造特色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要求教师与学生实名登记进入[1]。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延长临床实践教学中心,特别是实验室开放的时间,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实践支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和实验室,自主巩固操作课程,基于实验室资源以及模拟人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展开临床实践和模拟实践。这样一来,教师先通过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推进医学专业操作课程,指导学生临床实践和模拟实践,学生再自主探索和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临床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扩大教学效果。

2.配置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建成独立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心之后,高校和教师应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配置教学资源上。现代医学专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专业人才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在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求。所以,重新配置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势在必行。高校可以组织医学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讨论现有的临床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细则,然后反观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补充教学内容、工具、课件、案例等,适度替换老旧资源,增加临床实践课程量,如门诊见习、多站式技能测试等。基于信息化社会环境,高校还可以大力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比如,促使临床实践教学中心设备与多校、多医院联网,开发“线上交互”“在线教学”等功能,让学生可以实时获取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源,并在一些特殊时期可以通过在线模拟临床实践保持学习状态。条件允许时,高校也可以与国外一流高校联网,促使教师能够结合国外先进临床实践教学资源指导学生。

(二)全面革新课程体系

创新的课程体系是改革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抓手,要想使教学别具一格,就不能让课程体系墨守成规。高校可以指定教务部门牵头,带领教师革新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体系。

1.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相结合。教师应该构建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之前储备临床实践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为主,是为临床实践进一步做准备;综合型课程即集中展开临床实践,以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亲身参与临床实践创造优良条件。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医学专业基础型、操作型、综合型课程特点,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删除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三者的衔接性、关联性。之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教学过程、感受和结果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计划。对于较难执行的课程,要适当增加课时或削减课程内容。

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教师应将医德医风教育纳入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体系。首先,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这决定了医学专业的特殊人文性,也决定了情感熏陶与培养价值观在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近些年医患纠纷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在未来工作时初心不变、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和选择,这可以极大限度地规避医患纠纷[2]。教师应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思想改革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在讲解临床实践理论、技能,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模拟实践等活动时,大力传播正确的从医价值观,通过名医案例、楷模事迹、树立典型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砥砺前行的信念,具备无论在任何临床实践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基本素质,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态度和方法。最后,教师也可将“临床实习医生守则”“医师医疗行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行为规范”“医生执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内容融入医德医风教育资源,借助临床实践各种行为规范、守则与准则,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临床实践观。

3.平衡职业规划与考研指导。教师应平衡高校医学专业职业规划与考研指导,以便改革临床实践课程教学。高校医学专业教学进入中后期之后,学生经常面临一个抉择——是进入医学行业参加岗位工作,还是继续学习、考研深造?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会茫然而不知方向,不仅无益于后续展开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甚至还会前功尽弃,所以平衡职业规划与考研指导至关重要。骨干教师可以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其他教师开发医学专业职业规划与考研指导课程,了解学生未来的工作计划和考研想法。之后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予学生长远的医学临床实践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确立考研目标,对不同学生调整参与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对于具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临床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其制订更加严格的学习计划;对于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可以在必要时降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其备考计划给予其选择性参加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权利,确保其平均分配学习精力。

4.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教师应该创新考核评价,定期优化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手段,如增加临床基础操作技能、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实践表现、医患沟通能力等考核内容,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实践课程支持软件或网站组织考核,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判断学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3]。此外,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自主报名参与,既丰富考核形式,也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之后依据学生的竞赛表现和结果考核其临床实践技能水平,为调整之后的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5.融入临床意识教学要素。教师应在教学临床实践技能、规范、品德等基础上融入临床意识教学要素。真实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不仅考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医德医风,还涉及一些法学、心理学、伦理学领域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实现全方位发展,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为社会服务。教师可以将临床意识教学融入临床实践岗前培训课程,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解必要的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知识,通过“依法而教”,促使学生“依法实践”。同时,促使学生具备“洞悉人心”的能力,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学会更准确地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根本需求。

(三)促进医教协同发展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指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医教协同管理,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见,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化医教协同发展。对此,高校可以采取“两步走”的策略。

1.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高校应与校外各单位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学生建立校外临床实践基地。现如今大多数双一流高校拥有附属医院,特别是医科类高校很多都有不止一所附属医院。高校应积极与之联系,结合校内临床实践课程教学进程确定校外临床实践活动方案,科学制订校外临床实践计划[4]。然后将学生带出高校,由骨干教师带队管理,联系附属医院各科室负责人,指导学生进行校外临床实践,通过门诊实习、观摩手术等方式促使学生积累必要的临床实践经验,为日后亲身参与医学临床工作做足准备。缺乏附属医院的高校应利用地域优势,与周边省、市、乡镇医院等单位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校外临床实践平台。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医教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通过校内外合作展开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完善医教协同顶层设计。比如,派遣高校的老教授、分享高校专业书籍与设备,为合作医院提供科研或医护培训支持;建立医教协同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落实“专款专用”,结合实际情况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校外临床实践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如果高校经费有限,还可以向上级卫健部门、教育部门申报,通过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与政策保护,促进医教协同可持续发展。

(四)革新日常管理机制

细化来说,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革新日常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学生”与“管理教师”两个方面。

1.师校携手,落实学生管理。管理学生要求教师与高校携手并进,建立完善的“学生临床实践日常管理制度”。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研讨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计划、学生特点等,制定和学习“学生临床技能培训考核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校内临床实践还是校外临床实践,教师都可以结合文件观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与成长情况,落实每日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临床实践日报告”,督促学生在每日参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内容、过程、结果等要素,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和提交报告并及时查阅学生的报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建立临床实践动态档案。

2.学校主导,强化教师管理。管理教师需要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做法与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别无二致: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行合一的学生,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教师时应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5]。高校应积极强化面向医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临床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视为考核与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定期组织教研会、宣讲会,促使教师集体学习医学专业临床实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让教师深刻领会医学专业的使命与责任,进而在“为师”“从医”的双重责任下努力培养素质更突出的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应严把临床实践带教教师准入关。带教教师的综合品质对学生的临床实践体验与成效有巨大影响,所以在以常规手段管理医学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聚焦带教教师的管理工作,严把“准入关”。比如,组织高校医学专业全体教师建立“临床实践带教教师资格评审小组”,由全体教师匿名投票选出带教教师,之后通过自荐、领导审核、试讲、学生投票、面审等一系列考核程序深入审核其带教能力,为其提供临床实践带教资格。带教过程中,高校还应通过学生反馈、成果汇报等方式跟踪考核带教教师的实际带教能力。

三、结语

改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医学人才,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推进建设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保障,高校义不容辞。高校应深刻认识医学专业特点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内涵,多管齐下,以保障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高校与教师要积极尝试并优化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共同掀开高校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教学中心医教课程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杜伦大学Lower Mountjoy教学中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
21-三体综合征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干预个案研究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