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3-10-29 17:27熊成林
学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语文

熊成林

(甘肃省文县梨坪初级中学,甘肃文县 74640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起源于质疑,质疑是推动思维发展前进的动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可多可少,可深可浅,一节语文课的成败与教师提问的质量息息相关。当前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价值;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法准确回答;甚至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自己就回答了,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问的艺术,在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断优化提问的方法、内容和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提问艺术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提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这种师生互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不深,存在诸多的问题。

1.实效不高的粗放式提问过多。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创设的问题存在不合理现象,很多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简单,学生常常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回答,而没有从“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出发。甚至于很多学生没有听清教师提出的问题就给出了答案,仿佛教师的问题变成了选择题,表面看来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气氛活跃,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学生不需要费脑筋思考,没有多大的价值,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毫无益处。有时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的思维无法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但是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对于任何问题的发散性思考,都认为是不正确的,害怕学生独具个性的思考和回答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获得“正确”答案,教师往往用暗示的办法引导学生说出预设的答案。这样,表面上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提问缺乏平等性和层次性。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平等地提问每一个学生。事实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应该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由于部分教师一味拔高,设计的问题过难,就造成那些思维敏捷的、善于举手积极表现的学生获得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另一部分“脑子慢”的学生就成为“陪衬”。这就需要教师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获得能力的提高。如,针对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针对学困生则设计一些难度较小、通过阅读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被提问的机会。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和教学目标相脱节,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难以回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问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3.师生提问成为单向活动。课堂提问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向教师提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学生提问很少,教师将预设的问题一股脑抛给学生,甚至不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将原本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成了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失去了师生通过提问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造成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充满问题的,这就急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而教师如果将提问看成自己的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很少让学生提问甚至根本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4.教师评价意识淡薄、评价语言单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不符合自己“标准答案”的回答,有时甚至忘记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坐下就直接让另一名同学再答,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逐渐失去思考的动力。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所得,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准确,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都应该给予一个评价,不能漠然置之,假如有答无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体,切忌只使用“回答得非常好”“非常棒”“非常精彩”等简单、空洞、单调的词语,更忌使用讽刺语言,如“驴唇不对马嘴”“胡说八道”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点进行概括提炼,多给予鼓励,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态度,并对回答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及时加以纠正。

二、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提问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准确、恰当的提出问题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还能够呈现出语文课堂的魅力,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要想提升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有必要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环节,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古语曾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希望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需求,教师的提问要力争做到新颖、巧妙,且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且形成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朱自清先生的《春》这课时,这课内容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第一课的课文学习,师生之间都不太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好奇心较重,为了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这样来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它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绿满天下,古人也非常喜欢这个时节,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在简单思考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据此教师可以接着设疑:“那么,大家阅读过关于春的文章吗?”很多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那我们今天就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吧。”学生也很想得到答案,这样就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样的提问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2.难度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问题的难度就成为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因素,对此著名语文教师宁鸿彬曾经说:“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把握好度,如果过于肤浅,则学生无须动脑;而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升问题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掌控好问题的难度,既要避免过于浅白失去思考的价值,也要避免因为问题过难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以所任教的学生能力特点为出发点来设计问题的难度,如果学生得出答案相对容易,教师可以通过直题曲问或者浅题深问的方式设计问题的难度;而对于有思维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进行“肢解”,通过一题多问或者深题浅问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设问、反问、反复这些修辞手法对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对此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问题:(1)反动派的卑鄙无耻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依据?试从课文找出答案。(3)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怎样的号召?这些问题就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针对性的品读,在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把握重点,为突破难点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也感受到了具体的收获,其积极性自然容易被调动起来。

3.精准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四大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问题的引领,这就需要提升教师设计问题的精准度,即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明确的目标,一般是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着学习重点、难点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上来设计问题,通过设计精准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课时,本课的重难点是品位揣摩重点语句,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可以精准地选择这两部分内容设计问题: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啰唆吗?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学生在深入分析这两个问题时,就能够体会出文章“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的写作方法,进而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中年人的社会责任感。而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这一定有利于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适时适量,注重实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而提问不仅能够强化师生互动,且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导向作用。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即要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切实激发学生有效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适量,不宜过多的提问,这样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且教师在提问后一定要有“等”的意识,给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争鸣”,不要马上给学生呈现答案,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具推动意义。

5.重视分层,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且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有收获。课堂提问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即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层,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来设计问题,这样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差异性分别设计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以教材为载体逐步提升其难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平等对话,尊重和鼓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意愿,也希望通过展示得到教师的肯定。对此,语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来影响学生,特别是要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针对参与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多肯定,尊重其个人思维,这样才能够在师生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激发学生主体地位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开展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提问环节,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问题,发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